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就提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 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 旗帜之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 了变革,因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个 发展变化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武术与时代 的契合点。在东方文化日益崛起,东西文化逐渐交融前进的今天, 应探讨武术的文化传承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它,汲取一些精粹 的、先进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潜移 默化地受到文化的启示和熏陶。因此,作为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武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爱同 主义精神,并要举全社会之力,为中华武术的传承而努力。具体来 说,武术的传承,要做好以下工作:
现代武术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既保留了武术 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又融合了浓重的传统色彩。组织专家研究在现 行的套路比赛和散手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要采用 渐进法,要稳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之能充分体现武术的特 色。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武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已是当代武术界的 共识。因此,我们需要武术科学化,需要在理论上对武术的发展做 出应有的科学阐述和指向。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应尽快制订 出有关武术的科研规划,加大武术的科研力度,使中国这项优秀的 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以它丰美的姿态走向世界。
武术的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所以,在武术的传承中,要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技击技术是武术的核心,散手是技 击技术的体现形式,对散手的挖掘与整理刻不容缓,无论在技术上 还是在理论上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散手的发展中应博采众长. 成立固定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的 学术报告会,拓展武术生存的空间。此外,武术的传承由过去的家 庭或师徒间的口授心传变为现在的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并对武术 的技击原理做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使武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化需要传承,首先需要有“传”者。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上, 拳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拳师是民间武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对个体拳师而言,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他可以传,也可以不传,这 是个人的事情。为使中国武术文化不断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传承、 传播下去,应调动拳师的积极性,发挥拳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 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尽责尽力。
武术家是指对武术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较大作用的人。历史证明,中国武术每 一次质的飞跃,无不与武术家的努力有关。就武术文化而言,武术 家的贡献,既表现在武术套路、招式的理论改进上,又表现在武术 文化的传承、传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拳式、拳类的创新上, 如王子平创青龙剑祛痛延年二十式、马风图创疯魔棍等。所以,武 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武术家。
学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 耍载体。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对适宜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健 康的文化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课程安排,不仅可以较好地丰富和充实 教育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较好地体现 中国武术文化.更好地感受多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6.民族团结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大前提
中国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和汉族武术文化本属同源分流,分流 只能说明其特色、个性,并未否定其根本上的一致性。因此,民族 团结,共同进步,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与学习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 必要条件。第二节武术与哲学
一、儒学思想与武术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仁爱”,认为“仁”为“爱人之本”。以 “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 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一直被作为武术 伦理思想的核心,纳入了道德伦理的范畴之中。儒家学派历来推崇 “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 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 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光有仁爱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掌握“六 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射”、“御”都 和武术密切相关,即“仁者必有勇”。《史记•孔子世家》还指出: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种追求文武双全、 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 合.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由此出现了大批儒侠,儒侠文化备受推崇。这些儒 侠以“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为核心.以勇敢入世的态度,兼济天 下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去行侠仗义。他们的江 湖多与国家社稷江山有关,他们的事业也不只在江湖上扶危济困, 而是在国家遭灾受难、民族受欺侮之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维护 国家和民族大义,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了两类具有儒侠特点的 人物:一类是游侠,如朱家、郭解;一类是刺客,如曹沫、豫让、 专诸、聂政、荆轲。前者惩恶扬善,抑强扶弱,重信义与是非曲 直.其行为特征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字当头;后者则以 个人忠义为主,有固定的、单一的服务对象,不分是非善恶,其行 为特征是士为知己者死,“忠”字当头。游侠重在以•'文"行侠, 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刺客重在以“武”行侠,在刀光剑影 中完成使命。战国时期的游侠并非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他们大都是那个时 代出类拔萃的人才,且智勇双全。游侠荆轲“为人深沉好书”,颇 有修养。他行刺秦王嬴政前,制订了周密的计划。首先,他得了赵 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即死.锋利异常。他又让勇士 秦舞阳当助手。同时,他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 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面礼,匕首就藏在地图中。临行前,荆轲高 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慷慨,以示 必死之志。一曲终了,他掉头不顾而去。到了戒备森严的秦营,壮 士秦舞阳不由色变惊恐,荆轲仍从容应对。对于游侠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甚至比自己的生命 更重要。他们“恩不忘报”,为的是“名高于世”。聂政毁容自杀后 被韩国统治者暴尸于市,悬赏千金,试图弄清刺客的姓名与身份。 聂政的姐姐聂荣闻讯后心想:弟弟是为了我而毁容的•“爱身不扬 弟之名,吾不忍也”!于是至闹市抱尸恸哭,连呼:“这是吾弟聂 政!”然后自杀于聂政尸体旁。正如史学者所指出的:聂政之所以 能名扬后世,是与其姐姐甘冒杀身之祸以传其名分不开的。在侠者 看来,聂政是死得其所。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三谈到秦汉之际 的历史,感慨万千,大发议论道:•'上不能养民,而游侠养之也。”需要指出的是,上古时代中国的侠并不具备完备的道德理性。 在司马迁笔下,侠客们主要是感恩知报,轻死重义。他们的人生纯 粹是为私人恩怨的.并不计较是非。其中许多人•成了私债的奴隶,只好以死偿之。这种侠对个人尊严看得十分重,收受了他人的 恩惠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亏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心理摆平才 安心。后世的侠并不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要普遍地 助危济困,所以更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国为民的忠诚 观念是儒侠非常崇高的民族品格。北宋时期的武侠已经普遍将“救 民水火”、“为民鸣不平”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南宋之后,异旗 入侵,倭患横行,民族矛盾尖锐。武侠纷纷以民族大义、国家利益 为重,奔赴御倭前线。明《云间杂志》中记载的隐迹风尘的丐侠张 二郎,为抗倭而从军,屡次立功,“时斩倭首以献”。论功行赏时, 他把赏给他的银牌犒金交归府库,自己分文不取。其爱国之心拳拳 可见。近代武师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以“爱国、修身、正 义、助人”作为办会宗旨,并以“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予同胞身上” 为根本戒律,被武林誉为“精武精神”。
浏览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