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训练法还应采用一些教法措施,变换练习形式来培养运 动员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变换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是在改变练习的速度、时间、 速率以及动作组合、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变换训 练法主要用于改进、提高和巩固技术阶段,而且根据运动员在掌 握技术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变换的条件。例如:降低动 作的速度、,时间、速率等,让运动员细心体会肌肉的协调用力, 掌握动作细节,克服动作僵硬、毛糙的毛病;加快动作的速度并 要求稳定稳健,或者改变动作组合(如跳跃动作接平衡动作), 从而提高平衡能力。变换练习器械,如用重器械进行练习,以提 高操纵器械的能力,克服练习器械时劲力不足的毛病。在利用变 换训练法矫正时,一定要按表演比赛时对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 进行。变换练习条件和环境进行训练。如:由室内的地毯上练习换 为室外土地上练习,白天练习改为晚上练习,组织小型比赛或测 验,外出表演或者与兄弟队合练等,借以培养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和比赛的临场经验。
(3)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一定的练习 之后,严格按照间歇时间进行休息、然后再进行练习的方法。由 于这种方法是在运动员的机体未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的下一次练 习,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要根据训练任务安排间歇训练的方案。间歇训练法由五个要 素组成,即每次练习的数量、每交练习的负荷强度、重复次数 (组)、间歇时间及休息方式。使用间歇训练法也应运用超量负荷 的原理,具体做法有:提高每次练习强度、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 和调整间歇时间。要根据不同的拳种特点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例如进行运动量大的自选长拳类别的套路训练时(包括分段训练和全套训 练),主要应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的时间可长些,而太极 拳的套路主要应加大每次的练习数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间歇时 间的长短,一般不能使运动员在休息时脉搏低于120次/分。间歇时休息的方式以轻微活动为好,如可以根据自己在练习 中存在的问题、教练员的指点和要求,慢速体会动作的正确要 领,纠正错误动作,或者调节放松局部劳累的部位等。间歇训练法要求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 习,所以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较大。这样,教练员在规定间歇时间上必 须做到科学、合理,符合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对运 动员要进行深入了解,做好调查研究,同时要求运动员主动向教练员 如实反应自己的身体情况,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训练。
(4)综合训练法。上述各种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的结合使用 叫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能灵活地调节训练负荷与休息,更圆 满地达到练习内容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训练取得好的效果。综合训练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各个训练方法的组合运用,即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和各个 方法特点,从对象和训练条件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地组合和运用。如 竞赛期的赛前训练,由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组合成综合训练法 进行套路的分段练习和整套练习,分段练习的重复次数要多于整套 练习的重复次数,分段练习的间歇时间要短于整套练习的间歇时 间,使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之后得到休息,再迎接下一次的大强度 练习,以提高动作的质量、速率和成功率。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 状态和临场经验,也可由间歇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组合成综合训练 法,采用与兄弟队合练或测验、外出表演或参加邀请赛等方法,教 练员利用变换了的条件和环境,合理安排好间歇时间,指导运动员 合理分配体力,充分发挥水平。另一方式是循环训练。循环训练是综合训练法的一种组织方式,它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有目的地把选用的动作或训练内 容编成练习程序,使运动员按规定的顺序、练习数量、方法和要 求进行重复练习。例如可以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套路的分 段和整套练习、素质练习等内容编成各种练习程序;同样,基本 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又可以将腿功、腰功、跳跃、动作、功架动 作组合等编成练习程序;套路训练又可将拳、械和对练套路的分 段和整套练习编成程序;素质训练又可以选用发展弹跳力、速 度、腰背肌的力量等动作编成程序等。这些练习程序可用流水作 业的形式进行,也可用分组轮换的形式进行循环训练。循环训练法的设计,其内容要根据现有条件,有目的地突出 重点任务,因人而异地确定循环训练的负荷。如赛前训练要以套 路训练为主,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训练为辅,而素质训练只能因人 而异地缺什么补什么,并要防止局部疲劳积累而产生损伤。所设计的每套循环训练可作为某一个阶段的训练课内容,根 据阶段训练任务的变更,其循环内容可进行调整或变换。*
四、武术训练负荷的科学控制
现代运动训练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机体形态机能 的改善和提高,与运动训练负荷的科学合理安排是切息相关的; 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指出:“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研究和确 定为了实现特定的训练目标、运动员所能承受和应该承受的合理 负荷,并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控制,是每一个教练员致 力追求完善的重要工作之一。运动训练中加之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或刺激压力)统 称为训练负荷;训练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方面,影响 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次数、时间、距离或者其他总量等,决注:该文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1991年版 定负荷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 速度、负重量,以及比较大的速度、负重量进行练习在全部练习 中所占的百分比等。“量”和“强度”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两者互为促进和依存,又互相影响和制约,从而构成运 动员负荷动态变化的多样性。合理安排武术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要以机体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相互关系、 超量恢复和机体“节省化”等理论为依据。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诸 因素的关系。(1)认识训练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武术运动员有机体所能 承担的训练负荷的大小限度是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化而变化的,固 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 加,所以“极限负荷”,最大限度没有一个固定的适应于所有武 术运动员的标准,其大小的规律性,完全由对象的训练水平及其 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定,教练员就要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总结,来 详尽描绘、设计这一动态变化并付诸训练的全过程,使训练水平 不断提高。(2)训练负荷的增加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有 关研究表明:一次极限负荷后,一般要经过48小时以后才能恢 复到正常水平,训练调剂要遵循这些基本参数并结合运动员实 际、实事求是的安排。训练负荷的增加,要注意区别对待,要在 一个“基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增减,对于本队参 差不齐的训练水平,还应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科学的训练 手段争取较快的趋于相对一致,使大中小运动负荷范围在本队的 差距逐渐缩小;从各训练大小周期来讲,训练负荷是有节奏的, 具体到每一次训练课,也应有小 中 大 小等不同的节 奏,这样才能使运动员能较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体能能 力,有利于提高技能和素质。武术训练加大负荷量的形式有:阶梯式:即按上升——保持 ——上升的形式提高负荷,多用于训练中期,比赛前期。波浪 式:即上升一保持——下降——再上升的形式提高负荷,适宜 于各个训练时期。恒量式:即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基本保持 一定的训练负荷水平,适应于训练基本期的某一阶段。渐进式: 按一定的规律直线上升,在某一较短的训练阶段中可取。跳跃 式:负荷大起大落,多用于高水平运动员。(图7-4)(3)处理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强度”比“量”对 机体的影响要大,然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无所谓强度大小之分,两 者是构成训练负荷的基本要素。正确掌握“量”和“强度”变化 对负荷的影响规律,有助于实现科学控制。民主德国哈雷把负荷 量和负荷强度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值得武术教练员借鉴。第一种 为同升同降:即量和强度同时增加,同升常用于大负荷训练,同 降,常用于安排休整性或过渡性训练;第二种一升一降:即加强 减量,常用于过渡期或比赛期训练;也可加量减强度,常用于过 渡期或耐力训练;第三种一升(降)一稳定;即指加量稳定强度 多用于身体训练,减量稳定强度多用用于赛前训练;加强度稳定 量,常用于准备期第二阶段,减强度稳定量常用于比赛过渡期和 休整期改进技术训练;第四种相对稳定;即量和强度在一段时间 内保持在一定的负荷水平上不变,常用于巩固技术,保持体力。 根据武术运动的生理学特点,训练负荷多以强调强度为主, 强调在单位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的次数、段数或套数,在条件许 可的情况下,亦可缩短训练间隔时间增加密度、加大强度,提高总的负荷量;从不同的周期来看,第一阶段(即准备期)多以加 ,量稳定强度或加强稳定量为主;第二阶段:即(基本期)常以加 强度加量、加强度减量和量强度相对稳定一定时间交替进行;第 三阶段(即竞赛期)以减量、稳定强度或加强度减量较多;第四 阶段(即休整期)是量和强度同时下降。一次训练课,量和强度 的安排也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有所区别,以改进技术为主的训练课 量和强度均不宜过大;以提高套路速度耐力的培养为主的,可强 度和量同升或者加大强度、稳定量;其他不同类型的训练课可参 照前四种不同搭配的形式进行灵活运用。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