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器械是由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演变而来。同时也由于战争 中对器械的改进,武术器械的性能与使用技术得到提高。在中国武 术分类中,徒手拳术与武术器械是最基本的类别。从中国武术器械 的发展史看,其种类繁多,有长短兵器之别,有明器暗器之分,有硬器 软器之别等等。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武术器械的种类逐渐定型,产 生了十八般武艺。元代杂剧中就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一词,如《敬 德不服老》中有云:“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文韬书看的来滑熟。”而 明杂剧《张协状元》中所说的“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明 显将武术器械与徒手拳术分开。从史料文献看,十八般武艺应该是 在明代才有具体器械名目的,兹引出两条明人文献记载:

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 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头、十 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武艺十八事:一弓、二弩、三枪、四刃、五剑、六矛、七盾、八 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 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十八般武艺中,为习武者常练的器械是弓、弩、枪、刀、剑五类。 然而流传广、技艺较成熟的少林棍并未列入十八般武艺之中,不知何 因。在明清时期,武术器械因习练者形成特有套路与技术体系,并得 到广泛传习,据此而产生了因人或因地而命名的武术器械派别,如杨 家枪、少林棍、峨眉枪、马家枪之类的。其实在明清徽州,也产生了诸 如程家棍、程家枪之类的武术器械派别,只是程宗猷、程真如二人注 重师承,仍以少林棍、峨眉枪而命名。正如王振忠所说,在明代徽州 至少出现过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两位武术大师,他们分别前往少林寺 和峨眉山学习武术①。所以研究明清徽州武术器械离不开对二程关 于少林棍法、峨眉枪法以及其他武术器械技法、理论的深入探讨”程宗猷师事少林棍法,习得中由粗闻到顿悟乃至自得。所师者 有洪纪、洪转、广按三师。所习年岁久,长达十余载。师成后出寺云 游,深悟棍法禅机。于棍术之外,对刀、弓、枪诸器亦有研习。他将习 练之法,形诸文字,还配以图谱和歌诀”程宗猷族弟程同在《少林棍法阐宗•跋》中说:“仲兄有隽寸刀 铤弓马等艺无不精,而独标其棍,且额之日:少林棍法阐宗,是不忍背 本以邀名,心术人品又不在技艺间论矣。”程宗猷不以程家棍命名其 著述的原因是不愿忘本邀名,同时也可见其尊师重教的武德。程宗猷撰述《少林棍法阐宗》的缘起与目的是: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 以少林棍法祗凭师僧,归授心识。渭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口余谢。不敏,久之,四方贤俊,妄相推借,督以为隐,乃不获已。爰从暇日, 裒集师友所授,及阅历证合者。命工缮写图像,不辞鄙俚,缀以歌诀 于左,积录成帙,名曰“少林棍法阐宗庶几一触目间而形势昭然, 俾人人得以自师云耳。虽然一言而决胜负之机,一势而寓变化之 状,虽日末技,不无苦心,世有同志,倘缘是编,假筏登岸,于以壮干 城,靖疆圉,俾师门之指授,益藉光且大也。是又余之志也夫。这段文字记述了程宗猷撰述《少林棍法阐宗》的缘由是:一是由 于学习少林棍艺,对棍艺技术体系与棍术理论有深刻理解;二是当时 武术界存在相互推许,对正宗少林 棍法的传承不利。其撰述的目的 是:一是便于习练者对照图谱与歌 诀,自我练习;二是希望习练者能 够借助棍法图谱的练习,实现对少 林棍艺的深入透悟;三是希望借助 少林棍艺达到保家卫国,发扬少林 武术的御敌卫国功能。《少林棍法阐宗》共分上中下 三卷。上卷主要是交代少林棍法源 流及自己所习的情况,其中有多路 少林棍法套路图谱,也有破棍法套 路图谱,每一套路图谱表述简练直图二《耕余剩技》(中华再造善本) 白,招招势势,层层转换。应该说这是典型的传播技法。小夜叉、阴手、排棍、穿梭是少林棍的别名。他总 结棍传六路,并以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套路谱为例,进行套路技 法介绍。如“小夜叉第二路棍谱”:高四平,进步旋风跨剑,滚身铺地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民国五年尚文书店影印。 锦,回转滚身铺地锦,回转五花骑马,左转进步打满天棚不漏风,燕子酌 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右边边叉,左转打满天棚不漏风,左边燕子酌 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后边边叉,踢一脚,四平,进步骑马,进步跨 剑,进步穿袖,仙人大坐洞,劄一枪,滚身铺地锦,搅一棍,劄一枪,滚身 出迎转,倒拖荆棘不留门。又如“破棍第六路谱”:一截;二进(彼劄我 圈里,我拿开彼棍);三拦(我进步硬靠,彼劄我圈外);四缠(我进步伏 虎打彼手,彼劄我脚);五封;六闭。可见程宗猷不仅介绍立棍法,还介 绍如何破棍法。每一棍法套路谱均配以套路图,这对传播少林棍法,对 习练者如何练习很有用,是一本很好的通俗易懂的教科书。而上卷中的《总论》《紧那罗王赞》则是由技进道,阐发少林棍法 的机理。他认为少林棍法包罗变化,“能阴能阳,能柔能刚,可攻可 守,可纵可横”(《总论》),而“棍法不事勇,是为大威力,剑戟与器械, 不能与棍敌,是为最上乘”(《紧那罗王赞》),明确指出了棍法在诸类 武术器械中的上乘地位。中卷则是棍势歌诀,每一棍势都有图绘,并有简练文字附在图 边,对该势功能、用法作了说明。中卷总共罗列了 55种少林棍势,分 别是:高四平势、中四平势、低四平势、单手劄枪势、高搭袖势、边拦 势、群拦势、伏虎势、定膝势、潜龙势、铁牛耕地势、孤雁出群势、敬德 倒拉鞭势、刀出鞘势、地蛇枪势、提枪势、骑马势、穿袖势、仙人坐洞 势、乌龙翻江势、披身势、吕布倒拖戟势、飞天叉势、陈香劈华山势、顺 步劈山势、剪子股势、庄家乱劈柴势、黑风雁翅势、高提势、乌云罩顶 势、通袖势、劈势、霸王上弓势、朝天枪势、金刚抱琵琶势、跨剑势、左 右献花势、右献花势、尽头枪势、高搭手势、单提手势、金鸡独立势、倒 拖荆棘势、二郎担山势、凤凰单展翅势、下插势、挟衫势、一提金势、秦 王跨剑势、前拦搪势、勾挂硬靠势、锁口枪势、铁闩紧开门势、撑势、单 倒手势。如“下插势”:旋风扫地势难拟,惟有下插硬搪抵。顺势单手 高劈下,重如霹雳快如矢。这种硬劈棍势,既快又重,乃制敌好法。 “铁牛耕地势”:铁牛耕地甚刚强,搠上打下最难当。扑鹤鹑来硬打硬,莫若变势另思量。此势特点在硬在刚强,他势难以抵挡。当然他 也指出,他势若以硬对,则应该考虑变势。总的来说,程宗猷所撰的下卷为问答篇,共四十条问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将所习少 林棍法诸势之技、少林棍之道,阐释得精辟透彻,此中有不少是其棍 法理论体系的核心。问答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确立棍在诸 器中的地位: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所 以说:“棍为艺中魁首。”他特别指出,少林棍在棍中又是凸显者,“故 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二、棍 法阐释。棍家诸法中,“穿提闪赚”之法最为玄奥。程宗猷指出只有 功力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解悟此法玄机。“斯法也,其机玄,其旨奥, 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此法的特点是“进退无 迹,如电飞雷奔,目不暇视,手不暇指3即眼疾手快。该法在诸多棍 势中,制敌最有胜算,也是破诸家之器械的最好技法。该法包蕴了诸 多具体技法:“静中用舌L” “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彼枪不动,我枪劄 去”,正所谓一了百了之说。凭此研习此法,解悟要道,对于习棍法者 来说,抓住了核心和关键。当然,该法对习练者要求也高,“心精思 巧,功深力到”。他对“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彼枪不动,我枪劄去” 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描述上,更进一步上升到对棍道的认 识,“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 °可以说这是从哲学 二元层面来体认棍技的,从而概括出包蕴丰富,又具有指导意义的要 道妙诀。三、少林棍法的流传与归依。当时习练少林棍的人多,路数 各异,引起人们对少林棍的质疑。程宗猷分析了情况:棍法套路中, 因传授者尚奇好异,造成路数混入,或路数分解的情况,这对传承少 林棍法是不利的。他指出,教本一源,应该归入源头。于是他给各路 棍势指出真路。程宗猷承沿了少林棍法,并且有理论有创编,但他绝 没有以程家棍另立门户。他说:“惟水有源,木有本。吾虽不敢列枪 拳之林,然一得之见,莫非少林所陶铸,而敢窃其美名,背其所自哉。” 在当时各种武术器械派别不泥陈迹、争立门户的氛围里,程宗猷棍法 通玄,绝不亚于枪拳诸名家,却并没有以“程家棍”立名,是难能可贵 的。正如程同在《少林棍法阐宗♦跋》中所说:“仲兄有隽寸刀铤弓 马等艺无不精,而独标其棍,且额之日:少林棍法阐宗,是不忍背本以 邀名,心术人品又不在技艺间论矣。”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