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以运动技术为表征的人体文化♦它并不 仅仅满足于建立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对它的理论研究,只有在技 术和训练层次上的落实,才是传统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问题,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认为:首先要 在国内做好挖掘、整理、继承这方面的工作;其次,传统武术在发 展过程中要保留其传统特点。他对传统武术某些做法有不同的看 法,如太极、八卦、形意、八极这些传统拳种都制定了规定套路。 吴彬认为这样的做法也许当时的发起者想法是用来普及群众性健身 活动的一种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未必不可,但作为传统拳种来说, 就没有保留其传统特点。以前老先辈保留下来的各个拳种都有自己 的要求特点,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和用法又各自不同,在同一拳种里 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在套路比赛中,长拳、太极拳、南拳等 都用统一的规则来进行,而传统的形意拳在用法上千变万化,虽然 看上去大同小异,实际上一接手时,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动作都是 在一两秒钟内完成的,况且在同一招式中每个老师的用法又不一 样,所以说如果为这些传统的拳种制定了条条框框的套路,那就丧 失了传统武术的本身特点。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把继承作为 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有人可能会问:“继承的是传统. 创新的东西已不再同于传统,怎么还能说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呢?” 其实这里说的“创新”,并不是没有基础、孤立的创新,而是与继 承和发展相联系的创新。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以继承“传统”为 发展的基础,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 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当然就是最好的继承了。得不到发展的 “传统”.必将走向消亡。没有创新的发展.只会似一潭死水一样的延续。因此,在“传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无 愧为最好的继承。传统武术的发展,以整体的传统武术为基础,推动武术技术和 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围绕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功能.依托 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在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发展,进行 艺术的加工和包装,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欣赏需要,为传统武 术的竞赛和进入市场提供发展的空间。制定传统武术继承发展规 划•推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传统武术的表演、活动方式和传统武 术竞赛项目。制定传统武术竞赛项目规程、内容、运作方式等.组 织区域性或全省的传统武术运动会,从而进行交流、表演等。关于“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否创新”的问题,只要看看博大 精深的传统武术内容就能明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非一 时一人所创,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武林前贤,不断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 代人,当然也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传统武 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创新提供了 广阔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我们 可以循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 及比难度、比格斗等思路,借鉴各国体育项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 研创和发展武术功法竞赛项目。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武术主要交流形 式及技术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为创编出适合社会群体需要 的传统武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使传统武术精华得 以保存。(二)传统武术应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指令性发展和拨款扶持的形式.促成 了新编竞技武术项目一枝独秀。近几年,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 会的声浪中,..举国体制”的天平仍然向新编竞技武术项目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传统武术大多着重强调自身的传统特色.借以显示其优于新编武术项目。结果,传统武术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传 统特征,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色。这种情 况起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理论科 学化、流派特色化、技术规范化、功能实际化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 的整理和系统研究。其二,没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将适于 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推广普及。其三,在传承方面,仍然局 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传 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跟上现代化进程,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 色。为此.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去探讨社会环境、文 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才 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当今社会做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 传统武术的风采,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在拳种众多的武术大家庭中,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少数拳种已经 走出国门,迈入世界。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新兴的竞技武术项目 也已有了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并且正在为力争进入奥运会而努力。 然而,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 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也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东方体坛步入西方运动项群的柔道和跆拳道的推广经验,很 值得借鉴。其中最值一说的有三点:其一,按照奥林匹克的标准对 某一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并给予新的命名,然后推入奥运会。其 二,只把武技类项目中的一项推向奥运会。其三,未推向奥运会的 母体项目和整个传统项群依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比 如,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 推入奥运会。而后,又相继努力于将空手道、相扑等依次推入国际 奥委会,从未提要把包罗各流派格斗技的“武道”推向奥运会。韩 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 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这样,避免了 “传统”与“新编” 的混淆.也克服了以局部充整体的弊端.有利于各自遵循各自的轨 道运行.沿着各自的规律发展。应该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只要找对了 途径,选对了方法,后来居上,也是有可能的。(四)要建立一个公平又有推动作用的比赛制度如要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首先是各拳派之间耍相互团结。可 从拳派互访开始,因在拳派相互交流拳艺中,可建立各奉派教练与 外派教练、学员与外派学员间的友谊,在互相尊重、相互勉励的气 氛下,打破门派之见,互相协调,互相尊重。举办各类拳术训练 班、拳术表演、拳术比赛、拳术座谈会等事项,且能借着互访交 流,提高练拳者对各类拳种的认识・有助各派拳术体系的发展,增 强教练与学员的自信,促进了对拳术锻炼兴趣的持久性,为推动传 统武术的使命培育了骨干,也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虽然各门各派的武术皆以形功法组成,并不代表各门派的套路 可以同台比试,但我们可以以地域将门派分类,例如岭南拳系、河 北拳系等。除了分地域性比赛外,也应将套路分初、中、高级去比 试评审。至于器械套路的比赛,虽可沿用现在一般比赛制度模式, 但在兵器规格和重量上要有严格的耍求,除了要提高公平外,更重 要是保持兵器本身的特质。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下去,制订出 一套符合传统武术“体用兼备”文化特征的竞赛制度来。形式上. 这种竞赛不同于套路的举牌评分,也有异于目前的散手运动;内容 上,不应局限于徒手的技击对抗.还应包括长兵、短兵的技艺较 量。这样的话,我们的武术运动不但畅通了与历史的主脉联系,得 到了历史文化的支持,同时也使各种传统训练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的 可能,并且在实践中对此进行理性的检验。

浏览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