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特训营暑期班授课结束,我转道德州,终于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王成老师。九年前,从朋友那里听说了王成老师很多神话般的传说,这次见面果真名不虚传。我 之所以对太极拳感兴趣,并不是仅仅为了强身健体,而是我觉得太极拳里有很多神妙的东 西,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印记。在当代书法界,一些位高权重掌握话语权的所谓“名家”, 混淆概念,树帮立派,以所谓“今”,愚弄书法,愚弄文化,愚弄中国百姓。而于武术,无论你是 “今太极”,还是“唐太极”,无论你的名词编缀得再冠冕,再时代,只需要一招比试,则高下出 矣。在武术界想通过概念把水搅混,那是做梦。虽然太极拳也分很多门派,但是原理的东西 是不变的。武术并不只限于套路,而检验套路准确与否则在于实战,也就是技击。有人问我为什么学太极,我说是为了技击。某人笑谓我目的不高尚,而我也笑而不 答。技击并非在于争胜负,而只有技击,才能检验你学的技巧对不对,合不合道。所以太 极无所谓新旧,原理在于懂不懂得控制和协调各个部位的肌肉,放松和发力能操控自如, 学到几层便有几层的功力,来不得半点虚假,相对于书法圈,标准明晰得多。在很多方面, 太极的原理和笔墨技巧的原理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书法和太极的“道”是 一致的,终点相同,过程不同,在具体的技法上有其相异之处,而在道与技之间,各个层次 的功夫都有相对应的可以互相印证的“点”。这样,在学书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另一种参 照,以便作为相互印证和检验。王成先生,祖籍山东商河。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师从张晨光、洪均生二 位老师习练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德州市太极拳研 究会主席、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太极协会会长,兼任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副秘书 长、威海牛郎鞭协会名誉会长、淄博太极螳螂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德州市武协名誉主 席、德州太极拳联盟名誉主席。王成先生40余年练功不辍、诲人不倦,于中国太极拳 贡献颇多。简要而言,可分三个方面:一、继承传统方面的系统完整和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搏击术,实用功能是其价值的主要体现;随着冷兵 器时代的远去,武术的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已经产生了分离。当今社会,武术的实用 功能,除了在军、警等特殊领域尚有一席之地之外,与武术实用功能较接近的主要是 散打搏击类的竞技运动;武术的价值绝大部分是体现在其健身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上。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武术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分离并不清楚,而行内有一些 人,或是自己不明白,或是自己没有实战能力,都有意无意地将武术的实用功能与其 他功能混为一谈,以图浑水摸鱼。因此造成中国武术界许多概念模糊不清,比如:过 去几十年,我们普遍称之为“武术”的其实主要是武术套路。因此,将武术套路比赛称 之为“武术比赛”;将武术套路演练称为“练武术”;所以都把会一两趟武术套路称作 “会武术”,把会一两趟太极拳套路认为是“会太极拳”。另外,散打搏击类运动是最近 十来年开始兴盛的,而且现代散打搏击类的教练员、运动员大多是从拳击、现代摔跤 或是武术(其实是武术套路)等项目转行过来的,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直接的 继承关系。由此可见,武术的实用功能已经被大大地弱化甚至被遗忘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被弱化之后,其传承就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因为社 会需求的大幅下降,社会投入就大幅减少,随之从业者也大大减少,人才的可选性降 低,直接造成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下降,人才匮乏。其次,由于社会投入减少、人才匮 乏,武术传承的内容出现断裂,造成碎片化。第三,因为不能从实践中得到良性的信 息反馈,不能从其他领域吸收营养,不能为传统体系补充新鲜血液,传统的武术体系迅速老化。这些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武术界各个门派之中能够全面系统 地掌握本门理论、功法的继承者凤毛麟角。就练习者来说,每个人只能继承本门派全 部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将一个门派所有传习者所掌握的内容加在一起,都凑不齐一套 完整的体系。就整个武林而言,早已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许多门派已经消亡, 仅存的一些门派大多也是后继乏人。可想而知,在这种大的形势下,能够完整、全面 继承传统武术体系的人物是何其难能可贵。王成先生少年习武,师从武术名家张晨光先生①,主修陈式太极拳。张先生一辈 子潜心研究武学,广交武林名士,是一位有极高传统武术修养,并经过战场考验的武 学大师。王成在张晨光先生门下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与张先生交往的武林前辈,仔细 聆听前辈们的习武心得,认真观察前辈间的交流,体验研究前辈的技艺。因其敏而好 学,深受武术前辈的青睐,得到诸多武坛巨擘的指点。在此期间,王成先生涉猎广泛, 用功颇深,为其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简要介绍王成先生所继承和掌握的传统功夫:(一)主要的太极拳套路陈式大架一、二路②,又称“陈式老架这套太极拳自陈长兴(1771〜1853)以来 历经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1887〜1957)至今已200余年,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完 整地保留了太极拳的技击、健身、表演等特性,是现传太极拳中最古老、最具价值的套 路。张晨光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赴北京时,由陈发科宗师亲授陈式大架一、二路,后 由张晨光先生传授给王成先生。王成先生专心习练三十多年,早已融会贯通。上世 纪80年代,马虹先生见到王成先生演练之后十分欣赏,盛赞曰:“潇洒泼辣,美观 大方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二路③,又称“陈式济南架此套太极拳是洪均生先生 60多年太极拳生涯的结晶。1982年,王成经张晨光先生引荐,拜在洪均生先生门下, 练习此套路。① 张晨光先生(1911〜1987),原名高芳树,山东无棣人。其父习武多年,曾参加义和团。张先生自幼秉承家学, 尚武崇文,练功不辍。抗战早期曾参加西北军高树勋部,任武术大队副队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任无棣县委 书记,解放后任德州地区工会主任。张晨光先生一生潜心研究武学,涉猎各家,广交武林名士,热心授徒,是一位有极 高传统武术修养,并经过战场考验的武学大师。②陈式大架一、二路,又称“陈式老架八十三、七十一式"。陈发科先生1928年来北京时最初教的陈式大架一路 原为七十四式。其早期弟子,侄陈照丕、子陈照旭及杨易晨、洪均生等皆习此。陈发科在长时间教学中逐步增加“三换 掌”、“退步压肘”和“中盘”三个式子,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分别重复一次就成了六式。另外,“背折靠”与“双震脚”原套路 有动作而未单列成式,在1963年《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瞥著)一书出版时均单列成式,并且增加了“收式”,因此 七十四式就演变为八十三式。此套太极拳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完整地保留了太极拳的技击、健身、表演等特性,是现 传太极拳中最古老、最具价值的套路。③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二路,又称“济南架”,此套太极拳是洪均生先生60多年太极拳生涯的结晶。洪均生 先生(1907〜1996),河南禹县人。1930~1944年在北京从陈发科宗师习拳15年,后于山东济南习武授拳50余载,是 20世纪中后期陈式太极拳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弟子众多,再传弟子不可胜数,为继承和发扬太极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著有《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二)太极拳器械在上述的两套陈式太极拳套路之外,王成先生在太极拳一门中的器械的实用技 法和套路演练方面也有高深的造诣。刀、剑、枪、棍、大杆、大枪、若木鞭等器械演练精 熟,并对各种器械的特点及使用均有深入研究。(三)太极推手王成先生非常注重太极推手,对太极拳的各种推手,诸如定步单推、定步双推、活 步单推、活步双推,都掌握得十分纯熟,这是绝大部分太极拳习练者梦寐以求的。跟 王先生推过手的学生和朋友都知道,要是想学东西,跟王老师推手你是越推越高兴, 越输越乐意,你要是想赢,那就没门儿。另夕卜,王成先生还独创直线推手、活塞拉杆式 推手,用于训练推手与散手。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