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脊:人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脊的作用更为重要。有“腰脊为第一主宰”的说法。陈式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腰劲向下塌。就是腰部椎弓要按生理特性,略向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在含胸的情况下,向下塌住劲,能够使心气下降,下盘稳固。同时,还要注意两肋微内收,即拳论中的“束肋”。但是腰劲下塌不可用力太过。在陈鑫的论著中,一方面说“腰劲贵下去、 贵坚实,另一方面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他说:“腰为上 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如果腰部过于用力,会使腰大肌收缩,影响上下体转动的灵活性。

在塌腰的同时,还要注意使腰脊直竖,就是所谓“直腰”。成年人脊柱由24块椎骨、1块舐骨和一块尾骨借软骨、韧带紧密连结而成, 由于直立的影响,从侧面看,有颈弯、胸弯、腰弯和舐弯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腰椎是向前弯曲的。又因为椎骨之间,有关节软骨和关节韧带相连接,活动性强,伸缩性大,容易受其他部位的肌肉牵弓而出现俯仰歪斜的现象。做好“直腰”,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腰弯的前曲度,避免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影响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维持立身中正,使腰脊更好地起到“车轴”的作用。拳论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这里指的就是腰脊要像旗杆那样直竖着。需要说明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腰椎以上的胸椎部分,根据动作的需要,有时虽然有些轻微的伸缩,但不可随意摇摆,要注意曲中求直。

腹部:陈式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要“合”。陈鑫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中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又说“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注。”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起于丹田。腹肋的左右气冲向维道穴、气海、关元,中极虚虚合住,有利于中气出入丹田,有利任脉的通畅。有的太极拳家提出“腹松”;有的提出“空胸实腹”。实际上,腹部肌肉随着中气出入丹田有张有弛,两者并不矛盾。是“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臀部:陈式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是要“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臀部要“泛起",要翻起”。他说:“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在塌腰、合腹、开胯、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 腿劲的运用。泛臀绝不是蹶屁股,不是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有的太极学人派提出了“敛臀”,就是臀部微向里收的要求,敛臀固然可以防止踱 屁股的毛病,但是,如果只注意臀部向里收敛,则前裆大开,后裆夹住,裆劲不能开圆,就人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

上肢部

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串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拳论讲:“转关在肩,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时,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 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 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这功夫 必须日久才能达到。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苦日久,自然能 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腕:陈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如搂膝、懒扎衣、单鞭等势, 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山、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度动作、三换掌等势,应折叠腕;六封四闭前边的过度动作、倒卷肱转换动作等势,应旋转腕。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决不可为了花哨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掷劲,这样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手:陈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手。又有“梢节领(手为梢节),中节随,根节催”之主,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掌:陈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虚。有的拳家主张“三空”。即掌心、脚心空、心空。但这不 “ 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化。如在运劲与合劲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就要实。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如:六封四闭为左右双逆缠),内劲由拇指到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指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向里合(如:云手一势往里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由小指到无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也就是力达指梢。只是陈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法与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指。陈世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拳:陈式太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握成拳形,但又不能提得太紧,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的紧张度增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论有“蓄势散手,着人成拳” 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在发劲着人的瞬间成拳,力贯 拳顶。使劲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但注意在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不能上撩,也不能 下栽,必须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钩手:就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力死钩,会使腕部与臀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钩手可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练习中对钩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

下肢部(腿部)

下肢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不得劲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 活在于步。都是讲腿步姿势动作的重要性。

裆: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要求是要圆、要虚、要松、要活。避免出现尖裆,塌裆和死裆。《拳论》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 又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裆在套路运行和技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圆裆:就是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开步时,一腿实、一腿虚,虚腿脚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即股内斜肌)才有内旋外转之意,再加上会阴处的虚虚上提,裆部就有圆、虚之感,就可避免尖裆(人字裆)的虚实不分。松裆和活裆,就是胯节与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住骨盆,虚实要灵活变换。裆部的虚实变 换,不像挂钟一样左右摆动。在左右变换时,走的是平行“8”字,内外旋转;在前后变换时,走的是下弧线。这样才能避免“死裆”不动,虚实不分,只见上肢活动的现象。塌裆是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步法不轻,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练拳时头顶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阴阳经气得到平稳,也有得于立身中正。

在运动过程中,腰与裆有密切关系,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下腰劲,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