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逆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运动中相互矛盾、相互转化又互为其根的两种基本缠丝法,它们存在于太极拳整个套路过程中,并贯串始终,在这两种基本缠丝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即: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其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图,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图变成立体图,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其次,为了 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的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 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到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划弧线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从陈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来看,姿势繁多,动作各异,转换有别。但从它的基本缠丝来分析,所有拳式概不外乎双顺缠、双逆缠、 左逆右顺缠、右逆左顺缠等组合方式。如果感到某一动作别扭,不得势不得劲处,就可以按照各组合的缠丝劲的路线调整一下腰腿身法,以求得顺随,使姿势正确,逐步达到内外结合,也就是百般缠法,主宰于腰。

1.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什么作用?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破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 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 枢不蠹的意思。

缠华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所 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另一方面,健身法以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产生合理的生理负荷,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效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强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了提高。

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锻炼日 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2)缠丝劲在技击自卫方面的作用

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言论:“浑身俱是缠劲,随动而发,皆发于内,人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时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人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由以上两段拳论教导,我认为太极拳通过刻苦认真练习,得到中气阶段,养为浩然之气,内气充盈饱满,在太极圆转规律的前提下,任何外来侵力均难以侵入。如果没有旋转,力与力相碰,就会产生“顶抗”现象,正如现今比赛场上常出现的“顶牛”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因为螺旋的曲率半径是变化的;任何外力压在螺旋体上,都能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

陈式太极拳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也是力学的向心力、离心力的具体运用。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在内气充盈的基础上,结合技击用法明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受到外来侵力的冲撞时,用不失搠劲的“旋贯力”将力点化解,若其余力未尽,再加力相助,使其扑空栽倒。若对方感到力点被化,随即抽回时,就要马上转劲跟上加力, 打其回劲,使对方跌出。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击出之法。另一种是进击时的旋转“穿透力”。就是借机发人时,将周身之力集中一点,快速旋转加力,如子弹离开枪膛的来福线,有穿透之威力。其三就是“化解 力”。在被人擒拿控制时顺其劲别螺旋缠绕,避实就虚,无孔不入, 将对方劲力化解,并能顺劲制于人。

一般人误认为太极拳轻柔缓慢,不能打人。其实不能打人是因为功夫不纯,没有练到缠丝劲。

2.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怎样的?

支付谚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个部分,都有严格要求。

(1)头颈部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拳论》规定:“百会穴领其全身”,“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还有“虚灵顶劲”“提顶”“吊顶”“头顶悬”等说法。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拳论》说:“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练拳时,头颈部要领掌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一招一势,举手投足,受着意识的指导,动作起来,才能使周身灵活。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就像陈鑫指出的:“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且无精神,故必领 起,以为周身纲领。”

具体要求是: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目要平视延远,运行中,某手为主,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下颗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以加强唾液分泌。耳听身后,兼顾左右。总之,处处要自然轻松,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2)躯干部

躯干部指的是人体的胸背、腰脊、腹部和臀部。这些部位是人体内脏所在和内脏的保护性支架,在健身、防身和技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胸背:陈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陈鑫 说:“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从技击意义上讲,“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胸部虚含,锁骨和肋骨松沉,可 以使上肢虚灵和身体重心向下降,于此大有助益。

陈式太极拳对背部的要求是:要舒展松沉,“用中气贯注”。人体背部呈微弧形,有脊椎骨上下连接,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按照经络学说,背部是督脉的通道,督脉则属阳脉之海,练拳时,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椎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便于及时使 “力由脊发”。有的学派对背部提出了“拔背”的要求,我认为用这个“拔”字,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就字义讲,“拔”是向上提拔的意思。人 体脊背部不论是上拔或前屈,都会使背阔肌和肋间肌拉紧前伸,迫使胸部向内吞缩,两肩前扣,形成弓背耸肩的错误姿势,既影响和破坏身法的优美,又使胸腔受到一定压迫,妨碍呼吸的顺畅。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