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要求我们重心不 能起伏,以保持平稳。后者要求运动中两只脚要自然、快速地实现虚实转换。武汝清说: “虚实明,然后知进退。”李亦畲说:“夫太极名太极者,阴阳即虚实,虚实明然后知进退,进 固是进,进中留有退步,退仍是退,退中隐有进机。” “虚实随机变,妙在圆中求。”拳谚云: “暗换裆劲人不知。”一足支撑为实,另一足即为虚,因形势变化实足瞬间变为虚足,虚足瞬 间变为实足,所以说实中含虚,虚中有实,虚实变幻,人不可知。武禹襄说:“一处有一处虚 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武汝清则说:“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实腿支撑身体时,随着实腿膝盖的弯曲变化,或虚腿相对于实腿的位置变化,会造成 重心的移动。重心一旦向任何方向超出实脚的支撑面,人体的重力在这个水平方向产生 一个分力。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与运动惯性和对手作用在自己身体上的力,三 者产生的合力,即可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虚脚顺着此合力的方向落下支撑即变成实脚, 而无须过多地用实脚蹬地使自己运动。这样既省力,又能达到随遇平衡的效果和粘连黏 随的目的。从以上还可得出一个结论:人必须立身中正。因为身体不中正,前俯后仰,左倾右斜, 就会使重力在水平方向产生一些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分力,而造成重心失控,容易被对手 利用。陈鑫说:“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俱他人推倒综上所述,散手实战时的步法应达到以下要求:①两腿虚实分明,重心只能落在一只 脚上。②重心随攻防需要在两腿之间灵活转换。③立身中正,百会穴、重心、支撑点在垂 直方向形成三点一线,只有在需要重力在某个方向的分力时,重心才有目的地向这一方向 超出支撑点。④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运动惯性和对手作用在自己身体上的力, 三者产生的合力,即可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无须过多地用实脚蹬地使自己运动。⑤重心 尽量不起伏。以上正是“太极拳王氏(王氏指王成先生)第三法则一一步法法则”的全部内 容。关于“太极拳王氏法则”其他各条的内容我们将另文介绍。因为这种步法是实战中最基本的步法,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实战步法”。又因为它 符合球体运动的特点,我们也可称之为“球形步法”。实战应用球形步法在实战中有以下优点:有利于加长发力距离,使发力更充分人发力时一般是两脚前后站立,假设两脚心间距60厘米。前脚实者重心大致落在距 前脚心20厘米处,后脚实者重心大致落在距后脚心20厘米处;而“实战步法”之重心则是 落在前脚心附近。在身体和上肢动作完全一样的条件下,比较三者手能达到的位置,“实 战步法”比前脚实者远20厘米左右,比后脚实者远40厘米左右。拳理云:“一寸长,一寸 强。''三者比较,“实战步法”放得更长,击得更远,发力也更充分。有利于迅速移动因为实战步法重心落在一只脚上,遇到对手牵弓I、横拨、还击之力较大时,另一只脚即 可向受力方向落下变实,两脚可如此无限循环,以顺其势,化其力,达到《太极拳论》所言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效果。据说过去练习夜行术的人 就是采用类似的步法,大概是因为这种步法即快速又省力的缘故吧。有利于转关技击术中所谓“转关”,是指交手时随着我的战术需要或对方的劲路变化而转换劲路 的关节处。“转关”灵活,即可掌握主动。拳谚日「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九要论》 说:“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 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欤。”上肢与身体的转关都需要步法的配合,步法 灵则转关灵。实战步法能以实脚的脚跟或脚掌为轴向任何方向旋转,虚脚则可用进步、退 步、侧步、盖步、偷步等各种步法,落在实脚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的任何地方,以配合身体旋 转。旋转时,两脚只能一虚一实。就像一扇门,只能一边安轴,两边都安轴就等于给这扇 门插上了插销,它就不能旋转了。有利于平衡实战步法是随遇平衡的,是保持身体平衡的最佳方式。四、训练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王成老师总结了一套实战步法的训练方法,这套方法不仅能让 练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实战步法,同时能使练习者周身的配合能力得到充分训练,现 详述于此,供爱好者参考,如能熟练掌握,会使您的太极拳推手达到较高水平。立圆进退步单推手①甲、乙对面站立,相距1米左右;②右脚各向前迈0. 5米左右,各伸右臂, 手与眼齐,用手背接对方手背(熟练后可用手臂任何部位接对方手臂任何部位); ③甲右手向下向前画弧线,进攻乙身体中心线,身体前进,右脚踏实,左腿微屈,放松,贴在 右腿内侧;乙松肩收臂搠住甲劲,身体后退,左脚踏实,右腿微屈,放松,贴在左腿内侧0然后乙进甲退,循环训练。此为右式,左式反之即可。左右式要平衡训练。动作要求:身体中正,重心落在实腿;膝盖前不可出脚尖,后不可出脚跟;进攻时手肘 肩,防守时肩肘手。立圆进退步单推手练习较熟练后,进一步练习立圆活步单推手。立圆活步单推手手法与立圆进退步单推手基本相同。在步法上,一次进攻和一次防守可进退多步。 进步以踏对方中门,配合上肢进攻对方身体中线为要;退步以配合躯干和上肢避敌锋芒, 以图化被动为主动为要。进退步双推手①甲、乙对面站立,相距1米左右;②右脚各向前迈0・5米左右,乙双手按甲 双臂;③甲双臂向上向后期起,同时重心移至左脚,来力被化解;④甲转而按乙双 臂;⑤乙重复甲③④中的动作,如此循环。活步双推手(即乱采花)步法与立圆活步单推手基本相同,基本手法是双方左手粘彼右手,右手粘彼左手,划 正圈反圈皆可,以保持自身平衡,使对方失重为要0以上几种练法不必拘泥,可根据个人经验增减和改动,其目的是模拟实战,体会随遇 平衡的步法,训练周身协调的能力。熟练掌握后,便会感觉自己神情安逸,肢体放松,动作 优美,步态轻盈,如圆球滚于地,似扁舟漂于水,收放自如,随遇而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 步练习散手实战,则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王成老师和德州市太极拳研究会的同学们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因为文字、图像是固定的、单一的,再加上作者文字表达能力的局限,本文并不能把要说的 内容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毕竟太极拳的传播主要还是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入门引路须 □授,工夫无息法自修”,希望今后有机会与广大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散手技击中,步法是十分丰富的,绝不止上述的这一种。本文旨在启发大家解放思 想,特别是练过太极拳定步推手的爱好者,一定要将定步推手的步法与实战步法区分开 来。拳谚云:“学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J ”既得艺,必试敌。”有志于太极拳运动的人,必须 敢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必须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 数次反复,才能得武术之真谛,登太极之堂奥。文中有不合拳理之处,请方家指正。时晓东、周化勇、要学良、袁玉新练习太极刀一、接手训练的重要性为什么有些人练了多年的武术却不管用?因为武术套路的训练,大部分着重于双方 接手之后的打法、用法,而较少训练接手时的技术。所有的格斗技术,都可以简单分析为 接手一近身一发力三阶段。近身是发力的前提,不近身无以发力,接手又是近身的前提, 好的接手有利于近身和发力。接手的一刹那,即已得机得势,占尽先机,控制住对方的重 心,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此时对方已尽在我掌握,我可以随意踢之、打之、摔之、拿之, 借力发力,在室外可以发人于丈外,室内则打人如挂画。这一切手段的成功,都是从接手 中来。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接手即临敌应战之一。因此,接手是习武者必须 认真研究的关键性技法。正因如此,它也成为各派的不传之秘,导致传统武术流传到现 在,接手逐渐成为缺失的一环。二、接手的含义接手,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接手,指的是格斗双方从达到一定格斗距离到近身发力之前的一段时间的技 术。它包括了手法、身法、步法和眼法的内容。手的接触相当多,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 接手不一定要由手去接触。狭义的接手,则单指以手去接触对方,伺机控制对方和进攻。因为狭义接手是练习接 手的基础,本文所指的接手,主要指狭义的接手。
浏览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