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缠丝劲的要求,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开髓屈膝。动作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外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练习时如有不适之处,可随缠丝劲的劲别方向来自我调整身躯的重心,以使顺随。
手足缠丝劲路线示意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 上行至大腿根部,直达裆内任脉会阴穴。运动足跟踏地,渐至足趾,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大趾尖处),充实于足掌至脚心。倒缠法是由手指至肩,缠丝劲是引进落空的必要手法。此法内劲由指腹收于肘肩。手臂缠丝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是属于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
缠丝劲路是采用力学原理论中的螺旋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一外加压力着于这个螺旋半径面上,无论压力大小,均会自然将压力化去。因此,可以说缠丝劲是自然化劲的方式,也是引进落空的必备手法。缠丝劲的练习,可先练习搠劲和握劲(即顺缠丝劲和逆缠丝劲),此顺、逆缠丝劲也可按“云手”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顺、逆缠丝是两种不同劲别的运动方式,它贯穿于陈式太极拳整套架式的始终。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式,都是由这些不同大小、方位的顺、逆缠丝劲别组成(每式最少有两对以上缠丝劲)。每对缠丝劲的练习,要注意在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串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使太极拳功底增厚,内气鼓荡,循行无滞。
第三阶段:历经前两阶段的架式和开合缠丝劲的练习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突出重点是个"意”字。《拳谱》规定: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全身在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关于意的解释《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忆为之意。”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心有所想,而无动作为之意。”《甲乙经·精神五脏论》一书中也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之意。”总之,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此在这一 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套路架式密切配合, 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然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 意无所欲,形专于静,静如山岳。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如闪电。在这 个阶段,练习者可以自己觉察到体内有内气鼓荡。练拳时气到之处,有酸胀热沉等感觉。练习套路架式时,可以感觉到有许多不适之处,如感觉架子别扭,运动不那么顺随,总觉得练习水平比以前下降,在发劲时呼呼带风,震脚咚咚作响,可是推手时就是不顺手,好像不得诀窍。有些人在此阶段,由于练习时气沉不下,发生胸闷、胀憋,吃不进饭等现 象,《拳论》中称之为“横气填胸”;或因不能以气运身,而使浊气上逆, 感到头昏脑胀。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急躁和泄气,可请拳师校正, 除去弊端后,上述情况也自然会好转和消失。第三阶段的练习,是学太 极拳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因在此阶段,容易产生灰心泄气情绪, 使之不能正常坚持。灰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练拳和推手结合不好,用 不顺手,怀疑教师藏技不传,为此易间断;另一种是本人意志力不够, 练拳之事常被其他杂事所误,自己也曾下决心要坚持不懈,但总是受客观事物的干扰。要克服这些矛盾,方法有两点:第一要有毅力和决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要挤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要记住:“决心是的打开前进之门,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一招一式地认真练习,每个动作要精心体 会,久而久之,自然会水到渠成,胜利渡过难关。
历经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太极拳套路已熟练顺随,动作架式能够与呼吸自然配合,练习者已具有一定的功底,内气已基本通运诸经,自己已具备自我纠正练拳所出现的毛病的能力。但是,此时内气尚不充盛,还必须循规蹈矩,承上启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持之以恒,自然心领神会,以后无师也会大成。
1.如何掌握陈式太极拳的螺旋式、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以螺旋式、缠丝劲为核心的圆弧运动。四肢在进行上下、左右、前后运动时,不是直来直往,在平面上做弧形运动,而是做曲线弧形螺旋式的运动。拳论讲:“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绝无直来直往。直来直往则呆滞,屈伸迟钝而无弹力。圆弧运动则柔和自如,弹性自生。”如上肢在空间做大小不同、形式各样的圆弧运动时,其本身还要沿尺、横、肱骨的纵轴做螺旋形的旋转。这种螺旋式、缠丝劲的运动,是一个周身协调的统一体,上肢做圆弧缠绕时,全身上下也都要和谐地进行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圆弧运动,加之动作的往返之间有“迂回”“折叠”手法,整个动作更显得圆活连贯。因此,只有掌握螺旋式、缠丝劲的运动规律,才能使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螺旋式、缠丝劲从运动形式上可归纳为:由内向外的顺缠丝和由外向内的逆缠丝。以上肢为例,顺缠丝时,手掌上翻,小指内勾、拇指外展;逆缠丝时,手掌向下翻,拇指内裹,小指向外挑。两种缠线劲皆绕中指而转。另夕卜,手走逆缠,必须以手领肘,以肩带肘地运动手臂;走顺缠,则应松肩沉肘。由于动作的不断变化,缠丝的方向、位置也不同。大体可分为: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等。缠丝动作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形成了平圆、立圆、正圆、斜圆、椭圆、半圆。圆的相互变化交替,又形成了立体圆。例如:“白鹤亮翅”,它包含着顺缠和逆缠,形成左右、上下、里外的立体圆。两手分别一顺一逆, 左手作向里、向下的逆缠丝,右手作向外、向上的顺缠丝,两者合一, 形成左逆右顺分搠圈。又如“云手”,是包括双顺双逆缠丝的拳式。运动时,两手的基本缠丝是手掌向上翻动的顺缠丝转为手掌向下翻动的逆缠丝。它的方位是左右、上下和微向里、外,左右和上下是一个平面圈,加之划圈时微向里、外,就成为一个在空间的立体圈。
陈式太极拳各拳式尽管花样繁多,转换迂回复杂,但每个动作缠丝组合不外乎“双顺缠丝”“双逆缠丝”和“一顺一逆缠丝”三种规律。按这些规律经常分析和揣摩,就可逐渐地掌握动作螺旋式、缠丝劲的特点。
2.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 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整套拳在练习过程中,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在这些规矩要求的指导下,通过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腕转肩 以及胸腰折叠运化之劲的引导,形成其根在定,行于腿,主宰于腰, 贯串于手指的空间曲线螺旋运动,进而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这种内劲就叫缠丝劲。
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运行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弧线的运行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要具备这种形象。 这种形象的运动弧线叫“公转”,自身旋转叫“自转”,如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还有自身旋转一样。所以,太极拳要求一动全动,周身相随,以腰为主,节节贯串,周身无处不是圈。
陈丕老师在理论十三篇中明确指出:“缠丝劲分顺缠、逆缠、上 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都是结合中气运行的。”缠丝劲在手臂上的具体表现为:在运行过程中,掌心由内向外翻转为顺缠,由外向内翻转为逆缠。如云手一势,双手在胸前做正缠丝时,手下沉走下弧向里合劲至小腹前为顺缠;然后穿掌向上外翻上搠拉开为逆缠丝。缠丝劲在腿上表现为:凡脚尖往里合为逆缠丝劲,往外擂为顺缠丝劲,其他缠法,在练拳时有 什么身法,就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