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收获不大,我们就去了新疆。由于谢先生的特殊身份,我们在乌鲁木齐受到热情接待,给我们参观考察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在乌鲁木齐重点参观新疆博物馆、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博物馆,收获很大。特别是在新疆考古研究所看到了出土的唐代弓箭,弓是长梢牛角弓,箭是掏档子箭,除箭羽因千年时光消磨而失外,其余均保存完好。据考古所同志介绍,这张唐弓与箭均出土自火焰山周边,这一地区的气候及地理特点千余年来变化甚微,当时还邀请我们前往古墓实地体验, 但有惧于高温也就作罢了。

在吐鲁番博物馆我第一次看到一种形似蛇一般的短弓。这张弓放在一个封闭的 玻璃柜中展示,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种弓很难做,因为它是圆的,与寻常的扁宽弓体不同。描述资料显示,这是源自中亚草原的斯基泰①人的弓,故也称为斯基泰弓,

① 一译“西徐亚人”,自称“斯科洛特人”(一说仅指从事农耕的斯基泰人)。东南欧和中亚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3世纪主要分布在黑海北岸地区“操斯基泰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原为中亚北部游牧部落“公元前8世纪被萨尔马特人赶至黑海北岸。公元前7世纪一部分人多次向小丑细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就是合成弓,弓长80厘米左右,全弓仅用筋角制作,没有木胚,用马鬃或者动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射程据称可达400步。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射数十支箭,极具杀伤力。谢肃方先生对这张弓很感兴趣,2005年他故地重游,并实地记录了斯基泰弓的各项数据,后来美国人杰克・菲尔也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仿制了斯基泰弓。①

我们到乌市的第二天中午,谢先生在古玩市场收得一张出土的半截古弓。弓臂很宽,像一条发怒的眼镜蛇,当时并不清楚这是什么弓,后来得知这种弓形被称为“尼雅弓”或“和田弓”,其名就得自于发现地。②尼雅弓是中国古代西部的典型筋角弓,因缺乏宽大的牛角材料,弓臂采用小块角片拼接制作,同时加宽弓臂以获 得更佳回弹力,又通过长梢的杠杆作用来保证弓臂的效能,非常有趣。

离开乌市,我们还去了伊犁察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自古以渔猎闻名, 18世纪中叶,部分人口因边防所需自东北原住地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目前,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直至晚近,新疆锡伯族群体仍然保持着“弧弓之利,童而习之”的弓箭传统,近代还涌现出许多射箭能手,如金中、郭梅珍、汝光、巴永善等。

我们在察布察尔考察后发现,这里射箭的人的确不少,还有射箭学校,室内 射箭馆等设施,射箭氛围很好。然而,参加训练的当地人却都是使用现代弓射箭的运动员,并无传统弓射手,也找不到传统弓箭。在与县领导座谈时,我发现,这里的传统弓射箭传统实际上也已濒临消亡,所以我提出领导应重视传统射箭,这是锡伯族的民族传统,更是中国的传统射箭文化,应获得扶持。在离开时我心里有些失落,在全国唯一的射箭之乡,在有着悠久射箭历史的锡伯族之乡,竟然找不到一个

亚和伊朗北部进军,并联合米底亚人先后与亚述及乌拉尔图斗争。公元前6世纪被米底亚人赶回另一部 分西迁多瑙河流域,其东界为顿河下游,北界不详。公元前4世纪40年代统一变速海至多瑙河地区,建立斯基泰王国。3世纪下半叶为哥特人所灭°自此失去民族独立性,融化于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之中。“斯基泰人”一词遂成为黑海北岸来源不同居民的统称。来源:《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①编者注:Jack Farrell,美国人,传统射箭爱好者,热衷于复原世界各地的传统弓箭,曾撰写过许多有关传统射箭的文章,他成功复原了筋角复合的斯基泰弓。经调查发现,2010年,谢肃方和Adam Karpowicz曾合作撰写了一篇关于考察和复制洋海弓的论文,名为Scythian Botu From Xinjiang,并发表于 2010年总第53期〃“ma/ of the Soc. of Archer-Antiquaries o所以Adam应是第一个复制此弓的人。而杰克•菲 尔也随后复制成功,且他复制的第一把是无木胎的,仅用筋角。

②编者注:尼雅遗址是指以尼雅河流域,特别是下游三角洲所形成的广阔地区所分布的历史与考古发现为范围的历史地理概念。它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经学界多方考证,认定尼雅即《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故址,东汉后期为都善国所并,南北朝后销声匿迹,不再见于史籍。1901年为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首度发现,后出版《西域考古图记》一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联合发掘,近些年来相关研究日渐趋热,成为研究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传统弓射手,找不到一张传统弓,看来恢复中国传统射箭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庆幸的是,我们的造访引发了一些锡伯族青年人的共鸣,开始关注锡伯族射箭传统的恢复。我们走后的2(X)6年5月,新疆师范大学锡伯族青年学人锋晖出版了他编纂的《中华弓箭文化》,后来,也通过复原与借鉴找回了部分锡伯族传统制弓和射箭的内容,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属于传统技艺类别。

那几年我们年年去青海,有一次是在祁桂花①带领下参加西宁离退休老干部的 射箭活动,一大批老同志都是离退休的厅、处级干部,每人提个弓箭袋子,弓都是现代弓,箭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赛分两队进行,尽管都是老年人,有的甚至可以看出身体并不好,行动不太方便。可射起箭来,特别是中靶之时,都会列队跳起“郭庄舞”,又唱又跳,个个生龙活虎,像年轻人一样。当时我非常受感动,这才是真正的群众射箭运动。我当时就想好好支持他们,中国的传统射箭文化一定会再次崛兴。

以后我多次跟随他们去大山深处的藏区村庄,与当地藏族弓友竞技交流。那时他们还没有固定场地,能射箭的地方都是他们的射箭场,非常朴实,非常真实。那 个时候,香港正好组织一个嘉年华活动,我就组织了他们前往参加,他们载歌载舞的射箭活动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反响非常好。

去青海次数多了,我们结识了时任青海省海东地区专员陈兴龙、时任乐都县宣传部长的罗尖措等一批热衷于民族文化的领导同志和藏族射手。我们发现,海东地区群众射箭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主要原因还是领导重视。如上文所提及的这两位, 除工作时间外节假日大都会深入基层与村民一起射箭,多年参与也使他们成为当地公认的射箭高手,如此接地气的官员是很难得的。

还记得第一次与老谢参加青海基层的民间射箭活动,那是2006年在平安县的一个山沟进行的两个村的射箭比赛,他们射的是用树枝编成的柳梢靶,规定射程是30丈。比赛射程因地形而定,七八十丈不等。平常安静的小山村,活动当日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两队射手轮番上场比赛,射中靶的一方,载歌载舞,跳着郭庄, 喝着青裸酒,非常热闹。我仔细看比赛,虽参赛的选手众多,但好像有些乱,可我又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整个比赛的流程像现代体育竞赛一样,但又貌似与文献中所描述的礼射有些像,有一定流程,有吃有喝。我与当地一位射手谈起比赛,他并无太多其他解释,只是说这是他们藏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我告诉他,这不但是藏族的传统,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周朝的礼射就是这样。都

① 编者注:祁桂花,知名射箭运动员,原青海射箭队主力运动员,退役后致力于传统射箭竞赛的参与与发展

说中国礼射已经消失,我则觉得在青海的民间射箭活动中仍然可以找到踪迹!那段时间,我年年去青海不同的地方看比赛,和他们结成了亲密的朋友。我也先后组织他们前往香港,2007年还参加了首届WTAF (世界传统射箭节),后又去全国各地 参加传统射箭活动,使他们走出大山,融入国际传统射箭的大家庭中去。

浏览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