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启棍名家魏廷魁
魏廷魁,道光辛巳年(1821年)9月20日生,临夏县桥寺乡魏家坡根村人。自幼在舅舅家放羊,终生未婚。师承天启棍宗师王富海,苦练天启棍法,技艺精进,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壮年时,过继临夏县三角乡穆家新庄的外甥穆业宝为子,案宝随舅舅姓魏,社会上都叫魏业宝,因读过两年私塾,学名魏光隆。
在魏廷魁的精心教授下,其子魏光隆,外甥穆惠来、冯善成,徒郝维礼(绰号郝烧子)、梁庚学、方大元、罗凤朝(清末武举)、王玉,堂侄孙魏永耀等人均得天启棍正传。由此,声名大振,凡是来河州交流技艺者,莫不甘拜下风。临夏人为了追念魏廷魁的旷世绝技及其在天启棍法传承、推介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又将天启棍称之为“魏家棍”。
三、串子棍创编人方学义
方学义(1905年—1984年),字宜山,俗称方营长,甘肃省临夏市人。幼人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少年时期就读于临夏市风林高等学校,与天启棍名家韩光炳、鲁杨哇等七人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方学义先生自幼习文演武,跟随其父方永虎老先生勤研苦练本门内枪棒及其他器械,后来,师从天启棍名家魏廷魁的外甥冯善成、弟子梁庚学等二位棍棒名师习练天启棍法。为了更加全面详实地了解基础棍法的名目,使天启棍得到科学地传承和发展,故此,他又师承魏光隆的表弟穆惠来先生,深研天启棍法基础理论,尽得其内涵,即套路、折子、排子、抡子、刷桩之名目的格斗技法。从此茅塞顿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天启棍宗师王富海先生的旷世绝技一脉相承。他在总结先辈棍师基本棍法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浓缩精华,科学有机地创编了四路串子棍法,从理论和套路创新方面进一步夯实了西棍的内容基础。之后,方学义先生为了拓宽武学视角又投拜河州镇守使衙门传令队队长王文宽为师,学练刀枪之法。
方学义先生青年时期勤学苦研,文通武备,为保河州平安,弃文从戎,投身地方民团。继而前往国民党新编十七师陇南司令部教导团任国术教官,一届三载,连任三届。之后,转任连长,曾多次与天水驻军马廷贤、四川李和义部交战,每战必胜,是甘肃陇南路的常胜将军,故该连又被称为方连。1936年7月,在天险腊子口和北上红军杨成武部交战失败后,他在国民党甘肃东路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营长。不久,退役还乡。
方学义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正气浩然,武技超群,谦虚谨慎。1961 年春,侯尚达在天启棍名师韩光炳先生的力荐下拜方学义先生为师,在恩师的精心教诲下,他与师弟方汝楫同堂学艺二十四年,刻苦练棍,学有所成,并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临夏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责任,二人曾合著《天启棍研究》,作为对恩师的追忆和报答。
四、天启棍名家侯尚达
侯尚达,生于1938年,原籍甘肃临夏县。他一生从事武术工作,精棍术,通乐理,擅书法,大专学历。20世纪80年代为甘肃省体育教练委员会委员,中级教练,曾受聘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现甘肃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他自七岁开始习练武术,因酷爱棍术,历拜河州徐绍伟、韩志慰、韩光炳、张子纲等老一辈天启棍名家为师。 在学艺期间,曾参加甘肃省举办的武术学习班、训练班各一次。在韩光炳先生的引导下,他先后参加过三次省级武术比赛,继而任甘南藏 族自治州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员。1961年春,侯尚达经韩光炳先生引荐向天启棍第四代传人方学义先生学练天启棍法,与师弟方汝楫同堂学 艺二十四年,在方学义先生的精心教诲下尽悉天启棍法之精髓。
1978年,侯尚达在成都体院承办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员学习班学习期间,在自贡市举办的四川省武术运动员选拔赛上做了天启棍法表演。1979年,他在南宁市承办的首次全国武术交流大会上荣获棍术银牌。
从1984开始,侯尚达和师弟方汝楫为了传承和推介天启棍法,二人潜心编纂相关论文,连续在《武术健身》《武魂》等杂志上发表刊登。1993年,二人合著的《天启棍研究》一书由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的徐才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寄语 西北武术家》的序言。
1998年,侯尚达退休还乡。2009年10月中旬,他应邀参加了
“中国·西安长江黄龙尚武苑杯”西棍论坛演示会, 论文荣获一等奖,天启棍法获金牌。2011年,经侯尚达编排、整理、申报的“天启棍”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审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他编纂的天启棍法手稿被临夏州档案局永久收藏,归档展示,再显“历史记忆的背影”和“地域文化积淀之活化石”的魅力。同年底,他篆刻的十九方砖印被临夏州档案局收录入 《临夏州档案馆印章档案汇集》。
五、天启棍传人方汝楫
方汝楫,1941年生于甘肃临夏一个“几间草舍,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之家,其祖父方永虎、父亲方学义是临夏有影响的天启棍名家。 受家学熏陶,他自幼喜爱体育运动。1956年在临夏中学上初中三年级时,曾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在青岛市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大会”的体操比赛。1958年被选入甘肃省体操队。1959年被保送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读书。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工作。2001年退休前, 一直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新疆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
对于发祥于家乡的天启棍法,他一直珍爱不已,标举有加。他认为天启棍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法别致,且传承有序, 是中华武坛“西棍”中的精品,凝聚着家乡历代武术家的心血和智慧, 彰显着临夏人强悍尚武的气质,是临夏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为使天启棍法薪火相传,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他就在社会上推广普及天启棍法,在国内及台湾的武术刊物上宣传介绍天启棍法,从学者数以百计。至今,仅新疆从学者中就有7人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一等奖共计14次。
1980年,他代表新疆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棍术优秀表演奖。1984年,考取国家级武术裁判,1986 年,自筹资金,在体育行政部门支持下,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性武术理论研讨会”。1988年,随中国武术裁判团访问日本,同年被聘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第一届委员,后又连聘为第二届委员。1990年,被聘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武术分会”理事。1991 年,与师兄侯尚达先生合著出版《天启棍研究》一书,同年出任“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裁判,并在“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 上,以《中国武术套路结构的哲学思考》为题作大会报告。1995年, 中国武协授予他当代“中华武林百杰”称号。2006年,应少林寺之邀,在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上演示天启棍法。2007年,在企业家吴志强先生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民族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华武术论坛,名家学者齐聚乌鲁木齐,盛况空前。同年,被评定为中国武术八段。
长期以来,他潜心思考和研究中华武术理论,发表武术学术文章数十篇。他强调武术的功能不仅是健身搏击,更重要的是“教化”,是修德载道,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习练者明礼仪,识廉耻,堂堂正正做人做事,这是武术魂之所在。
为使天启棍法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他强调要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任何事物“非进无以为新,非旧无以为守”,继承是创新 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求新求变,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 但要把握好“变不失本,新不异质”的原则,要牢牢守住天启棍法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粗犷直率、猛抡大劈的运动风格和换手调把、 梢把交打的技法特点。
效力家乡、弘扬天启棍法是他的夙愿,相信在他有生之年,仍将为家乡这份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孜孜而求索。
六、后起之秀侯文琳
侯文琳同志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父侯尚达原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体育学校武术教练,系天启棍第五代传人,曾获全国武术比赛银牌。侯文琳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酷爱武术,长年随父习武,武艺高强,尤其是其天启棍法更是出神入化。由于其特殊的武术才能,临夏州公安局还将其确定为全州公安民警武术教官,早在2007年12月,侯文琳同志应邀参加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新疆太极拳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华武术”学术论坛研讨会时,其长年潜心研究写作的论 文《天启棍之研究》就以独特的视角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入选此次学术论坛,并获主办单位颁发的论文入选证书。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