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林禅医的产生发展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在其发展过程中,僧人 长期参禅打坐,修身养性。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寺僧周身血液循环,造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不仅影响了身体,还难以对付山林中的猛兽威胁和 盗贼侵犯。于是,僧人们在学禅的同时开始习武,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 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和总结用药经验,逐步创制了许多验方秘方。寺僧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 又逐步推演出了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点穴疗法。少林医学由外科而内科, 由治疗跌打损伤而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药文化。元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曾写过《少林药局记》加以记载。据《少林武僧 志》记载,僧稠禅师曾经取嵩县人参熬汤为跋陀(359-429,后秦时来华 的印度僧人)补养身体。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铁针为一昏迷病人疗伤。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后在钵盂峰上养伤,寺僧们采来草药为他治疗。 至达摩祖师,历代高僧在精修禅法的同时,并兼通佛教“五明”,而“医方 明”最受珍视,代代相传。

历史上,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病深有研究,晚年撰述的《摩穴 秘旨》主要阐述了气功医治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用的68穴的部位、取法、疗效及配方,开列了 100多种常见病的点穴治疗 指要。

十三棍僧救唐王中的少林寺主持僧志操也是一位著名的僧医,入寺前习医10年,治疗跌打损伤,总是先用针灸,少数不愈者,再用采自嵩山上的中草药制成的丸、丹、膏等治疗,并著有《少室僧针灸秘经集》等;另外两位少林弟子昙宗、惠炀等武僧也善于伤科医术,奠定了少林伤科的基础。唐朝末年的福湖和尚医技高明,善用针灸和草药,针刺不过二,用药不过三,特别对止血、内瘀、厥证、危症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撰有《少林伤科十大 方》。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僧医有福居、智广,精于伤科,尤熟悉人体经脉, 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皆以竹片为杖,指其痛处或兼施药液外涂,丸散内服,常获立愈之效。

宋代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少林伤科在金疮方面得到进一步发 展。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洪温禅师擅长骨伤科,多以针刺加火罐解除患者痛苦,撰有《针后拔罐秘法》,临终前将医术传给觉远和 尚。觉远和尚对内科深有研究,有《少林寺内科神效录》传世。南宋医家稽 幼域,13岁时父母俱亡,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并授其武功及医术,历 时32年,技艺大进。后护驾到浙江绍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 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下方寺西房秘传伤科》一书,为寺中传钵,后来发展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可见少林医学已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

元代的惠定被尊为少林神医,著有《少林骨科旨要》《少林医家丸散药 谱》;惠炬在《针刺九十神穴》书中总结了元代以前僧医大师们的针灸用穴经验。

公元1217年,东林志隆出任少林寺住持,创建了少林药局,以少林医方服务本寺僧众及百姓,享有盛誉,被称为“佛门医宗”与此同时,少林 医学秘方不断传到寺外,惠及大众。

明代少林僧人异远真人全面整理少林骨伤经验,撰写《跌损妙方》一书,成为少林伤科的始祖。明清以来,众多伤科医家如赵廷海、江考卿等皆宗少林伤科,形成了中医伤科学中重要的伤科流派一少林伤科,或称少林学派、少林寺派。另一学派是以明代医家薛己为代表的温补学派。

明末清初,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出名僧医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宏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亭,擅长正骨术;清•胡廷光著的《伤科汇纂》收录其整复肩关脱位的心法 经验。本园僧医收集著录《汇集金鉴》2卷,其中有伤科方。

清代随着武术的衰落,少林的医技水平有所下降。这期间较为著名的僧 医有湛举、寂勤、贞俊等。清代名臣景冬场,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也是 一位名医。他曾拜少林僧人为师,学习医学知识,后因治好皇后的病而声名 远扬。他晚年编著了医书《嵩崖尊生》15卷,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介绍200余味药物性味功能;卷四论治部,从脏腑虚实的角度,结合时令、药性诸方面阐述用药法则和服药方 法;卷五病机部,分析病机九十余条;卷六至十三按人体生理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种疾病证治;卷十四妇人部;卷十五幼部。全书论述广泛,资料丰富,结合临床比较密切,记述治疗方剂颇多,特别对妇科疾病见 解有独到之处。该书传入日本,享有盛誉。

清代骨伤科医家赵廷海认为,在军旅之中,“当临阵时,虽智勇之将, 难保无伤。其伤也.不治则死,得治则生。生则国家倚赖,死则三军沮丧。 以是知医治之术,不可不详也(《救伤秘旨-黄序》)因此,他留心搜求 骨伤科治法和方药,凡遇技击之良者,必虚心请教。后出其抄汇诸方,辑成 《救伤秘旨》( 1852年刊),另附《救伤秘旨续刻》一篇。书中详述因拳击、 “点穴”所致损伤及骨折诸症之辨证、整复治疗手法,载验方200余首。此 书是一部实践性较强的骨伤科专著,是对少林学派治伤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末以后,出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后、贞绪、恒林、妙月。妙月大 师有《伤科经络疗法》,刊印行世。民国年间,卢俊擅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民间有《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 流传。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第36代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弟子德虔等,先后整理、 编著《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将少林秘藏公布于世,济世救人。

二、少林禅医与中医关系

少林禅医与中国传统医学非常相近,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总体来讲, 少林禅医是在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的基础上,经过1500多年实践融合后形成,以禅定为基本方法,运用气化、导引、点摩、针灸、方药等手段进行治疗调养,以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提升生命力为目的的医学流派。

禅医与中医在生理上都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阴阳学说 及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在病因上一致认为,是气候(外因)、饮食起居 (不内外因)和精神情绪(内因)三方面的不正常影响。每个人都会受气候 变化(春、夏、秋、冬)的影响,然而人体遇到外邪是否生病却与其身体的 机能和抵抗力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饮食起居、精神情绪及机能锻炼均能 影响人的抵抗力。

少林医学广泛地吸取了中医理论,在结合佛与武的发展环境中,也具有了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少林医学强调“治心”,“祛除心魔,洗心性”。 人的疾病都是与“心魔”有关,所谓“病由心生”,“心魔”主要是人的贪、 嗔、痴欲,它导致心肝脾肺肾及气血等的伤害和功能衰退。例如,愤怒会伤 肝,过分思虑会伤脾胃,所以禅医治病首先“治心”。把心魔驱除,将心神安定下来,从而解决人的心理及身体问题,这一观念有别于一般中医治病的 方法。此外,禅医强调调整饮食,因为“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有关,所以禅医提倡药疗不如食疗,以清淡素食、减少摄入肥甘厚腻的食 物来改善身心健康。再者,禅医强调“不通则病”,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清窍 (鼻、口、耳、眼、皮肤汗毛孔)、浊窍(尿道、粪门)不通,气血不通而致,所以,禅医以不同方法使身体的窍门及气血畅通。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