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州志》“大事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6日,以马仲英为首的反国民军斗争在导河爆发……后改名为“西北地方联盟军”,先后于5月10日、6月27日、8月11日三围导河县城。临夏兵荒马乱,百姓逃命不及,城内外住满了难民。新《河州志》“自然灾 害”: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夏干旱,陇东南迄于河西被灾五十余县,又值河州兵变,粮价奇贵,饥民载道。导河县大饥,斗麦七万二千钱,人相食,死者枕藉。东西门外掘万人坑埋之,数逾六万。《临 夏县志》“自然灾害”:民国十七年(1928年),导河县大旱,禾几无收,民大饥,斗麦价七万二千钱,人相食,死者相枕藉,东西门外掘万人坑埋之,数逾六万。
请问马明达先生,张子纲先生自幼随父在外,民国十九年(1930 年)第一次回乡。而魏光隆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年初,染疾寿终。 另,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马仲英率众起义,从土门关入临夏,临夏兵荒马乱,百姓逃命不及,城内外住满了难民,尤其是魏光隆已于民国十七年去世,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子纲先生才回临夏。在此情况下,马老先生在何处反复观看了魏光隆、张子纲等二位先生演 练的天启棍?
(六)马文载:“跟先父讲述这段掌故的是末代土司何晋。”
1.《河州志》载:何晋,光绪末袭职,民国初废土司制度罢。又 载:何土司世居右承里(即今东乡锁安镇),韩土司辖临夏县、和政县 一带,王土司辖今积石县一带区域。2006年我访问了临夏市区的张策 (时年83岁)、侯顺伯、孟仁等三位老先生及我中学的同学王奎、张文 学、祁正文等人,他们的回答是:“没听说过临夏市区有何土司,市区只有韩土司——韩大少爷。”王奎还说:“韩大少爷和我是邻居。目前,你的弟弟侯尚逵住的就是韩土司的上房。”由此推论,民国十七年 (1928年),马仲英率众起义,三攻河州城,河州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知州赵席聘困守河州城,寝食不安。此情之下,马凤图先生身为一县父母官,还有不理民事寻找何晋畅谈天启棍的兴趣和时间吗?
2.马文载:侯尚达、方汝楫撰著的《天启棍研究》主要阐述了天启棍王富海、魏廷贤(即魏廷魁)一系的传承,并未涉及马孝个一系,在我看来,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完整的河州天启棍体系是由马、王以来回、汉两个传系构成的,至今为止,这两个传系依然各有承袭,并且还在继续发展着,因为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1959年春季,选拔参加省运会各项目运动员代表的临夏州体育运动会在临夏市东校场举行,主持选拔武术运动员的负责人是临夏市八坊回族老武术家喇应章(通称喇三爷,绰号喇渣渣)老先生。选拔结束后,他把张子纲、韩光柄等二位先生和我叫到一块口头通知:“今天,金老师(复转军人,俗称金麻子,在临夏州体委主持工作)把你们 三个人都选上了,去了要好好比赛。”并说:“韩老师(韩光柄)啊! 以前,你们汉民里的郝维礼的单刀,我们回民里的孝个爸的单刀,刀上带着风哩!现在,你韩老师的刀上带着风哩!”我的先师徐绍伟、方学义二位先生曾对我说:“人家八坊里孝个爸的单刀和软拳很好,回汉两教中的好家们(武术爱好者)都望尘莫及。但是,马孝个练棍的事,从未听到有人说过。”旧《河州志》(新《河州志》是在《天启棍研究》一书出版以后才出版的)《临夏人物志》《临夏文史资料》中也无记载,方汝楫如何去写马孝个一系的传承?
据我了解,新《河州志》中马孝个一系的传承,是由你马明达先生一手执笔载人的。此篇中将魏光隆一劈两半(分为魏光隆、魏家保) 成为两个人,张子纲、王子祥等先生也被错位撰写(张子纲的长子张策还健在,可以对证)。王文宽(河北唐县人,与河洲镇守使是裴建准同窗好友,曾教天启棍名家方学义习练刀枪之法。)是裴建准(1925 年)赴任河州镇守使时带到河州的,一同随行的还有杨八卦、魏老师等三位先生,王文宽任传令队队长。新《河州志》中写为赵席聘的教 习,这样无根无据的无稽之谈,方汝楫如何去写?请明达先生明示。
(七)马文载:“魏廷贤(魁)是今临夏县三角乡魏家坡根人,新修州志也为他立了传,但传闻错误甚多。”
临夏县魏家坡根村,自古到今与我村即侯段家村同属桥寺乡管辖。 今临夏县三角乡,古名仁寿乡,新中国成立后,以三角堡为名,后改 为三角乡桥寺乡古名仁泽乡,新中国成立后,各用土桥、周家寺一 字,故名桥寺乡。魏家坡根村原为临夏县仁泽乡第七保魏家坡根村,今为临夏县桥寺乡魏家坡根村。
(八)马文又载:“魏广收门徒,子弟辈出了不少人才,可谓后继有人。后代魏家保、魏光隆等,弟子穆惠来、冯善成,再传弟子张子纲、 王子祥、李静悟等,都是魏家棍的代表人物。至今魏的传派依然很盛,差不多西北各省都有传人。”
魏采宝,本姓穆,是临夏县三角乡穆家新庄人,自幼过继给舅舅魏廷魁,随姓魏,因读过两年私塾,学名魏光隆。马明达先生大作中的魏家保、魏光隆之载,出于何处?你是否采用韩信分井之术,将魏柔宝一劈两开,以瞒今人?
(九)马文载:“直到1929年初,先父即将调离河州之时,才得到一个重要的线索:王富海曾在河州何土司府里当过鞭头,即掌管过车马。”
1927年8月,马凤图先生调入导河县任县知事。1928年12月,刘经泮接任导河县知事,同时,将马凤图先生调离导河县。那么,1929 年初,马凤图先生在何处得到了重要线索?
(十)马文载:“临别之时,老人给王富海讲了他曾给马孝个传棍的 事,并郑重叮咛王富海,天启棍可以传人,但不必说明来路,更不能在天启棍上与回民闹矛盾。”
王富海是乾隆年间所生,咸同间已年近古稀,而马孝个在民国十六七年(1927年、1928年)正值年富力强。20世纪50年代的喇应章、 徐绍伟、方学义等老一辈临夏武术界人士都见过马孝个。方学义先生在临夏市四家嘴营盘里当国术教官时,某次,在四家嘴营盘里邀请地方武术爱好者们表演武术时,马孝个也在其中,练的是单刀。这次,马凤图先生也参加了表演。据方学义先生说:“马凤图先生练了一套软拳,没有练器械,拳练得很好。究竟是什么拳术,我们临夏的好家们(武术爱好者)都说不上名堂。”不久,马凤图先生就被调走了。在马凤图先生在河州任县知事的一年零五个月时间里,仅参加过这一次临夏的武术表演场合。这是方学义先生的亲口之言。如此看来,王富海在咸同间已年近古稀,而马孝个在民国十六七年才是年富力强之人,二者在年龄上差距如此之大,那么,常燕山如何先教马孝个而后教王富海的?请明达先生明示。
以上所述条款,请马明达先生明确答复。
第二节天启棍名家
一、天启棍宗师王富海
王富海,甘肃省临夏县土桥镇(原三角乡)杂货庄上王家村人,在旧《河州志·续修导河县志》“艺术”类“人物”一门中记载:“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间年近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着。习之娴熟,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大脚为宗师。其子麻狼,其徒魏廷贤(魁),均得其口授,称雄一方。遂为州牧赵桂芳(亦深于此道者)所赏识。由是声名大噪,凡齐鲁技师来河卖艺者,莫不甘拜下风。旷世绝技,至今犹传为美谈。”
临夏地方流传:“王大脚(王富海)是导河县县衙门里的班头,因棍法绝伦、技艺超群,备受州牧赵桂芳的赏识。旧《河州志》载:咸丰九年(1859年),东乡盗马阿卜都叛,知州赵桂芳率兵直抵贼巢……经此一役,王富海得到赵桂芳的重用,被其晋升为一、二、三班的都头。”王富海之子麻狼、徒魏廷魁均得其身传口授,得其精髓,称雄一方,为天启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桂芳,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殁于光绪八年(1882年)。 陕西凤翔府人,是乾隆年间被誉为“红拳神手”师宝龙的入室弟子, 红拳名家。据《河州志》载,其人“允文允武,中武进士,善以双槌克敌”。他曾为河州州牧,颇有政绩,观王富海演示天启棍法确有独到之处。尝试其能,结为武友,唯恐绝技失传,一代宗师名不彰于后世,《河州志》专辟“拳勇”一目,记之州志。此人传红拳于河涅(今甘肃、 青海交界),对红拳的西传及天启棍法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极大。)
浏览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