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文化项目的发展。 2006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2005年 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暨揭牌仪式”在中国艺 术研究院举行,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之相对应,社会 上的文化自觉活动也空前繁荣。以最近几年“国学运动”的兴起为 例,以幼儿和中小学生为主体的读经运动以及传统经典的出版都 异常繁荣。经典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 文化的学习和积累。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育提升一个 人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巨大的影响。文化经典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 与意义不言而喻。“国学热”显示我们现在的文化观已彻底摆脱了 过去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虐;其次在文化价值判断上,对过去遭到 否定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充分的肯是“国学热”同时给本土文 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契机:不仅在客观上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研究, 还唤起了全社会的文化热情。以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背景,武术的教育价值也得 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 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 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2006年9月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 也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传统技艺 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为武术教育功能提供了政策依据。赵启正先生说,“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党的十六大 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复 兴的战略意义。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 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 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能 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上你的文化,你就开 始拥有了谁①。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于世的中华 武术的根基,其当代价值在于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1)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因为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真正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赵启正《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文汇报》,2006年3月14日。态、动态传承。编撰《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国武术拳械录 >,建 造武术博物馆,只是传承武术的方式,不能确保武术文化的整体继 承。保护民间武术传人,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 的精神,开展全国民间武术普查工作,建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名录 体系,绘制民间武术拳种流派的资源分布图,确立民间武术拳种流 派传承人谱系;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助传承人,对濒危的武术拳种流派, 建立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该 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地方各级文化行政 部门和财政部门逐级申报,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 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和组织管 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是指对国家名录项目及其 他名录项目以外的重大项目进行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方面所 发生的支出。组织管理经费是指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正常开展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普查费、宣传出版经费和专 家咨询经费。中国每两年批准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做好民间 武术的保护与继承工作。(2)发展武术教育。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 了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它不仅 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伦 理特征和辩证特色,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 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一项名为“爱越新 蕾计划”的戏剧普及活动值得借鉴。该活动于2006年6月在杭州 启动,又称“浙江省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主旨是在中小学全面推 广中国传统戏曲,由昆曲、京剧、越剧及地方剧种组成,以“政府买 单”的形式走进浙江的中小学。进入学校的武术教育要具有强制 性,不能让学生选择,因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竞争没有识别力。要 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使其明白学习武术比学习跆拳道、空手 道更有意义。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 院”开设武术课,通过跨国教育传播武术文化。(3)以农村武术为工作重点。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 悠久、民族多样、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板块众多,形成了南拳北腿、 少林武当、外家内家等缤纷灿烂、风格各异的民间武术文化,广大 农村至今依然保持着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特征的民间传统武 术。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也 大多分布在农村。冯骥才先生在考察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 江等7省民俗文化集中的省份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华民族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 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 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很新鲜,把原来的 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 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同样让他忧心的还有, 很多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种类民间老艺人相继故去,作为文化 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①。因此,要 以农村为重点,对民间武术传承人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民间武 术的传承与保护,主要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如果传承人消失,就 意味着文化的消亡。故而,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要 保障代代有传人。(4)数字化传承民间武术。对国家体委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江胜信《新农村:文化保护首当其冲》,《文汇报》,2006年7月24日第4版。 护,利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整理武术文献和武术技术是当前最紧迫 和最有效的方法。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 息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数字化后的武术文献和技术,将使武术信 息资源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利用信息数字化技术进行民间 武术的抢救整理,是非常实用和十分理想的技术。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作为20世纪80年代保存挖掘整理资料的收藏 单位,苦于经费所限,条件简陋,使孤本武学文献遭受风化、霉变、 虫蛀等各种因素的侵害,随时都有绝本的危险;由于复制又缺乏专 业的人员,复制率可能会很低;所录制的老拳师的录像是否能够再 放映也是一个未知数。中医药的数字化保护为民间武术的传承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案 例。2005年4月,国家科技部启动了 “中医药珍贵典籍保护技术及 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现存的数百种中医药珍贵典籍的再生性数 字化保护技术,解决珍贵典籍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扫描、拍摄、图像 处理等各环节对古籍原书的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医数字保 护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已经 建成了 “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该档案系统首次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全国中医古籍保护管理工作中,收入的1 200 种珍善本古籍,基本包括了现存中医古籍的重要著作,利用该系统 可以清楚地了解目前我国中医古籍的保护现状。同时,建成的中 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扫描图像近15万页面,从技术上探 讨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技术内容和工作程序、流程。收录的320 种珍贵中医药典籍经数字化处理,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前提下,得到了 永久保存;通过网络发布,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典籍的利用率①。(5)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树立中国民间武术走向世界的 里程碑。潘峰《孤本再现:几多坎坷几多愁,《科学时报》,2006年6月12日。"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武术的一 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中国武术历史上与奥运会最近距离的接触。 比赛期间通过各种媒介与表演,传播中国民间武术,本次比赛成为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6)中国民间武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 挥作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 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融 入国际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更高尚、更 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 择。2004年第一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多元视野 下的中国),2006年第二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 和谐、和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是中国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