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天启棍侯尚达
我与师弟方汝楫合写的《天启棍研究》一书,自1993年由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而今竟受到马明达先生精辟悖谬之论,在此对其文《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进行分析驳论,以做澄清。
早在1972年底,我与马明达先生在甘肃省体委举办的全省各地区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员训练班上相遇,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什么言语交流,此后的武术赛事中,曾有几次会面,但亦无语言交流,1978 年,在甘肃省五运会期间,因我在教练、领队、裁判及特邀代表联席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议结束后,马明达先生拉我到武威代表队住宿的房间喝酒,才有几句交流。1982年秋季,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举行,马明达先生手书要我照顾他的学生。 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形式的接触和交往。
自我看到马明达先生的大作后,便四处探访,寻找知情乡老,搜集佐证,了解、核查实情,并多次前往临夏县北嫄一带的三角乡杂禾庄、桥寺乡魏加坡根村等地追溯源流、考证实据,拜访了临夏市区的知情老人,尤其是向天启棍先辈张子纲的长子张策(生于1923年)先生咨询、落实天启棍的来历、师承关系及张子纲先生的生平,并将了解情况梳理、归纳成文,供武术工作研究者参考分析。
马明达先生大作之阔谈,令人费解。故将其所谈之撮要逐一记述于下,请马明达先生予以有证、有据及可靠的沿革传承来回答,再不要以“可能”、“先父之言”等类似言词来诡辩、搪塞。
(一)马文载:常燕山“专程到‘西蕃'地里寻找常遇春的一支后代
《河州志》卷二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徐达西征吐蕃。三年,总兵官邓愈沐英,伐西蕃覆其巢。”据相关史书记载:(1367 年)明太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起兵二十五万,分路北伐。(1638年)三月平定山东,八月初二日,徐达等率大军人大都,元亡。还有史书载:常遇春归太祖后,破太石取太平,授先锋,一生转战南北,累官左将军,封鄂国公。卒赠中书右丞相,封开平王,谥忠武,封在河北。从上述史书记载可知,常遇春一生转战南北,没有征战西蕃的记录。明达先生素以治学严谨而闻名,为何竟以道听途说为据,便确认常燕山在西蕃地里寻找子孙?
(二)马文载:常巴巴在兰州传授了八门拳、撕炮拳,在蒿芝沟客店里给何府鞭头王富海传授了天启棍工
1.2006年6月,我专程赴兰州寻找同行老友,访问常巴巴在兰州传艺一事。回临夏不久的7月8日,临夏州武术运动会在红园广场举行,兰州市文化宫武术队应邀来临夏参加表演,同来的还有一位老武术家。临夏同行金云来电话,约我同去拜见,我即赴约。谈话间,我问及常巴巴在兰州传艺一事。他很机灵,用一口流利的兰州话敏锐地回 答:这个事,你一问我就明白了。常巴巴此人,在兰州拳谱上有,巴巴是有学问的人,在兰州教过八门拳。可是,马明达先生把兰州的撕炮拳和临夏的天启棍法,也给写进去了,那是不对的。如此说法和我在兰州所了解到的情况如出一辙。
2.今和政县境内(古称宁河),小南阳山顶、大南阳山下至宁河桥的一道山沟,称为蒿芝沟。在新中国成立前,此沟是盗贼出没之地。 因此,洗河无渡船,也无客商之行,故旧时常言“南路不通”。临夏往来兰州的客商均走东路和北路,以保安全。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镇压反清起义的清兵,极少数从东路进军以作诱饵,大部队走南路, 清兵自搭浮桥,暗渡跳河,进兵河州。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河州南路尚且如此。那么,清嘉庆年间蒿芝沟有什么客店?常巴巴住的是哪 家客店?1949年临夏解放以后,洗河上才设置渡船,开通了南路简道。
3.自我记事以来,地方老人们闲谈时常说:“王大脚(王富海)是县衙们里的班头。清咸丰年间,知州赵桂芳平定东乡马阿卜都反清起义时,大脚随其行,得到赵桂芳的赏识,将大脚晋升为一、二、三班的都头。”自咸丰以来,河州州牧衙门中名副其实的班头、后晋升为都头的王大脚,在马明达先生的笔下缘何变成了何土司府上的鞭头?
4.清末,少林寺遭遇了三次大火。之后,少林寺僧人在全国各地游方教艺者甚多。咸丰间,来河州的一游僧只说自己姓王,籍贯山东,未露其讳。故此,河州人通称其为王喇嘛(临夏方言中统称佛家僧人为喇嘛)。某日,王大脚回家(大脚家在临夏县北嫄三角乡杂货庄,离城很近)时,见一僧人面带倦容,在路旁树阴下席地而坐,大脚上前询问原由,方知是流落至此的山东籍少林寺游方僧人,因途中染疾受困于此地。大脚便邀至家中,安排食宿,请医疗疾。王喇嘛病愈后,感恩传艺。转眼间,春去秋来,时光如梭,王喇嘛思乡心切,欲辞返鲁,大脚念其传艺之情,欲送归程。然而公务繁忙,无暇远行,便资助盘费,遣子麻狼送行。麻狼送到山东后,又替王喇嘛种了三年香烟地。 王喇嘛念其诚,将天启棍法尽授于他。麻狼回乡后,父子苦心研习, 悟其内涵,得其精髓。故此,河州方言有歇后语:“麻狼千里送师傅——送到底。”但是,马明达先生笔下却变为在蒿芝沟客店大脚受艺 于常姓的悖谬。
(三)老魏家宗谱
1 .在魏家宗谱中,老魏把式名为魏廷魁,旧《河州志》中误载为魏廷贤,这是古人缺乏调查考究,闭门造车之误。此次,我在核查中得到魏家宗谱,并将其和魏家后代言词作为依据,在此文中将老魏把式之讳均改为魏廷魁,以纠旧误。
魏廷魁,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11月20日生,临夏县桥寺乡魏家坡根村人。他家境贫寒,终生未婚。自幼在舅舅家放羊,壮年时,过继临夏县三角乡穆家新庄的外甥案宝为子。因此,案宝随舅舅姓魏,社会上都叫魏业宝,因读过两年私塾,学名魏光隆。
2.清道光时期,某日,魏廷魁在山坡放羊。王大脚空闲之余,相约同伴去朱家墩泉游玩,路经魏家坡根村,见一少年在山中舞棍,便上前观看,并询问情况,魏廷魁实言相告。大脚即言:“欲收为徒,是否愿意?”魏纳头便拜,认王为师。王对魏说:“每天晚饭后,倘有时间,就来我家学棍。”至此,魏廷魁正式入门学习天启棍法。
3.马文中把老魏家的家谱写得混乱不堪,为了还原事实,2006年 正月初九,我特地去临夏县桥寺乡魏家坡根村寻找魏家的三世(祖姑母、姑母、亲家)老亲戚及我当地的同学,考证老魏家家世沿传情况。 表弟魏芝玺答复:老太爷(魏廷魁)的相片,早在1978年,临夏州体 委派人来采访时,怕节外生枝,未曾出示。采访者走后,我们又怕抄家肇事,就把相片烧了。家谱在魏芝平手中,芝萼和芝平关系密切,而别人办不到。因此,我又找魏芝萼(我和芝萼是小学同学,现在又是亲家关系),一提此事,芝萼一口答应,约定正月十六日,去芝平家借印家谱(芝平住在临夏市)。芝平只准手抄,不准复印。因此,手抄一份魏家家谱。
(四)天启棍名家张子纲先生
张子纲,学名张世维,字子纲,出生于武术世家。其曾高祖父名张奉明,投身行伍,以功升西宁镇标左营游击;其曾祖父名张秀,袭云骑慰世职,任河州镇标千总;其祖父名张大元,袭武职,任西宁镇标大通营游击;其父亲名张勖,字少侯,是河州绅士徐绍烈的门生,才华横溢,文通武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清末被宁夏镇守使马福祥聘为家庭教师,携眷赴宁执教。张子纲先生在父亲的精心教诲下和马鸿宾、马鸿逵等二人同堂习文演武。私塾结业后,马福祥念张勖教子之辛,任命其为绥远地质局局长,留张子纲先生任教导团国术教官。民国十九年(1930年),马仲英事息,张勖辞职回乡时,张子纲先生也辞职同行,随父还乡,就职于临夏联合中学,执教国术科目。又在朱师爷的介绍下,和其同去临夏县魏家坡根村,拜在魏佐梁门下习练天启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甘肃陇南司令鲁大昌聘张勖任司令部秘书(师爷),张子纲先生辞去联合中学国术教员职务,随父奔陇南司令部教导团任国术教官。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