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统筹安排,形成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文化品牌的合理布局, 避免文化资源重复使用,造成市场经济价值贬值

在泾渭流域这一华夏文化发祥地,各种文化交融,远古时期的华 夏文明,以伏羲始祖文化最为突出和丰富,女娲、西王母文化也相对集中统一,争议不多。周秦族崛起泾渭流域,顺流而下遍布华夏大 地,汉代六郡良家子多出关西,武将众多,但是也逐渐分布到了各地,李氏先祖的渊源更是深远,但是最终立世成名于三晋大地。诸如 黄帝文化关于崆峒武术的内容最为丰富,平凉、庆阳两地为最,但是曾与陕西争议;另外,关于华夏文明中始祖文化、周秦族渊源文化、 汉代泾渭流域的武将都有同样的问题,争议颇多,各地多以行政区域 为中心,一方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竞争,使得地域文化重复开发, 体验者在陕西看到的和在甘肃看到的一样,文化的可持续性、品牌性大大降低。但可以在《发展规划》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打破地域局限,建设天水、关中、平凉、庆阳和延安黄陵一体的东西文化产业园区。

(三)抓住地方资源优势,丰富充实文化内容,拓展空间,做 大、做精、做强品牌

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优秀文化品牌多,分布地域广泛 的特点。如始祖文化、女娲王母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与崆峒武术结合,分布于泾渭流域的各个区域,打造成华夏文明品牌特色文化。伏羲氏作为华夏始祖,甘肃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而河南周口淮阳县、山东济宁和湖南郴州等地都有伏羲女娲文化等,那么甘肃天水伏羲文化园的建设就要突出泾渭流域伏羲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伏羲文化发祥地的特色, 将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遗址、女娲祠作为主点,结合祭祖大典, 在周边开发相关的人文文化景点,形成文化、人文和古迹为一体,国学、旅游、表演、影视和产业一体的文化园。同样地,丰富岐黄文化 中的医学、养生、表演、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化文化园,女娲王母文化园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是华夏文明中母系社会最直接的文化体验园,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民族文化贯穿于泾渭流域的整个区域,因此,可以选择甘肃平凉为重点开发文化园,这样就形成了泾渭流域从西至东的分布格局,泾渭源头的始祖文化园,中段的母系社会文化园、农耕游牧宗教民族文化园,再到下段的岐黄文化园,形成线 条式文化体验园,做强品牌。

(四)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的战略意识,构建 “三区”“一网”大格局

“以崆峒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拓展。提出创建‘崆峒旅游名牌产品’战略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兴建‘两区’‘一网’。” [22]“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是现代文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战略思想,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这里提到的“两区”“一网”就是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的典型体现,是适合现代发展的。因此,在建设区域文化品牌时,完善以上各大文化园的实体建设,将国学演绎、远 景回放、文化体验、武术表演等分布其中,形成以文化产业中心区、 文化中心建筑区和周边文化活动区的三大区模式,合理布局选址。中心文化建设区是将各种文化为中心的建筑保护开发,形成可以开展传 统文化活动、旅游和活动的建筑区,即文化的实体建筑区;各种泾渭流域品牌文化为中心的周边其他历史文化和相关人文文化中心区,即 周边文化活动区;文化产业中心区、文化中心建筑区和周边文化活动区的大市场,是可以开展文化学习、网络建设、文化宣传、产业转 化、文化活动、旅游和休闲一体的三区模式,再通过贯通、连接、交 叉及连线的方式形成一张泾渭流域文化产业区大网,即所谓泾渭流域交通畅通的这一地域大网。这样,三区一网的大格局建设,使各种文化品牌得到了树立,内容得到了丰富,形式得到了创新、文化得到了 宣传、市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了发展。

(五)做大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产业,成为泾渭流域各文化园的特色内容

崆峒武术分布于泾渭流域大地,内容的丰富毋庸置疑,与泾渭流 域各种文化彼此交汇,在立足于泾渭流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规模 下,将崆峒武术的道韵、禅武、儒学充分挖掘,形成与各种文化相衬的崆峒武术文化产业。崆峒武术产业,如崆峒武术主体产业、崆峒武术影视产业、崆峒武术表演产业、崆峒武术旅游业、崆峒武术教育产 业、崆峒武术实业等,值此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之际,推广合作为各大文化园和体验园的表演、学习、展示内容,以“大市场、大旅游、大 产业和大发展”的目标,在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快步发展,成为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特色文化产业。

结语

总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是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发展的最佳机遇。 泾渭流域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也有交汇 融合的华夏文化,而做为西部泾渭流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崆峒武术,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容、不断衍生的社会性文化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价值成为泾渭流域各种文化园的特色文化,对其保持、利用和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给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更高学术要求,在西部发展大背景下,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文化产业的经济转型,建设开发泾渭流域文化园,形成品牌文化的“三区”和泾渭流域“一网”大网络,转化“三区”“一网”品牌文化 的经济价值,最终促进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品牌的大发展,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满福.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布局确定一围绕“一带”建 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N].甘肃日报,2013.02.

[2]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 “十三板块”J].发展•文化甘肃,2013,8: 45.

[3]强进前.试论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丝绸之路,2013,10: 43.

[4]梁燕飞,杨占明.崆峒武术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8 (4): 18-20.

[5]梁燕飞.崆峒武术概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 35 (5): 85-88, 92.

[6]梁燕飞.试论崆峒武术的远古源流[J].体育科学研究,2014, 18 (1): 41-46.

[7]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G].发改西部 〔2009〕1500号,2009.6.

[8]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G]发改西部 〔2012〕781 号,2012.3.

[9][10]平丽艳.甘肃转型跨越的又一国家战略平台一王三运蔡武欧 阳坚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N].兰州晨报,2013.02.

[11][12]梁燕飞,等.泾渭流域的远古文明一崆峒武术远古探源[刀.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 3: 116.

[13][16]梁燕飞,等.崆峒武术的文化意蕴一从陇东神话传说视角入手[J].中华武术研究,2011, 2: 34-37.

[14]朱熹注.周易•系辞下传•右第一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1): 64.

[15]战国•庄周著.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 120.

[17][19][20]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881, 2879.

[18]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149, 118, 113.

[21]朱世广.陕甘宁地区古代农牧区域变化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 2009, 5: 93-95.

[22]岐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研究[口文学教 育,2014,3: 119.

作者简介

梁燕飞(1981-),男,山西石楼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单位:陇东学院体育学院。单位: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电话:15294409175邮箱:liangyanfei- 521@163.com

项目来源:甘肃省高等院校科研项目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指引下的崆峒武术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B-093)阶段性成果。

浏览50次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