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政策的背景与政治导向
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历史背景, 在2000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会议,中共十五 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相关部署,是西部开发历史性的转折,2006年《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通过使得西部开发 更深入一步。但是由于西部范围大,西北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 区域,加之经济落后,长期累积的发展差距,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于是2009年国家发改委就根据渭河流域的陕中和陇 右区域制定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 划》),就是战略重地的典型体现,而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制定 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更是将 泾河、渭河和洛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宁夏三地红色文化紧密联系一 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战略重地。《发展规划》中指出:“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 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 地”。[7]《发展规划》的提出,使得区域文化的整合与经济转型得到真正地落实,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发展战略高度。随后,《振兴规划》则在区域特点中提出:“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体制机制制约 明显,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老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此开疆拓土,周先祖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早期农耕文化之先河,战国秦长城和古代秦直道在区内交错并存,黄河 文明与黄土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交融。”[8]使得泾渭流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战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规划》和《振 兴规划》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泾渭流域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及历史文化的文化战略定位提到了战略发展高度, 这也促使了《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正式出台与政策定位,进行必要的经济转型成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策略。
二、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中历史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的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重点将文化建设、文化开发和文化产业提升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并积极转型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特色的、优势的和战略性经济增长方式。“甘肃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经济欠发达,一个是文 化资源丰富,这两个方面都很有代表性。”[9]“1313工程”确定的战略重点与地域文化特色,都是针对甘肃地方特色文化的华夏文明提出来 的。泾渭流域是丝绸之路的起始段,天水、平凉都是丝绸之路重要的 旱码头和中转站,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最前沿。三区中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将甘肃省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岐黄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 和民俗文化、武将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文化传 媒、工艺美术品及衍生新产品制造等产业。“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要努力把文化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这是围 绕文化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很大的一篇文章。”[10]形成以泾渭流域为中 心,以始祖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为重点,展现华夏始祖文化、 农耕和民俗文化、岐黄养生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关中、生态陇南、养生庆平、农耕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 地、岐黄故里、关西武将等特色文化品牌,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 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 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扩大泾渭流域历史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三、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开发与文化建设的优势
(一)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地域文化统一趋势
泾渭流域存在着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崆峒武术是泾渭流域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因为其以崆峒来命名,虽然为众多武侠 爱好者的所熟悉,但是也成为泾渭流域非认同的传统活动。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发展与地方保护,在泾渭流域将武术活动冠以他名的屡 见不鲜,如天水、陇南地区命名为陇右武术或陇山武术,还有一些命 名为天水武术、陇南武术,平凉地区冠名以平凉武术,还有一小部分称崆峒武术,庆阳及平凉亦也称为陇东武术,陕西将其称为陕西红 拳、关中武术及宁夏固原称之六盘山武术、固原武术,多以地方为中心,不同程度以地方保护的方式互相排斥。笔者通过探索研究,对崆峒武术的泾渭流域属性进行了专门研究,“崆峒武术起源于渭河流域和 泾河流域,以泾渭流域为主干线,辐射周边,受原始生产条件限制, 以其高山为主要隔断,向东应不超出子午岭山脉,向西至临洮(秦之 陇右郡羌戎边界)周边,向南则不越秦岭,向北则不越六盘山北端诸 山余脉,主要包括天水、平凉、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长武等 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构成高山环抱、水流密布的黄土高原盆地,正好 处于泾渭流域六盘山周边人类活动区域,远古泾渭流域的华夏文明区 域孕育了西部特色的崆峒武术。”[11]并结合《崆峒武术概念探析》提出 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根据社会学 理论人,结合少林、武当及峨眉武术的源流,冠名以崆峒武术是合理 的。因此,泾渭流域这一大区域的概念必须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地落实《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打破现有的行政界限, 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精神主旨,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丰富民族文化充分地运用到华夏文明的建设中去,将公众武侠意识中的 崆峒武术真正地转化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 风格突出的地域文化。
(二)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文化是泾渭流域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泾渭流域远古文明的丰富性和远古时期的先进性给崆峒武术注入文化内涵。 泾渭流域远古先民们“进行着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主要是与凶禽猛兽的斗争,不断地总结经验,成功的击、刺、砍、砸、打等充分应用, 继而在人与人的战争中,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技击内容更加的丰富,在 战争中的一击、一伐、一刺被模仿、传授、习练着,催生了泾渭流域 崆峒武术。……远古时期的崆峒武术,经过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养生哲学、娱乐活动、民族融合、军事战争及器械应用的不断充实丰 富,结合人类自身的经验意识,将还没有完全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 的、低级的、基础的、原始形态的徒手与器械的攻防技能,有一定的 创新与发展,经过人与人的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具有防身自卫功能的原始崆峒武术形态。”[12]崆峒武术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远古时期泾渭流域先进生产力的写照,这种生产力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崆峒武术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那么,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就必然包含着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军事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其中道养、佛禅、儒信的文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体 现,三教合一更是泾渭流域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风格;依据远古人类依水而居的生活生存习惯分析,黄河文化的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顺流而下迁徙的事实,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有可能对黄河下游的武术文化影响极大,甚至于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发源地亦可以;因此,其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可想而知,崆峒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浏览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