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训练模式是为了更加规范地操作和推广中国传统武术,使 推广过程更加简便易行。要建立形式多样而统一的训练模式的创编 原则,也就是从着重追求技术的竞技武术模式转向以趣味及健身为 主的社会群体模式。统一训练模式的建立,可以使推广的速度加 快,也可以根据社会群体的需求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合理地 教学安排。同时,对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一致的风格及树立品牌形象 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建立统一传统武术训练模式的基础上,要对传统武术教学中 的各项礼仪进行规范。如将上课的礼节、课间的休息等进行统一。 这些看似细小的过程却蕴涵着中国传统武术理念上的延伸.只有在 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处理好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礼仪的规范•才会造就 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特有的文化及训练气氛。中国武术界对武术礼仪 意识的觉醒是在80年代中期在比赛时对裁判员行抱拳礼的要求, 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在武术系统内的各项教学活动前后进行。但仅靠 一个抱拳礼的仪式反映不出中华武术所独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跆拳 道(包括日本的空手道),是通过缜密的形式礼仪上的安排,使学 者或观众能从中体会到韩国文化特有的内涵。中华武术对礼仪的诊 释首先缺乏一种明确表达习武的思想含义,如“尚武”、,・崇德”等 中华武术应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活动中统一在某一练习钱换时的礼 仪,以体现中华武术特有的文化象征。所以在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 转换当中加入适当的礼节、统一的规范要求,对中华武术的推广及 对练武者的心理影响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竞技武术的改革和创新

20世纪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竞赛体系庞大. 后备队伍充足,这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从最高级别的 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到初具规模的市、县、乡级武术比赛;从具有 较高学历教育的体育院系到各级体工队和地方武术学校;从国家武 术管理部门到全国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工作的重点和培养的 目标。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 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地位。武术要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以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必须 走竞技体育的路子。可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量化、单一化、可 比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丰富多彩性,减弱了它的观赏性. 失去了它的观众市场。竞技武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技武术的发展前景非常让人担忧。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 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竞技武术由套路运动和散手运动两大 体系组成,故下面从这两方面讨论竞技武术的改革和创新。—、套路运动的发展现状武术套路练习是习武人最基本的练习方法,是根据习武者功力 程度的需求.把该拳种的许多单个的徒手或器械的攻防动作连贯起 来练习。不同门派、不同地域的拳术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套路运 动中表现出刚稳均衡的势态.姿势正确.方法鲜明,精神贯注,劲 力顺达,手眼相随,身法多变,起伏攻防,节奏布局恰当,呼吸得 法,和谐的韵律,合理的动作组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给人带 来强烈的动感.赏心悦目的感受。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武 术大赛的不断举行,套路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应出了很多 的问题。社会的文明化、现代化促进了套路的发展,也使不少套路 本身越来越远离了武术的格斗本质。

(一)套路形式的西方化

比赛中难度动作的决定性地位无疑决定了现代竞技武术的两难 境况,如今的武术训练都转移到难度动作上了,竞技武术套路已经 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代之以没有用途的肢体动作组合,出 现了如西方体操中的跳跃、旋转、劈叉等动作,不再重视武术眼 法、身法、步法的练习。这样的局面只能导致运动员在速度和力量 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而演练水平和动作规格却大打折扣。这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各种大赛的难度(系数)动作可以 看出,现在的武术竞赛套路编排不合理,不符合武术运动规律。武 术套路强调“高、新、美、难”,但近几年的竞赛套路只突出 “难工 运动员比的就是那几个难度动作.这几个难度动作出现了失 误,就等于失去了比赛。另一方面・这些难度动作不符合人体运动 规律。例如.运动员做完一个腾空旋风脚的高度旋转之后,马上接 做一个独立平衡动作,这样的动作就不连贯,给人以脱节感,而且 也失去了武术套路“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没有了 “稳如山”的 定力。武术套路运动员就应该各有特色,有轻的,有飘的.有流畅 的,各人有个人的风格,每个地域也应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武术套 路运动所表现出的那种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风格特 点,蕴涵着精深独特的东方哲理。竞技武术要让内行人欣赏到运动 员的精、神、气、力、功,让外行人感受到武术美的神韵。

(二)武术套路的程式化

竞赛套路的规格化,带起了一种风气.运动员为了争取分数. 赢得奖品,忽略了传统的规律、功法、劲力、技击、演练精神,而 是朝着“高“、•'难"、“美”、“新”的导向努力.造成一些新的倾 向。有人批评这倾向只强调专练规定套路,着意追求外形美,速度 快,加强跳跃、翻滚的技巧性,从而出现体操化、舞蹈化。现在的武术比赛套路千篇一律,一个规定套路几十个动作,运 动员的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看完一个人的比赛,就知道后面一组 人的演练。套路的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就更不用说规定动作了。虽 说规定动作难度提高了・可原来武术套路演练所需耍的精、神、 气、力、功却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动作也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这 样的武术比赛还有什么意思?

(三)武术套路规则的不合理性

伴随竞技武术的发展,其规则也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在 武术界人士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从 庞大繁杂的传统武术中,提炼出了适合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的项目和 动作,在对如此庞大的技术动作评价上找到了其评价的指标,并且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开始意识到提高规则的可比性、客观 性、竞技性。然而,与奥运会对竞技规则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凡是进奥运会体现“难”、“美”项目的规则,都对自身技术做出了严格、 细致的分类与定位,规则中对这些技术的评价也都是以其分类与定 位作为依据。以体操为例,每一单项都有一本关于其技术动作内 容、组别和难度等级的确定表,规则中对技术的要求与评价完全依 照此表。而武术裁判中打分标准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对 “高”、“新”、“美”、“难”没有明确的规定。徐伟军教授介绍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过程中,从1958年到 1996年,我国共出版了 7套规则,其中以1958年、1979年、1996 年的三套规则具有代表性。1958年规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参照当时 的体操规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操规则的制定也是举步维 艰,遭到体育界各个方面的指责。但是从1964年开始,规则中的 A、B、C组动作和“难度”评价因素的出现,使体操规则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大大提高了比赛中评分的客观性,这种改革也 带动了其他难美体育项目群在评分规则中的改革。徐伟军教授认为,在经过无数次国际比赛的检验之后,证明这 是一种克服难美项群主观评价差异过大的有效方法。到1997年, 这种评价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它不仅使评分具有了很高的客观性、 公平性,而且促进了自身动作技术不断向着“高”、“难”、“美”、 “新”发展。武术与体操无论是在技能、动作结构特点还是成绩评定方法等 方面都是极为相似的。我们对照1997年《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评 分规则》与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便会发现武术规则的 发展是如何地滞后。因此,武术必须迎头赶上,竞技武术套路技术 动作体系急需构建,竞赛规则必须改革。裁判规则要完善,主耍是简化裁判规则,慎重确定扣分点,使 不了解武术的人能看得懂武术,接受得了武术。只有裁判规则通俗 T.才能增加老百姓的兴趣.才能增强观赏性。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