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指令性发展和拨款扶持的形式.促成 了新编竞技武术项目一枝独秀。近几年,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 会的声浪中,..举国体制”的天平仍然向新编竞技武术项目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传统武术大多着重强调自身的传统特色.借以显示其优于新编武术项目。结果,传统武术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传 统特征,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色。这种情 况起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理论科 学化、流派特色化、技术规范化、功能实际化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 的整理和系统研究。其二,没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将适于 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推广普及。其三,在传承方面,仍然局 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传 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跟上现代化进程,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 色。为此.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去探讨社会环境、文 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才 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当今社会做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 传统武术的风采,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
(三)传统武术应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在拳种众多的武术大家庭中,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少数拳种已经 走出国门,迈入世界。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新兴的竞技武术项目 也已有了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并且正在为力争进入奥运会而努力。 然而,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 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也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东方体坛步入西方运动项群的柔道和跆拳道的推广经验,很 值得借鉴。其中最值一说的有三点:其一,按照奥林匹克的标准对 某一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并给予新的命名,然后推入奥运会。其 二,只把武技类项目中的一项推向奥运会。其三,未推向奥运会的 母体项目和整个传统项群依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比 如,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 推入奥运会。而后,又相继努力于将空手道、相扑等依次推入国际 奥委会,从未提要把包罗各流派格斗技的“武道”推向奥运会。韩 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 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这样,避免了 “传统”与“新编” 的混淆.也克服了以局部充整体的弊端.有利于各自遵循各自的轨 道运行.沿着各自的规律发展。应该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只要找对了 途径,选对了方法,后来居上,也是有可能的。
(四)要建立一个公平又有推动作用的比赛制度
如要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首先是各拳派之间耍相互团结。可 从拳派互访开始,因在拳派相互交流拳艺中,可建立各奉派教练与 外派教练、学员与外派学员间的友谊,在互相尊重、相互勉励的气 氛下,打破门派之见,互相协调,互相尊重。举办各类拳术训练 班、拳术表演、拳术比赛、拳术座谈会等事项,且能借着互访交 流,提高练拳者对各类拳种的认识・有助各派拳术体系的发展,增 强教练与学员的自信,促进了对拳术锻炼兴趣的持久性,为推动传 统武术的使命培育了骨干,也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虽然各门各派的武术皆以形功法组成,并不代表各门派的套路 可以同台比试,但我们可以以地域将门派分类,例如岭南拳系、河 北拳系等。除了分地域性比赛外,也应将套路分初、中、高级去比 试评审。至于器械套路的比赛,虽可沿用现在一般比赛制度模式, 但在兵器规格和重量上要有严格的耍求,除了要提高公平外,更重 要是保持兵器本身的特质。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下去,制订出 一套符合传统武术“体用兼备”文化特征的竞赛制度来。形式上. 这种竞赛不同于套路的举牌评分,也有异于目前的散手运动;内容 上,不应局限于徒手的技击对抗.还应包括长兵、短兵的技艺较 量。这样的话,我们的武术运动不但畅通了与历史的主脉联系,得 到了历史文化的支持,同时也使各种传统训练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的 可能,并且在实践中对此进行理性的检验。现今的武术比赛的最大问题在于评审准则、裁判员的水准和比 赛的要求。各门派武术都有各自的形功法,故评审准则可以此为基 础去建立,而所有给分标准应以攻防来衡量,并侧重功法上的评 分。裁判员的水准是最直接影响比赛的成与败的,因此,裁判员的 培训工作极为重要,务必要做到裁判员对所要评审的派别都有足够 的认识。
(五)建立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
科学理论研究是推动中国武术良性有序发展的强大内动力。近 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显然, 如不引起注意并及时克服,传统武术的进程将是十分滞缓的。首先是要改变研究方法。有些研究满足于旧式理论的思维模 式.动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其实这种旧式理论的科研体系是种 巨大的历史惰性。对于传统的研究目的,并非是深切地缅怀,而在 于阐释它的现代价值和指示未来。经注式的研究方法,很难对传统 武术的现代化有理论上的突破。其次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切忌 “空空如也”的皮毛之谈。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研究,需要相应的 学识积累和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第三是要扭转重术轻学的习惯态 度。传统武术长期偏重实践感悟的结果,全然不顾理论研究应有的 评价规范。醉心于实践是可贵的,但只有学和术的结合,才能迸发 出传统武术的现代文明之光。第四是要形成一个严肃活泼的学术批 评风气。严肃活泼的学术批评,是保障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健康发展 的必要机制,它弘扬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从学术研究 出发.鼓励讨论、批评、回应、再批评,通过这种良性的循环往 复.真伪得以分辨,规范得以确立,观点得以交锋,学术得以提 升”。这一点对于目前武术理论研究来说尤为重要,也是净化学风、 繁荣学术的生动体现。据我对传统武术走向的认识,建议是否可从作为基础理论的武 术史和作为应用理论的传统武术技术及训练理论、竞赛机制理论等 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
(六)传统武术要形成一套独特的推广模式
传统武术在推广模式上首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规则,即如何在 保持原有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面对社会群体对武术健身及了解 武术文化的简单需求.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技术上和教学上的统一 和量化。也就是说,以一种或数种大众容易学习掌握的传统武术套 路或技法作为主要推广的拳种(包括器械).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 神实质和技术形象鲜明地展现给世界,再借这种鲜明的形象识别系 统,带动其他各种传统武术推向世界。而现在传统武术在推广的套 路上不能统一,造成技术上的繁杂,使学习武术的人士(包括海外 人士)不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武术的丰富内涵。同时,在推广模式 上由于商业运作观念以及管理上的滞后,在服装、传统武术的表演 模式和推广模式上不能够形成群体优势.而在各自发展中削弱自己 的力量。要开拓武术市场,面对大众群体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也 就是要摆脱竞技武术的模式,形成一整套满足大众健身及了解中国 传统武术文化的教材及训练体系。训练的主导思想由技术训练转向 健身需要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教学形 式上要合理安排传统武术训练过程.形成统一模式,使训练过程由 枯燥的竞技武术模式变成满足大众需要的训练模式.从而使武术市 场人群和份额不断得以扩大。由于群众武术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 可以为竞技武术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