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有数千年历史・经过无数的武术家不断实践,将其经 验心血编制成不同的门派,有刚手、柔手、长桥、短桥、外家、内 家,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一些自私的武术家说什么家传或秘 传,导致很多拳种已失传,令古人的心血白白地流走。有些门派很 少与外派深入交流本派体系的理、艺等内容,只顾各自发展,在传授时往往又设关卡,例如:父传子、叔伯传子侄、不传外姓、不传外族、不拜师不得真传等,致使拳艺发展受到限制。许多门派的真 功夫早已灭绝.个别门派或拳种的功夫也正在日趋灭绝.这已是不 争的事实。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老先生生前就曾感叹过:“许 多好东西眼看着就失传了!”已故的孙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老师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曾说,她只学到其父功夫的十分 之一二,而她的学生辈中无一人继承她的功夫,孙氏太极拳在她之 后就没了。还有些名师将拳术从实际的发挥用途转为不合拳术攻防 技艺原理的武舞,及隔空打人等骗人伎俩,致使人们对传统武术产 生错误的理解。很多武术家也时常教导门下弟子.自己的门派才是 最实际最好用的,出现了门派与门派之间发生很多冲突的事情。所 以说传统武术就像一盘散沙,各自发展。
(三)传统武术竞赛市场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而且,中 国武术也主要以竞技武术模式向国际推广。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 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龙头的地方 传统武术比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只停留在 表演、献艺、交流和某些有限的比赛匕.比赛层次基本局限在民 间,无法与较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 了传统武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思想的产生。因此.如何使传统 武术较为科学、规范、有特色地走入正规化竞赛市场,是开拓其发 展空间的因素之一。
(四)传统武术人力后备资源断层
竞技武术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影响则是对传统武术人 才后备资源的严重割断。目前,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 套较为系统的输送培养模式。上层有高等体育学院武术系,综合性 师范大学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中层有大中专体育系武术专业,体校 武术专业;基层有业余体校武术班和武术学校等.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此种模式体系的形成无疑对于竞技武术的飞速发展和进军奥运 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 -―竞技武术。高等体育院校武术系的招生模式以及高级省市武术 队的训练模式都是按竞技武术模式运行,这必然限制和导致了其所 支配的中层、下层武术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而经过系统竞技武术 模式培养出来的武术人才又“献身”于各级武术体育高校或武术 队.作为周而复始的竞技武术人才模式的传播者。其结果,形成竞 技武术“高处不胜寒”的局面。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主导地位的驱 使下不得不转入民间活动,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其规范化、科学化 发展前景更是雾里看花。所以说,丧失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空 间,便丧失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源泉和基础。这也正是传统武术改革 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传统武术科研体系无从发展
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空间的丧失,必然导致传统武术 的科学研究体系最终难以建立。1998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建立了 武术科研基地,这无疑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更说明我国武术高级管理层对中国武术事业的重视。但科研的关键 因素———人才,仍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竞技 武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武术人才又怎能去谙习和深入透彻研究博大 精深的传统武术?不可否认,尽管传统武术科学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尽管广大科研人员采用现代生物力学、运动学、生物化学等现代化 科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传统武术进行辛勤而艰苦的尝试和研究, 但结果仍是少之又少。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与目前科学研究发展水 平有一定的关系外,我们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竞技武 术人才模式培养倾向导致武术研究者对传统武术的不甚了解。传统 武术科研体系人才资源的缺乏和不健全,使传统武术的科学化难以 立足和无从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武术科学化道路的堵塞和滞 缓。这也是传统武术长期科学化发展难以快速突破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武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以运动技术为表征的人体文化♦它并不 仅仅满足于建立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对它的理论研究,只有在技 术和训练层次上的落实,才是传统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所在。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问题,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认为:首先要 在国内做好挖掘、整理、继承这方面的工作;其次,传统武术在发 展过程中要保留其传统特点。他对传统武术某些做法有不同的看 法,如太极、八卦、形意、八极这些传统拳种都制定了规定套路。 吴彬认为这样的做法也许当时的发起者想法是用来普及群众性健身 活动的一种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未必不可,但作为传统拳种来说, 就没有保留其传统特点。以前老先辈保留下来的各个拳种都有自己 的要求特点,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和用法又各自不同,在同一拳种里 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在套路比赛中,长拳、太极拳、南拳等 都用统一的规则来进行,而传统的形意拳在用法上千变万化,虽然 看上去大同小异,实际上一接手时,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动作都是 在一两秒钟内完成的,况且在同一招式中每个老师的用法又不一 样,所以说如果为这些传统的拳种制定了条条框框的套路,那就丧 失了传统武术的本身特点。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把继承作为 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有人可能会问:“继承的是传统. 创新的东西已不再同于传统,怎么还能说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呢?” 其实这里说的“创新”,并不是没有基础、孤立的创新,而是与继 承和发展相联系的创新。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以继承“传统”为 发展的基础,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 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当然就是最好的继承了。得不到发展的 “传统”.必将走向消亡。没有创新的发展.只会似一潭死水一样的延续。因此,在“传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无 愧为最好的继承。传统武术的发展,以整体的传统武术为基础,推动武术技术和 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围绕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功能.依托 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在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发展,进行 艺术的加工和包装,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欣赏需要,为传统武 术的竞赛和进入市场提供发展的空间。制定传统武术继承发展规 划•推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传统武术的表演、活动方式和传统武 术竞赛项目。制定传统武术竞赛项目规程、内容、运作方式等.组 织区域性或全省的传统武术运动会,从而进行交流、表演等。关于“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否创新”的问题,只要看看博大 精深的传统武术内容就能明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非一 时一人所创,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武林前贤,不断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 代人,当然也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传统武 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创新提供了 广阔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我们 可以循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 及比难度、比格斗等思路,借鉴各国体育项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 研创和发展武术功法竞赛项目。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武术主要交流形 式及技术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为创编出适合社会群体需要 的传统武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使传统武术精华得 以保存。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