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术竞赛与训练的研究在历年的立项研究中都占有较大的 比例,其中2001年17项中占有10项,占58.82%; 2002年9项 中占4项,占44.44%; 2003年20项中占6项,占30%,在三年 中武术的竞赛与训练占全部立项课题的43.48%,几乎占全部课题 的一半。在2004年46项课题申报中,竞赛与训练依然占有较大比 例(23.91%),由此说明,我国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主要在竞赛 和训练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部分领域没有研究或没有彻底研 究,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 .武术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武术运动发展的热点,其中 2001年17项中占有1项,占88%;2002年9项中占1项,占 11. 11%; 2003年20项中占6项,占30.00%,在三年中武术社会 学的研究占全部立项课题的17.39%,几乎占全部课题的五分之 。在2004年46项课题申报中,武术社会学的研究占有最大比例 (26.09%)。由此说明,武术运动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一种多元的、 立体的发展,成为一门复杂的社会学,有很多领域在不断地开拓, 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武术运动作为一门科学,在社会 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 .武术产业的研究同样是三年来武术研究的重点,其中2001 年17项中占有2项,占76%;2002年9项中占1项,占 11. 11%,; 2003年20项中占3项,占15.00%,在三年中武术的 竞赛与训练占全部立项课题的13.04%,要占全部课题的十分之 一。在2004年46项课题申报中,武术产业领域的研究占较大比例 (17.39%)。由此说明,武术产业化的研究在不断升温,武术经济 的功能备受关注,其经济发展的规律、现象和对其发展的认识成为 研究的重点。
(二)
2004年国家武术研究院各部急需研究课题特征分析
2004年,国家武术研究院下属部门共提出需要研究课题24 项,其中急需研究课题15项:南拳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竞技套 路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指标与方法;竞技套路市场的研究与开 发;竞技套路难度评价体系标准化的研究;竞技套路训练运动负荷 控制与营养恢复;综合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竞赛系统规范化的研 究;散打运动员控制体重及营养补剂的研究;散打运动员选材指标 的研究(青少年散打运动员骨龄测试指标的研究);武术援外教练 员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如何编写国际武术竞赛工作指南;国际武术 技术等级认证的研究;中国武术产业开发规律;传统武术竞赛规 则;国家级武术指导员教材;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教材。基础课题 9项:散打运动技术体系研究;传统技法竞技散打的关系研究;武 术散打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中国武术产业现状与对 策;国际武术联合会发展战略思考;国际武术市场的开发思路;如 何协调国内外竞技武术发展水平;武术功法比赛赛制研究;武术术 语标准化研究。
- 2004年继续课题研究分析
目前武术科研涉及的领域比较均衡.各个领域需要同时开展。
(1)武术套路竞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涉及比赛的举办,规则 的制定与评价,运动员的选材、训练、营养及药剂恢复等方面。
(2)武术产业化的研究是武术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宏观上的 市场规律和具体的套路竞赛市场的开发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举行国际大赛是目前武术运动推广急需研究的问题.国际 武术竞赛工作、技术等级认证以及对外的武术培训等都亟待解决。
(4)在武术运动的发展中,教材依然是武术运动发展的瓶颈. 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5)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开拓新的空间,需要用一种比较恰当 的方式进行开展,需要合理的、统一的规则来指导武术传统功法的 推广和普及。
- 2004年基础课题研究分析
在武术运动的发展中,从国家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基础课题可 以看出:
(1)武术国际化和产业化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产业市场的研 究)是我国武术科研研究基础的薄弱环节。
(2)传统意义上的技击与现代散手之间的问题没有完全研究 透彻。
(3)武术的进一步普及需要继续加强。
第五章武Tfi发展现联制趋势研究
第一节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 产。它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体现出本民族传统 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和在群众中进行传承的特征,这是致使民族文化遗产历代不衰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 直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着光芒,它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繁荣局面.使 我们的民族自豪过、骄傲过,成为民族的审美对象,构成了人们特 定的审美心理,标志着一个民族在文化精神上远远超出了其他民族 的文化价值,体现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并成为后人得 以借鉴的财富。传统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根深深地扎人 了民族土壤之中,在这种体现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及其表现形式的 体系中,产生了极为丰富的锻炼价值和文化形态,其中也染上了浓 厚的宗教色彩和与之发展不相适应的宗派潮流。正宗的武功是通向中国古代哲学殿堂的铺路石,是其理论最直 接的解释。传统武术由于发展年代久远,所以内容极为广泛.不同 宗派有不同的拳术特点,除了其本派特有的拳术套路(步、身、手 的形、法、功之表达与要求不同)外,还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刀、 枪、剑、棍,为了特殊环境用途而设制的奇门兵器,和为了强化身 体在攻防时抗击打的承受能力而设定的排打训练,与透过桩法将攻 防技法净化、转入偏向养生的保健功法层面等,可谓将技击艺术发 展至善完备,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武术由于 受各种原因的制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样不仅失去了数千年来 中华文化孕育的瑰宝,也会使后人对古代文化哲学的探寻因难觅蹊径而慨叹,小而言之是民族文化的损失,大而言之是全人类文化遗 产的损失。因此,挽救传统武术于濒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义举,是献给未来的瑰宝,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
一、传统武术潮危的原因
传统武术虽然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战火陶冶.依然光华闪现。 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问题与遗憾,传统武术面临 着危险的境地。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武术的门派繁多、术语难懂
传统武术中的门派、拳法、拳种,不仅五花八门、难以尽述, 而且给人以汪洋大海之感。这么说对于那些神圣的武术练家似乎不 恭,他们或许认为这正是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可是,当我们的武 术走出国门时,这种弊端就尽显无疑。在武术诸多拳种中,以心意 六合拳的演变形式最多,先后派生出形意拳、大成拳(意拳,日本 又称“太气拳”),至今依然有人在“改造”其结构。洋人惯称武术 为功夫,如果你向他讲少林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形意 拳、翻子拳、南拳、戳脚、蔡李佛、咏春、白鹤等都是武术,洋人 准会一头雾水傻了眼。语言上能沟通的,还可省些力气,若是求助 翻译,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武术的译者,不知要费多大的口舌,才 能够说明白“倒撵猴”、“龙出水”、“懒扎衣”、“金刚捣雄等”这些 连中国人都难以理解的拳术称谓。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