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拍脚
动作说明:
(1)左脚向前落地。左拳变掌向下、向后摆,右掌变拳收至腰侧。
(2)右腿伸直向前上踢起,脚面绷平。左拳变掌由后向上、向前拍击右脚面。
要点:与转身左拍脚相同。
腾空飞脚
动作说明:
(1)右脚落地。
(2)左脚向前摆起,右脚猛力蹬地跳起,左腿屈膝继续前上摆。同时右拳变掌向前、向上摆起,左掌先上摆而后下降拍击右掌背。
(3)右腿继续上摆,脚面绷平。右手拍击右脚面,左掌由体前向后上举。
要点:蹬地要向上,不要太向前冲,左膝尽量上提。击响要在腾空时完成,右臂伸直成水平。
歇步下冲拳
动作说明:
(1)左、右脚先后相继落地,左掌变拳收至腰侧。
(2)身体右转90°,两腿全蹲成歇步。右掌抓握、外旋变拳收至腰侧;左拳由腰侧向前下方冲出,拳心向下。目视左拳。
要点:右掌抓握动作要快速,歇步与左冲拳的动作要一致。
仆步抡劈拳
动作说明:
(1)重心升高,右臂由腰侧向体后伸直,左臂随身体重心升高向上摆起。
(2)以右脚前脚掌为轴,左腿屈膝提起,上体左转270°。左拳由前向后下划立圆一周;右拳由后向上、向前划立圆一周。
(3)左腿向后落一步,屈膝全蹲,右腿伸直,脚尖里扣成右仆步。右拳由上向下抡劈,拳眼向 匕左拳后上举,拳眼向匕,目视右拳。
要点:抡臂时一定要划立圆。
提膝挑掌
动作说明:
(1)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变掌由下、向上抡摆,左拳变掌稍下落,右掌心向左,左掌心向右。
(2)左、右臂在垂直面匕前向后各划立圆一周。右臂伸直停于头上,掌心向左,掌指向上; 左臂伸直停于身后成反勾手。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左腿挺膝伸直独立。目视前方。
要点:抡臂时要划立圆。
提膝劈掌弓步冲拳
动作说明:
(1)下肢不动。右掌由上向下猛劈伸直,停于右小腿内侧,用力点在小指一侧;左勾手变掌,屈臂向前停于右上臂内侧,掌心向左。目视右掌。
(2)右脚向右后落地;身体右转90度,同时左掌变拳收至腰侧,右臂内旋向右画弧做劈掌。
(3)上动不停,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右手抓握变拳收至腰侧,左拳由腰侧向左前方冲出。目视左拳。
要点:左掳手动作要快,右弓步与左冲拳的动作要一致。
结束动作:
虚步亮掌
动作说明:
(1)右脚扣于左膝后,两拳变掌,两臂右上左下屈肘交叉于体左前。目视右掌。
(2)右脚向右后落步,重心后移,右腿半蹲,上体稍右转。同时右掌向上、向右、向下画弧停于左腋下;左掌向左、向上画弧停于右臂上与左胸前,两掌心左下右上。目视左掌。
(3)左脚尖稍向右移,右腿下蹲成左虚步。左臂伸直向左、向后画弧成勾手;右臂伸直向下、向右、向上画弧抖腕亮掌,掌心向前。目视左方。
要点:动作协调,虚步低稳。
并步对拳
动作说明:
(1)左腿后撤一步,同时两掌从两腰侧向前穿出伸直,掌心向上。
(2)右腿后撤一步,同时两臂分别向体后下摆。
(3)左脚后退半步向右脚并拢。两臂由后向上经体前屈臂下按,两掌变拳,停于腹前,拳心向 下,拳面相对。目视左方。
要点:与预备动作相同,松肩,精神饱满。
还原
两臂自然下垂成预备式,目视正前方。
第一节南拳概述
一、我国南拳的发展历程
南拳,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南拳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据一些史料记载,“南拳”一词作为武术词语使用,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论”之中,关于拳法论述一节载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
南拳的系统化、广泛化大约发生在明末清初。公元618年,少林寺参与平定王世充之乱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明代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再加上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条件、个性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地方得到了演变和发展,形成 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的记述不难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要南拳门派的拳谱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
新中国成立后,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武术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60年,我国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历年全国性武术表演赛中南拳均占有重要地位。此后,南拳又被纳入体育院校武术教材。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并 首次正式亮相于第11届亚运会,随后广泛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目。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路,用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的南拳全能项目。
1997年,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国 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南拳在我国北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外, 尤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好者越 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
南拳为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诸多拳种的统称。其流传的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 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拳是目前国内外武术套路比赛的重点项目之一。
二、南拳的分类
由于南拳的历史渊源流长,加之传播范围广,其内容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若以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拳、福建南拳、四川南拳、湖南南拳、湖 北南拳、江西南拳、浙江南拳等拳种,其中尤以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性。
广东南拳主要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流派。此外还有蔡李佛拳、虎 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等。据调查,广东的各种南拳和器械套路就有三百多种。广西的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等。
福建南拳遍及全省各地,主要盛行于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和永春、连城等市、县。福 州有龙、虎、豹、蛇、鹤五形拳和猴拳、犬法、鸡法、鱼法、少林拳、梅花拳、罗汉拳等流派。其他地区 还流传有五祖拳(又名五祖鹤洋拳)、连城拳、白鹤拳、五祖白鹤拳、五兽拳、左二拳、南拳四门、虎仔金刚拳、梅花拳、金竹拳等。
四川南拳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主要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流派:僧门拳主要流行于川西JII南一带;岳门拳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等地;赵门拳在川南和泸、纳、宜、南溪等地流 行;杜门拳盛行于川北和南充地区;洪门拳在四川流行甚广;化门拳多流行于川东北地区;字门拳主要流行于广安、岳池一带,尤以唐家河最为盛行;会门拳现在练习的人已经不多了。
湖南南拳有巫、洪、薛、岳四大流派。湖北南拳分为洪、鱼、孔、风、水、火、字、熊八门。江西南拳有字、硬两门。浙江南拳有洪家、黑虎、金刚三大拳系。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苏州 南拳等。
三、南拳的技法特点
虽然南拳的拳种浩繁,风格各具特点,但总的说来,其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长,故有“南拳北 腿”之称。其运动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极少有高腾跳跃动作。其动作灵活多变,紧凑有序,刚健朴实有力,伴有发声,以气催力。各地南拳亦有对练、散手和相应的器械套路。具体来说,南拳技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手法多样
相比于其他拳种,南拳的上肢手法要丰富很多,它不仅包括有拳法、掌法、勾法,而且还有爪 法、指法、肘法和桥法,尤其桥法更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之一。在练习南拳时,通常会出 现在保持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上肢动作,因此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的说法。 南拳多短拳,擅标手,跳跃、腿法动作少。其腿法也大多采用踢、钉、踹、踩、弹等屈伸性腿法和少部分扫转性腿法,起腿一般要求高不过腰。跳跃动作多以跃步、跨步和其他小跃步为主。故武术谚语中有“南拳北腿”之说。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