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有着属于自身的健身作用。太极拳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身体各部分之间紧密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之感。太极拳具有益气养神、固肾健脾、通经脉和气血、养筋骨、利关节的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之功效早已被证实,它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均匀,力达躯干、四肢和肌肉皮肤,使周身血管舒张,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减轻了心脏的负担。由于心脏本身血管反射性扩张,血流量充足,有助于改善心脏的 营养过程,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养生学认为“气”为生命之本源,气血二者的关系是,气 为血父,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滋生、互为依存的关系。太极拳的练习非常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起吸落呼,通过调息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起到通络活血、淤滞散去、百病皆除的良好效果。
太极拳动作姿势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可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防止运动性局部挤压所产生的组织器官缺氧,使能量物质顺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代谢产物得到及时清除,保证机体活力。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使呼吸有节律,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现象,是消淤的良好方法。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与舒张可以加 强静脉的血液循环,保证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也能加速 静脉的回流,减轻心脏的负担。太极拳利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有助于提高心脏血管的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作用,改善心脏营养过程,从而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 健康。
(二)对神经柒院的影响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排除杂念。要求松静白然贯穿于意念、呼吸、形体动作之中。这种“心静、体松、意专”的锻炼方式,可以排除头脑中其他思绪的干扰,使大脑皮层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其他部位处于抑制休息状态,人体疲劳消除加快。 由于改变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状态,修复和改善了神经中枢的功能,进而使内脏的病患处获得修复改善和症状消失。此外,练太极拳时呼吸细、慢、深、长,能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和动作的前后连贯、协调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经常练习的人会觉得周身舒适、精神焕发、反应灵敏。对于某些慢性病患者来说,情绪的提高不仅可以活跃各脏器的生理机制,同时还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
意念与动作协调配合是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的,它们的配合水平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的反映。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 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高度兴奋、紧张,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区域转化,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促使有机体机能全面、协调运转,从而达到保健目的。
(三)对滔化系统的影响
在对以上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之外,太极拳运动还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存在着很重要 的作用。由于太极拳练习者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力口上太极拳扭曲揉摆的动作特点, 使腹壁和膈肌对消化道起了“按摩”作用,促进了胃液的分泌和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蠕动、 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 可以促进血液内胆固醇含量下降,对防治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还能有效地防治便秘。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活动。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供应,还是代谢产物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由于太极拳是周身上下内外的运动,通过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与胃肠也有自我“按摩”的作用,肠、胃、肝、肾随之发生运动,促进肝内的血液循环, 消化腺大量的分泌消化液,提高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及吸收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 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坚持经常练习太极拳,可增进饮食,减少便秘现象,使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故对预防中老年动脉硬化有良好效果。
简化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能量消耗较小,陈式太极拳稍大,但随着技术动作的熟练,能量消耗会有所降低。但由于太极拳运动要求柔中带刚,要运“内气”“内力”,所以,能量消耗在一般情况 下保持恒定,只有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能量消耗会略有增大。鉴于中国人体质和进行太极拳运动的人群现状,太极拳运动是增强心血管机能最为适宜的健身项目之一。
(四)对呼吸柒绕的影响
太极拳要求运用细、匀、深、长与动作自然配合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保持肺泡的弹性,发展 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大肺活量,提高肺通气量和氧结合率。
(五)对运动余统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中弧形或螺旋形运动很多,这样就使肌内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反复连贯的旋转活动中伸缩,从而使肌力得到提高,防止肌肉萎缩,增强关节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防止关节发炎、扭伤或脱位。由于不断对骨骼的牵拉,使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产生良好的变化,提高了抗压防折的性能。
实践证明,太极拳的特殊运动方式与要求对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有着较为显著的保健和医疗作用。因此,它也是我国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之一。
在选择太极拳运动为健身内容和手段时,要特别注意练习时的科学性。不同年龄、性别、职 业的人应选择适合于自身素质的太极拳套路,如初学者可选择简单易学的简化太极拳,练习次数要适当。随着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练习内容可逐渐丰富,运动负荷可逐步提高,动作姿势和技术演练要求也应日趋规范、精细,并应讲求内外协调、神形兼备。练习具备一定水平后,可追求 “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境界。
第二节初级太极拳练习
一、太极拳练习的基本姿势要求
(一)头部
1.头
学练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要求是很严格的。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或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防止摇头晃脑。站桩或做动作时,设想头上似轻顶一物,可以防止头部俯仰歪斜。
眼要平视,眼光要延展及远。意欲向何处,眼光先去,身手腿的动作随着前去;动作时,眼光 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拳论说“眼随手转,光兼四射”,说明目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可呆视,眼神应照顾上下左右。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轻舔上颗,这样就能使口腔津液分泌较多,可以随时润喉,使呼吸不致受到喉头干燥影响,同时有较多的津液咽入胃脏,有利于消化。
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要求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协调。做动作时,如感觉呼气不畅,可以张口徐徐吐气,吐毕随时合唇,不可憋气。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总之以呼吸绵绵,其自然为适宜。
下颌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以免用鼻呼气时不能适应运动量加大的情况,引起呼气不畅而影响“虚灵顶劲’’和“拔背”的姿势。
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灵敏。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