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太极拳概述

一、太极拳的起源与流派

(1)太极摹的起源

太极拳在我国的武术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太极拳可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作为我国的国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历来是广受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的陈王廷。他综合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 后,使练拳时汗流淡背而不气喘,并加强爆发力量的训练,使之畅通气血。又融合了以阴阳为基 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从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形成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的风格。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与身态者。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融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于一体,让人一辈子受益无穷。

二、太极事的流派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的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

1.陈式

其特点是:显刚隐柔,刚柔相济,动作螺旋、缠绕,手法多变,忽隐忽现,快慢相间;呼吸讲究 “丹田内转”;架式宽大低沉,并有发劲、跳跃和震脚动作。

2.杨式

为日前流行最广的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3.吴式

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不显拘谨。

4.孙式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5.武式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其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同,练习时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和运动特点基 本一致。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 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的竞赛套路。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 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武术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轻灵、缓慢,其运动如抽丝,处处有弧形,似展非展,圆活不滞,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使全身上下得到均匀而协调的运动。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为适中,练习后不易出现代谢机能的激烈变化,适合于不同体质和不同年龄的人们,特别是体弱及慢性病患者。太极拳运动便于广泛普及,已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健康的一大贡献。

(一)柔和鬃慢、连绵不断

太极拳运动缓慢轻柔,是中国传统养生学、养生术与武术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但太极拳运动又有别于传统养生术中的导引及气功。缓慢轻柔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形式的重要标志,是太极拳运动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太极拳运动的这种缓慢轻柔有着极为严格的外在规格和内在意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而且要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即动作要柔中寓刚、徐缓不躁而轻灵。正是这些要求所规范的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使太极拳运动兼有了武术和传统养生术的双重特征和效用。太极拳的动作要缓慢、柔和、连贯,各拳式之间要势势相承,不得停顿,同时还要求手臂姿势保持弧形,两臂的动作路线走弧线。

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衡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人们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之后,虽然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一般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能给人以练拳之后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因此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均可进行练习,尤其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

(二)体松心静、中正安舒

太极拳所说的松,有时称柔。拳谱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种“轻灵”就是周身放松的结果。太极拳的放松,不仅限于肌肉、皮肤和骨节,它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都要同时放松。“体松”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姿势正确,又要保持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处于自然、舒展和尽可能放松的状态,即使是该用力的部位,所用之力也仅到刚好完成动作,而避免任何部位的无谓紧张,避免用力过大和动作过快。只有注重姿势正确又尽量放松的双重要求,才会使这种体松、这种轻柔不至于松懈疲怠。也只有这种状态,才有利于思维活动 真实、正确、细致、周到地依次想象动作的攻防含义和动作顺序,才能有效地依靠这种正确的想象去引导动作,使动作做到恰到好处地慢,沉而不僵,松而不懈。

太极拳所说的静,是宁静、镇静、冷静,是在快速、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不迫。如《拳谱》中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动中之静,而非死静。所谓“心静”就是从准备状态至整个练习过程,思维上尽可能排除一切与练拳无关的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着宁静状态,把思维集中到动作的完成上,依次把动作的细小环节想得周到细致,并用意识引导动作,不急不躁、不慌不 忙、用意不用力地去完成动作。只有在这种为完成对动作细小环节的依次想象,并依这种想象为引导,“意到身随”地完成动作所表现出的慢才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慢。无端的放慢动作只能是使动作过分松散而没有较好的锻炼价值。只有在这种心静状态下用意识引导动的慢,才能既保留传统养生术人静、放松、均匀细长呼吸,即通过调心、调身、调息而不是通过剧烈运动而健身的特点,又具备武术运动具有的攻防含义和套路运动的特征,使传统养生术与武术运动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当然也使太极拳运动具有了健身养性、内外兼修的良好作用。

“中正安舒”就是身体要端正、自然舒展,不要东倒西歪、前俯后仰。

(三)动作与呼吸、意念相配合

太极拳练习,要把呼吸与意念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锻炼效果。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一 般是起(向上)的动作吸气,落(向下)的动作呼气;开(两臂张开)为吸气,合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但都应该要求顺其自然,不可勉强。动作与意念互相配合,在练拳时,首先要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下一动作未出现之前,意念要提前想到。所谓“意领身随”就是这个意思。

1.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拳谚讲“太极不用力,练得汗直滴”。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肌肉用力强度愈大,耗氧愈多,像竞赛套路中的深蹲下式、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无不是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如果呼吸配合不好,将直接影响这类动作的正确完成。而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如果呼吸配合不当,开始阶段呼吸过深、过长、耗氧过多造成氧债,将使其后的动作失调,从而导致呼吸紊乱,这时疲劳细胞不断地通过神经末梢刺激肌肉及大脑皮层,使手脚动作失调,造成动作连贯性下降,运动节奏亦被打乱。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正确运用呼吸方法,使呼吸与动作、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内外合一,为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创造良好条件。

2.太极拳的“练意”

太极拳运动本身就是人体大脑支配下的意和气的运动,在呼吸与动作合拍的情况下,意识的引导起到了主要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如果无意识地进行支配和引导,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呆滞、不连贯,表现不出太极拳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神韵。所以在做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加强意识的支配和引导,并且通过呼吸对机体内在的调节,使练习者达到意领气催、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样动作才能沉稳,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

在练拳之初常出现疏忽练意去追求慢、静、松,把太极拳简单地变成了缓慢的肢体运动,长期因慢、静、松的简单记忆使大脑皮质分化抑制,导致练习后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违背了太极拳的宗旨。因此,太极拳要以练意为目标,强调全神贯注,意识引导动作。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