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 产。它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体现出本民族传统 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和在群众中进行传承的特征,这是致使民族文化遗产历代不衰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 直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着光芒,它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繁荣局面.使 我们的民族自豪过、骄傲过,成为民族的审美对象,构成了人们特 定的审美心理,标志着一个民族在文化精神上远远超出了其他民族 的文化价值,体现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并成为后人得 以借鉴的财富。传统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根深深地扎人 了民族土壤之中,在这种体现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及其表现形式的 体系中,产生了极为丰富的锻炼价值和文化形态,其中也染上了浓 厚的宗教色彩和与之发展不相适应的宗派潮流。正宗的武功是通向中国古代哲学殿堂的铺路石,是其理论最直 接的解释。传统武术由于发展年代久远,所以内容极为广泛.不同宗派有不同的拳术特点,除了其本派特有的拳术套路(步、身、手 的形、法、功之表达与要求不同)外,还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刀、 枪、剑、棍,为了特殊环境用途而设制的奇门兵器,和为了强化身 体在攻防时抗击打的承受能力而设定的排打训练,与透过桩法将攻 防技法净化、转入偏向养生的保健功法层面等,可谓将技击艺术发 展至善完备,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武术由于 受各种原因的制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样不仅失去了数千年来 中华文化孕育的瑰宝,也会使后人对古代文化哲学的探寻因难觅蹊径而慨叹,小而言之是民族文化的损失,大而言之是全人类文化遗 产的损失。因此,挽救传统武术于濒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义举,是献给未来的瑰宝,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

一、传统武术潮危的原因

传统武术虽然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战火陶冶.依然光华闪现。 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问题与遗憾,传统武术面临 着危险的境地。原因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武术的门派繁多、术语难懂

传统武术中的门派、拳法、拳种,不仅五花八门、难以尽述, 而且给人以汪洋大海之感。这么说对于那些神圣的武术练家似乎不 恭,他们或许认为这正是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可是,当我们的武 术走出国门时,这种弊端就尽显无疑。在武术诸多拳种中,以心意 六合拳的演变形式最多,先后派生出形意拳、大成拳(意拳,日本 又称“太气拳”),至今依然有人在“改造”其结构。洋人惯称武术 为功夫,如果你向他讲少林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形意 拳、翻子拳、南拳、戳脚、蔡李佛、咏春、白鹤等都是武术,洋人 准会一头雾水傻了眼。语言上能沟通的,还可省些力气,若是求助 翻译,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武术的译者,不知要费多大的口舌,才 能够说明白“倒撵猴”、“龙出水”、“懒扎衣”、“金刚捣雄等”这些 连中国人都难以理解的拳术称谓。

(二)传统武术的门派之间相对封闭、各自发展

传统武术有数千年历史・经过无数的武术家不断实践,将其经 验心血编制成不同的门派,有刚手、柔手、长桥、短桥、外家、内 家,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一些自私的武术家说什么家传或秘 传,导致很多拳种已失传,令古人的心血白白地流走。有些门派很 少与外派深入交流本派体系的理、艺等内容,只顾各自发展,在传授时往往又设关卡,例如:父传子、叔伯传子侄、不传外姓、不传 外族、不拜师不得真传等,致使拳艺发展受到限制。许多门派的真 功夫早已灭绝.个别门派或拳种的功夫也正在日趋灭绝.这已是不 争的事实。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老先生生前就曾感叹过:“许 多好东西眼看着就失传了!”已故的孙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老师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曾说,她只学到其父功夫的十分 之一二,而她的学生辈中无一人继承她的功夫,孙氏太极拳在她之 后就没了。还有些名师将拳术从实际的发挥用途转为不合拳术攻防 技艺原理的武舞,及隔空打人等骗人伎俩,致使人们对传统武术产 生错误的理解。很多武术家也时常教导门下弟子.自己的门派才是 最实际最好用的,出现了门派与门派之间发生很多冲突的事情。所 以说传统武术就像一盘散沙,各自发展。

(三)传统武术竞赛市场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而且,中 国武术也主要以竞技武术模式向国际推广。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 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龙头的地方 传统武术比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只停留在 表演、献艺、交流和某些有限的比赛匕.比赛层次基本局限在民 间,无法与较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 了传统武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思想的产生。因此.如何使传统 武术较为科学、规范、有特色地走入正规化竞赛市场,是开拓其发 展空间的因素之一。

(四)传统武术人力后备资源断层

竞技武术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影响则是对传统武术人 才后备资源的严重割断。目前,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 套较为系统的输送培养模式。上层有高等体育学院武术系,综合性 师范大学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中层有大中专体育系武术专业,体校 武术专业;基层有业余体校武术班和武术学校等.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此种模式体系的形成无疑对于竞技武术的飞速发展和进军奥运 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 -―竞技武术。高等体育院校武术系的招生模式以及高级省市武术 队的训练模式都是按竞技武术模式运行,这必然限制和导致了其所 支配的中层、下层武术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而经过系统竞技武术 模式培养出来的武术人才又“献身”于各级武术体育高校或武术 队.作为周而复始的竞技武术人才模式的传播者。其结果,形成竞 技武术“高处不胜寒”的局面。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主导地位的驱 使下不得不转入民间活动,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其规范化、科学化 发展前景更是雾里看花。所以说,丧失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空 间,便丧失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源泉和基础。这也正是传统武术改革 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传统武术科研体系无从发展

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空间的丧失,必然导致传统武术 的科学研究体系最终难以建立。1998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建立了 武术科研基地,这无疑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更说明我国武术高级管理层对中国武术事业的重视。但科研的关键 因素———人才,仍然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竞技 武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武术人才又怎能去谙习和深入透彻研究博大 精深的传统武术?不可否认,尽管传统武术科学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尽管广大科研人员采用现代生物力学、运动学、生物化学等现代化 科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传统武术进行辛勤而艰苦的尝试和研究, 但结果仍是少之又少。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与目前科学研究发展水 平有一定的关系外,我们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竞技武 术人才模式培养倾向导致武术研究者对传统武术的不甚了解。传统 武术科研体系人才资源的缺乏和不健全,使传统武术的科学化难以 立足和无从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武术科学化道路的堵塞和滞 缓。这也是传统武术长期科学化发展难以快速突破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武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以运动技术为表征的人体文化♦它并不 仅仅满足于建立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对它的理论研究,只有在技 术和训练层次上的落实,才是传统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所在。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问题,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认为:首先要 在国内做好挖掘、整理、继承这方面的工作;其次,传统武术在发 展过程中要保留其传统特点。他对传统武术某些做法有不同的看 法,如太极、八卦、形意、八极这些传统拳种都制定了规定套路。 吴彬认为这样的做法也许当时的发起者想法是用来普及群众性健身 活动的一种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未必不可,但作为传统拳种来说, 就没有保留其传统特点。以前老先辈保留下来的各个拳种都有自己 的要求特点,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和用法又各自不同,在同一拳种里 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在套路比赛中,长拳、太极拳、南拳等 都用统一的规则来进行,而传统的形意拳在用法上千变万化,虽然 看上去大同小异,实际上一接手时,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动作都是 在一两秒钟内完成的,况且在同一招式中每个老师的用法又不一 样,所以说如果为这些传统的拳种制定了条条框框的套路,那就丧 失了传统武术的本身特点。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把继承作为 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有人可能会问:“继承的是传统. 创新的东西已不再同于传统,怎么还能说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呢?” 其实这里说的“创新”,并不是没有基础、孤立的创新,而是与继 承和发展相联系的创新。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以继承“传统”为 发展的基础,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 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当然就是最好的继承了。得不到发展的 “传统”.必将走向消亡。没有创新的发展.只会似一潭死水一样的延续。因此,在“传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无 愧为最好的继承。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