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马步回身顶肘(豹子撞林势)。
接上动,身体向右转,两腿成马步,右臂盘肘,向右顶 出,同时呼气左拳变掌屈肘收于下须侧,眼看右肘。
要领:右盘肘顶出时,用力要顺,拳与肘尖要平行。要注意力从“丹田”出。
10.提膝上崩拳(迎风双探势)。
接上动,右腿收回提膝,左掌变拳与右拳分别同时向上分开后,翻臂崩出,两拳心向上,同时吸气。眼看右拳。
要领:右腿提膝,小腿内收,脚面绷直。两臂崩拳要以拳背指骨为力点,腕部挺直,肘部微屈,上体略向右侧倾,此时“会阴穴”上提,重心要稳。
11.马步格拳下撩掌(乌龙探水势)。
(1)接上动,右脚向右落步,身体略左转,成马步。右拳屈肘向左横格,肘尖向下,拳心向内,左拳变掌随之向右护推,眼看右拳。
(2)上动不停,右拳变掌,同左掌分别经体前向两侧撩击,以小指一侧(掌外缘)向外,同时呼气。两肘微屈,眼看右掌声。
要领:双撩掌要注意沉肩、含肘,马步要稳实端正。力从 腰(命门)发。意念,运至两“劳宫穴”。
12.搂手左崩拳(黑虎抖爪势)。
接上动,右脚向右后方稍迈出一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经体前向右后方搂手(置于右后方时变拳),同时吸气,左掌同时经左胯侧向体前崩出。呼气,拳心均向下,眼看左拳。
要领:动作要协调,两臂之劲随腰(命门穴)而发。崩拳时中配合发“呐”声,以声助气,以气助力。
13.左反臂上崩拳(五爪探顶势)。
接上动,左腿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右拳同时变掌,向上、前、下划弧,置于左腋下,左拳屈肘向内经胸前向前上方反臂崩出,同时吸气,拳心向内,眼看左拳心。
要领:整个动作要协调,左拳内旋时要与右掌动作相配合,做到步、拳、掌同时到位。
14.插步后撩(黑虎钻林势)。
上动不停,右腿向左后插步,脚掌着地,上体随之下压。 左臂屈肘,左拳内旋经胸前向反臂猛撩。拳眼朝下。右掌向上置于下须左侧成立掌。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左拳。
要领:插步、撩拳结合要快,右掌防护要及时。呼气后迅速吸气。
15.马步侧撩拳(豹子抖尘势)。
上动不停,身体向右后转,成马步。同时右拳变拳,经体前向右下方猛撩,左拳变掌,经体后向上撩起于下须右侧,同时呼气,掌心向外,眼看右拳。
要领:马步撩拳时转体要快,要稳,力从“丹田”出。
16.虚步压掌(白蛇初探势)。
接上动,身体略左转,面向左,左腿略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拳变掌,随身体左转,两臂同时向左侧摆压,掌心均向下置于体前,配合吸气,眼看左掌中指尖。
要领:虚步压掌要轻柔,吸气时意念由丹田经会阴穴、降至涌泉穴人地。
17.转身提膝穿掌(白鹤单息势)。
接上动,身体随之向右后拧转,以左前脚掌为轴,向后拧 转,全脚着地,右腿随之提膝(面向右),左掌同时平行向右摆压,同时呼气。右掌随之迅速向前伸出,掌心向上。左掌声收至腹前,掌心朝下。随势吸气,眼看右掌中指尖。
要领:提膝伸掌要迅疾、敏快,意念由涌泉穴经足三里至会阴后,通达百会。
18.震脚双冲拳(白虎望月势)。
(1)接上动,右脚向前落地(震脚),左腿随之抬起,左脚扣于右膝后侧,两掌变虎爪收于腹前。虎爪心下,眼看前下方。
(2)上动不停,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身体侧前倾, 双虎爪变拳,分上、下向前冲出,两拳眼相对,肘部微屈,两拳间相距厘米,同呼气。眼看两拳中间。
要领:震脚时身体随之下沉,双拳击出时要用腰背之力, 势出沉稳。意念贯于两拳中之“劳宫穴”。
19.提膝双砸拳(金豹横石势)。
接上动,左腿提膝内收,随身体直立后吸气,随即两拳平行下砸,同时呼气,拳心相对,两拳相距厘米,眼看左膝。
要领:双砸拳与提膝动作要同时完成。要做得稳固有力, 上体可略前倾。砸拳时可配合发“嘿”声,以助豹形合力。
20.右腿连击(虎尾搅林势)。
(1)接上动,左脚落地并吸气,右腿屈膝后脚前蹬(以脚跟发力),右拳下垂,拳心向内,置于胯前。左拳变掌置于右肩侧,掌心向右,同时呼气。眼看前方。
(2)上动不停,右膝略做回收后,即呈横踹击出,右拳提起变掌,与左掌同时向前后横击,掌心均向外,身体略后仰,同时呼气。眼看右脚。
要领:蹬、踹腿时脚尖要勾起,动作要迅速、连贯,同时呼气两次中间不吸气。支撑腿要稳固,掌握好重心。
21.弓步双冲拳(潜身入洞势)。
(1)接上动,右腿收回,脚尖点地成虚步。右掌变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左掌向右经体前横摆置于右肩侧,随势吸气。眼看前方。
(2)上动不停,右腿向前迈一大步,成右弓步,左掌变 拳和拳同是分别向前后冲出,拳眼均向上。此时随冲拳配合呼 气,眼看右拳。 .
要领:双拳击出时,两肩要松沉身体略做前倾。气沉丹田。
22.虚步撩掌(白鹤寻食势)。
(1)接上动,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右拳向下经体前向左撩起,与左臂平行。左拳变掌。眼看右拳。
(2)上动不停,两臂同时向上,向右、向下、向前做环形双撩。同时左腿略收后,明尖点地成左虚步。左肘略屈,立掌置于体前,右拳置于左腋木,拳眼向上,眼看左掌中指尖。
要领:做环形摆动时,两臂要平行双撩,腰身转换要灵活自然。整个动作随势吸气,意念送至“命门”。
23.收势(正身拱立势)。
接上动,身体略向右转,右拳向右下摆至体侧上方时变掌,与左掌声同时向正上方相合成立掌还原至下颁前。左脚随势呼气。眼看中指尖。
要领:眼与右掌的动作要相随,合掌姿势要沉实、稳重。 精神要贯注(气沉丹田)胸腹部内含;呼吸保持均匀、自然。
第十二节通背拳
“中拳九势”是祁氏通背拳门内精华之一,由已故著名武术家王侠林老师所传。王老之父是素有“北侠”之称的王荣标前辈。在家传的深厚功底之上,王老又得到民国时期著名通背拳家田瑞卿、刘月亭、刘志等前辈的悉心传授。
她集自己一生的练功心得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总结出一系列独特的练功方法,如“劈山八法”、“中拳 九势”、“八方腾挪掌”等通背门系统的单操功法、散手及套路。其特点是一手多变,阴阳互用;出功迅速,体用兼备,朴实无华,适应人们在当前社会生活快节奏中习练。
由于某些原因,我国一些民族传统武文化传播甚难,濒临失传。为使传统武功得以发扬,也为缅怀和纪念恩师,在有关人士的敦促下,特推出此功法,以启后学。
中拳歌谱
万象之法不离中,中门之路妙无穷 此拳一发包万象,万千变化在其中迎敌我使中拳护,入界我用中拳攻敌人若是中拳进,急变中拳保正中敌取其上我取中,敌取其下我取中放取其左我取中,放取其右我取中攻取敌人中拳进,防守断护不出中彼来太急中拳封,彼若沉静引诱灵 彼来若虚中不动,彼来若实中拳迎彼来若刚柔中破,彼来若柔步撤平彼若中稳拳正中,五护八段不透风对敌先占中平位,一路中拳保太平
中拳是祁氏通背拳“五行拳”、“钻拳” 一类,俗称“透 骨拳”、尖拳、通背猿拳等,后人统称为中拳。它具有练拳不见拳,出手为掌,点击到变拳。着力冷弹,隐蔽性强等特点,暗含钻、崩、点、刺,用突出的中指拳尖击打目标,主要攻取人体中线的华盖穴、鸠尾穴、中皖穴等穴位以及关节、骨缝等部位。也常在其它手法配合下,上掠下取,下掠中取,闪掠诈取,引诱讴诈。以克敌制胜。古人讲;“迎面一掌云遮目,黑虎偷心快如飞”,道出了中拳局部用法。
中拳在祁氏通背108单操散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战中有很强的技击性,也都分体现出了通背拳法中沾衣发力、着力冷弹的独特技法。中拳九势为抽撤中拳、闪步中拳、跃步中拳、引手中拳、连环中拳、圈手中拳、爽袖中掌、劈山中拳、膀切中拳。下面逐一介绍。
一、闪步中拳
左引手起式。
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全脚掌着地;右脚急向左脚内踝处跟进一步,前脚掌着地成丁虚步,屈膝下蹲,重心在左腿。 同时,右掌向前钻点,打出右中拳;左引手掌心向下与右小臂交错捋带回落至左肋旁,掌心向上。目规右中拳前方。
上动不停,右脚抬起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全脚掌着地;左脚急向右内踝处跟进一步,前脚掌着地,屈膝下蹲,重心放于右腿成了虚步。同时,右拳变掌心向下,与左小臂交错向回捋带至右肋旁;左掌自左肋旁向前钻点,打出中拳。目视左中拳前方。
要点:闪步时要以腰带腿,步法灵活、沉稳。丁虚步时,支撑脚十趾抓地。要步到手到,上下相合。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