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变化与更新传统武术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历史传承中它会发生变异,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传统武术运动基础理论是多元化的,它既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涉及传统医学、 诸种兵法的内核,还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内涵深、层次纷杂的庞大的理论体系。武术文 化的变异与更新过程,给现代武术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此外,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 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毋庸置疑,武术文化同阿方体育文化差异和冲突是明显的,西方体 育文化是以古希腊文化为其发展背景的,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和19世纪来的工业革命,形成了一 种以自由竞争、平等博爱和宗教思想为核心的海洋性民族文化。在其影响下,几乎全部的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都有这一特征。而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背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大陆性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主张仁爱忠恕, 提倡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对抗与竞争,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西方文化 进步到唯物论的层次,东方文化则发展到了辩证唯物论的层次,可以说广义的武术在理论层次 上高于狭义的现代体育但从技术层次来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看,东方文化是大而化之,比较粗糙,唯象的 东西多。比如,中国古代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实际存在的很复杂的要素,各代表一定 功能,相生相克,把世界看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系统,这是它的高明之处; 不足之处是把事物简单化了。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具体、精微,唯理的东西多,强调以定量方式 搞清楚问题。因此,我们应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特色,在保持自己独立性和尊严以及民族 风格的前提下,认真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消化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就提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同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变革,因而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在发展中寻找武术与时代的契合点,在东方文化日益崛起东西文化逐渐交融前进的今天,探讨 武术的文化传承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它,汲取一些精粹的、先进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思 想,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启示和熏陶因此,作为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武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要举全社会之 力,为中华武术的传承而努力。具体来说,武术的传承,要做好以下工作武术要发展须传承其本质特征现代武术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既保留了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又融合了 浓重的传统色彩。组织专家研究在现行的套路比赛和散手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 要采用渐进法,要稳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之能充分体现武术的特色。武术的发展离不开 武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已是当代武术界的共识。因此,我们需要武术科学化,需要在理论上 对武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科学阐述和指向。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尽快制订出有关武术的 科研规划,加大武术的科研力度,使中国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以它丰美的姿 态走向世界在理论上进行挖掘和整理武术的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所以,在武术的传承中,要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挖掘与整 理。技击技术是武术的核心,散手是技击技术的体现形式,对散手的挖掘与整理刻不容缓。无 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散手的发展中应博采众长,成立固定的研究 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的学术报告会,拓展武术生存的空间。此外,武 术的传承由过去的家庭或师徒间的口授心传变为现在的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并对武术的技击 原理做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使武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理论上 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注重优秀拳师的培养文化需要传承,首先需要有“传”者。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上,拳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拳师是民间武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对个体拳师而言,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它可以传,也可 以不传,这是个人的事情。为使中国武术文化不断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传播下去,应调 动拳师的积极性,发挥拳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尽责尽力武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武术家武术家是指对武术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 较大作用的人。历史证明,中国武术每一次质的飞跃,无不与武术家的努力有关。就武术文化 而言,武术家的贡献,既表现在武术套路、招式的理论改进上,又表现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传 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拳式、拳类的创新上,如王子平创青龙剑祛痛延年二十式,马风图 创疯魔棍等。所以,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武术家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学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的过程 中,对适宜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课程安排,不仅可以较好地 丰富和充实教育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较好地体现中国武术文化, 更好地感受多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 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团结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大前提中国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和汉族武术文化本属同源分流,分流只能说明其特色、个性,并 未否定其根本上的一致性。因此,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与学习是中国武术 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节武术与中国哲学儒学思想与武术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仁爱”,认为“仁”为“爱人之本”。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 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一直被 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纳入了道德伦理的范畴之中。儒家学派历来推崇“君子”文化,它 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 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光有仁爱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 书、数”,其中“礼”、“射”、“御”都和武术密切相关,即“仁者必有勇《史记•孔子世家》 还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种追求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 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由此出现了大批儒侠,儒侠文化备受推崇。这些儒侠以“为国为民,兼济天下” 为核心,以勇敢入世的态度,兼济天下的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去行侠仗义。 他们的江湖多与国家社稷江山有关,他们的事业也不只在江湖上扶危济困,而是在国家遭灾受 难、民族受欺侮之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忧国忧 民、为国为民。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了两类具有儒侠特点的人物:一类是游侠,如朱家、 郭解;一类是刺客,如曹沫、豫让、专诸、聂政、荆轲。前者惩恶扬善、抑强扶弱,重信义与 是非曲直,其行为特征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字当头;后者则以个人忠义为主,有同定 的、单一的服务对象,不分是非善恶,其行为特征是士为知己者死、“忠”字当头。游侠重在以 “文”行侠,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刺客重在以“武”行侠,在刀光剑影中完成使命战国时期的游侠并非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他们大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人才,且智勇 双全。游侠荆轲“为人深沉好书”,颇有修养。他行刺秦王嬴政前,制订了周密的计划。首先, 他得了赵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即死、锋利异常。他又让勇士秦舞阳当助手。同 时,他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面礼,匕首就藏在地图中。 临行前,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慷慨,以示必死之志。 一曲终了,他掉头不顾而去。到了戒备森严的秦营,壮士秦舞阳不由色变惊恐,荆轲仍从容 应对对于游侠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恩不忘报”, 为的是“名高于世”。聂政毁容自杀后被韩国统治者暴尸于市,悬赏千金,试图弄清刺客的姓名 与身份。聂政的姐姐聂荣闻讯后心想:弟弟是为了我而毁容的,“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于是至闹市抱尸恸哭,连呼:“这是吾弟聂政!”然后自杀于聂政尸体旁。正如史学者所指出的: 聂政之所以能名扬后世,是与其姐姐甘冒杀身之祸以传其名分不开的。在侠者看来,聂政是死 得其所。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三谈到秦汉之际的历史,感慨万千,大发议论道:“上不能养 民,而游侠养之也需要指出的是,上古时代中国的侠并不具备完备的道德理性。在司马迁笔下,侠客们主要 是感恩知报,重然诺,轻死重义。他们的人生纯粹是为私人恩怨的,并不计较是非。其中许多 人,成了私债的奴隶,只好以死偿之。这种侠对个人尊严看得十分重,收受了他人的恩惠就会 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亏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心理摆平才安心后世的侠并不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要普遍地助危济困,所以更有理想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国为民的忠诚观念是儒侠非常崇高的民族品格,北宋时期的武侠已经 普遍将“救民水火”、“为民鸣不平”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南宋之后,异族入侵,倭患横行, 民族矛盾尖锐。武侠纷纷以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为重,奔赴御倭前线。明《云间杂志》中记载 的隐迹风尘的丐侠张二郎,为抗倭而从军,屡次立功,“时斩倭首以献”。论功行赏时,他把赏 给他的银牌犒金交归府库,自己分文不取。其爱国之心拳拳可见。近代武师霍元甲,创办精武 体育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办会宗旨,并以“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予同胞身上“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