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

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即戳脚,文趟子即翻子拳。 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 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 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 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予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 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耳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 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

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老先生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地躺拳技艺。 源流师承及传人

第一代:赵洛灿、字灿益。

第二代: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 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 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 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刘化峰、张双龙、李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林生、曹照田、刘振民、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 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 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 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亮、李鹏、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 季、李海川等。

著名武术家吴斌楼先生是北京地区戳脚翻子拳的主要传人。吴学海、字斌楼,1898年生,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铁腿”)习武。二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后广交武林人士,以武会友,如:与张长份、赫寿岩、许小鲁、李尧臣、王荣标、吴图南、吴子珍、宋兰坡、张文平、常振芳、陈发科、王达三、王 宝英等武林朋友。

经常交流技艺。四十年代组建“北京艺林武术社”任社长。北京解放后,受聘于北京清河毛纺厂、六一八厂、光华染 织厂、北京艺术学校、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传授武技,曾创编有《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拳》等著作。

吴斌楼先生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翻子拳、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 (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

吴斌楼先生在北京传授弟子众多,如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刘学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门惠丰、还有孙长立、史立民、郑志亮、马青柯、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 志平、吴志刚等。吴斌楼先生在一生的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绵掌翻子拳简史

绵掌翻子拳属翻子拳的一支,又称“短拳”,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古老拳种。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吕红八下刚,未及绵掌短打,创始人绵张、浙江金华人。后由绍兴传入河北保定地区高阳县一带,高阳县西柳村胡建堂为第七 代,王立增、张德良为第八代,乔秀川为第九代传人。

此拳徒手套路有绵掌、随手翻子,头、二、三、四趟、八 卦引子、八卦拳。器械有春秋大刀、雁翎大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劈手杆子、二郎棍、六合单刀、双刀、刀枪棍对练等。此拳风格特点: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紧奏有力,多用手臂 发贯劲,手法简捷,干脆利落。运动方法讲究含、软、挑、 蹦、扔五个字。技击特点是以守破攻为主,主张以短打长。

传人乔秀川(1929 -)男,汉,河北高阳县人。自幼从师张德良、王立增习绵掌翻子拳。1959年又从赵砚波、李道中习形意拳、大悲拳、太极拳及器械等。现任北京武协戳脚翻子拳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肃宁县武术馆顾问。

主要传人有孙志强,现任辽宁省鞍山市武协副主席、志强 武术馆馆长、国家级裁判。靳万发,河北省肃宁县武术馆顾问,在1982年北京职工武术比赛中获第三名。1993年北京市传统武术比赛中获第二名。

刘庆勋在哥伦比亚国的“波哥大学”创建了 “中国武术培训中心”。

吴呜瑞在1995年北京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前六名。秘鲁籍学生阿尔杜罗•恩利克,在1993年北京国际友人武术比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1982年参加中国奥委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出版《中国武术》海外发行专辑的拍摄演示。1993年参加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窗”《京城武林访探》节目的演示。

四、戳脚翻子拳功理及功法

该拳注重腰腿的基本功法: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温家拳谚讲: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投转之能,脚有行程之力。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颁,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人方。脚踢对方莫容清,全手领门户清,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脚之疾更比手之疾也。

拳谚讲:“打拳不踢腿,到老冒失鬼”、“习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练好腰腿功夫,五行则顺,六合则对。腰腿功夫不扎实,则五行不顺,六合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

内外五行论:外五行者,为五手五脚。五手即:崩、拨、 攒、贷、拿。五脚即:图、点、插、摆、踢。习武者不明手脚五字是不知外五行也。手脚各有变化,运用奇妙也。

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气力之所到而势则随之,架势之所到而气力则注之。教气力充则架势为有用,练架势而气力愈增。初学技艺时,若不明练气,气不贯入丹田,身体亦趋,四肢无力,练习日久必受病也。习武者必学运气,如 垂肩、项竖、齿扣、唇闭、内提等,按法司之日久技艺必精, 聚气于丹田,运气于四肢,为一气充气足。练武者要内外合 一,五行要顺,五行配为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五手五脚者,养五脏,然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脑力坚,神经敏。肺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脾脏充身必健,故五手五脚之运 动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便耳比奥妙无穷也。

习武者注重六合:内六合、外六合。外六会者,背与肩 合、肩与肘会、肘与手合,腰与膀合、胯与股合、膝与脚合。 内六合者,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是内外相关需协调一致。肘手一伸,背催 肩,肩催肘,肘催手挑动,腰催跨,胯催膝,膝催脚,背肩肘。手在于上,腰胯膝脚在于下,肘膝要对,不对身有前俯后仰。肩膀要正,如若不正左右歪斜。背腰要活,如若不活,身无柔软沾绵之妙。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