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后,它通过“体用”关系对象化上升为应对实用的技击领域,由此展开生活过 程的应对。

人体的生命运动,加强身体的活动能力并使其健康长寿。例如太极养生从人的 身体之“先在性”和“基础性”出发,承认其“变动性”和“可塑性”,由此 通过自我修炼去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其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者相辅相 成密不可分。在这里,养形要以神气的清虚静定为基础,养神又要以动态的平 衡协调为指导。人类生命的新陈代谢,就在这个社会生活过程中展开。

这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讲究“招正式圆”的“形正、气顺、神宁、意 专”。操作上它强调“分两点、明三节”,神往上升、气则下沉,意在梢端、动 从根起,中正安舒、虚实变换,由此阴阳相济、五行生克,通过招式动作活动 筋骨,通过意气内敛固本培元(亦即一般武术上所谓“外练筋骨皮、内养精气 神”,由此获得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身心两个不同 的方面去优化人的生命活动。因而跟那些“拼命锻炼来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和“跟 风从众形成精神迷信”的西式竞技体育有所不同;中国武术这里更多强调的是“动 静相兼”的自我保养和“舒适自然”的个性表现。具体到太极拳的训练体系,则 有表现为“手眼身法步”的“外练筋骨皮”(这是一种“从先天到后天”的“学 力而有为”经验型积累,强调一个外向肢体活动的“练”字)和表现为“精神 气力功”的“内练精气神”(这是一种“从后天返回先天”的“返璞归真”超 越性追求,强调一个内向意气运行的“养”字)这两个基本方向。

(二)劲路问答:“懂劲”应对

作为一种挟技恃力的活动,任何招式动作都必须要有身体力量的推动,所 以武术建构的第二阶段便是动作背后的懂劲应对;它要求人们讲劲力、悟劲路、会 走化,特别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意到、气到、劲到”。这里所谓的“劲”,更 多地指一种可操控的特殊力学结构和用力方式,其要并不在一己力量的绝对值 大小,而在不同力量于一定背景上的关系和态势。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与方 法,于己于人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动态传递等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自身 操作目的性和效率性的提高,特别是避免了 “后天拙力”堵死现实力量变换的 可能;由此可以看作升华了和有调控的特殊力。中国武术有多种类型和不同层肢体术:狭的明乍结构功能。没有“劲路”灵活变化运转而去硬拼体力,也是很难称之为中国武术的。

拳谚有云:“拳不敌力、力不敌功”,又云:“万拳求一力、万力求一功”; 传统武术的“内劲”、“功夫”概念,是个涵盖应对中借助时机位势那多种力 量变化的综合性实践能力概念。武术活动中“懂劲”的基本内涵是应敌时身体 劲路运行的把握和实施,并由此形成指向敌手的“力的关系结构”。“打练结合” 的提出,明确了 “打”是“练”之目的。同时还有与此相应的有感而应、因敌成形、随 机就势、以柔克刚四大操作原则和扬长避短、避实击虚、曲中求直、后发先至 操作运行方式的引入,使其不但凸显“体用一如、知行合一”的中国文化风格,而 旦还在实践上走出自我中心的一厢情愿困境和扬弃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通则。这 里具体的操作要求:一是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二是随机就势、粘走相生;三 是蓄而后发、借力打力。这个层面的社会功能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从 外部过程考察,它呈现为攻守进退,强调“为客不为主”;从内部状态体验,它 表现为虚实刚柔,提出“阴阳相济”。这是弱者维权自保那“致人而不致于人” 的生存智慧,由此延续了世界文化演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当今的人类困境和 生态危机面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里应该注意,外显的“招式”动作还不直接等于内在的“劲路”运行,但 也不要把动作跟劲路对立起来;这里每种“劲路”都是由标示敌我关系那一定 的“着法”和“着势”变化而来,“劲”附“着”而行,“劲”是“着”的核心。我 们练拳,就是要通过着(招)法练劲法,搞清到底如何通过某种特定方式有效地“用 力”的问题,由此运劲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让自身得力而对手不得力的特殊应对 “用力方式” o张卓星指出:“任何拳术套路都是由若干拳(招)式拆组成,太 极拳也是一样。因此,很多人便以为练拳就是练招法,'学它几个招式',练 会了套路动作就算毕业。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招法本无属性,而劲法才有 属性。招法的性质是由劲法决定的。一套太极拳,如果用少林拳的劲法去练它,就 会变成少林拳,或者说是太极拳其形,少林拳其质;同样,一套少林拳,如果 用太极拳的劲法练它,也会变成太极拳。所以练拳实质上是通过招法练劲法,而 招法只是劲法的外部表现而已。有些人不懂太极拳的劲法,或者懂得不完全,搬 用日常的用力方法(太极拳 拳,练了多年,动作虽已相 练不出’内劲'来,成了太

徐震先生指出:“懂劲为第二步功夫,由法之运用渐熟至于习惯如自然,使 思虑变成本能。在本身为由各部内外肌之调适进于形气之调适;在对角为于来 力之线路无需着意辨认,肌肤自有感觉,身体各部反射之机能,极为灵敏。所 以在此一步中,可谓重在神经反射之练习。”在这阶段里,“内气”、“内劲” 已经明了通达、变换自如,便谓之“懂劲”;“懂劲”就是懂得劲路运行的内 在规律,并旦把握灵活巧妙运用这种内劲的艺术,亦即俗话所说的“把死力变 为活力”。所谓“使思虑变成本能”,是指通过训练而形成“合乎目的”的新 “动力定型”。“懂劲”由“着熟”渐悟而来,其建构手段是“劲路”,建构 方式是理解,人们通过老师的“喂劲”、自己的“找劲”、同伴的“摸劲”、应 敌的“听劲”,逐步懂得力的变化规律和自己到底如何用力。

这里的关键是个“懂”字,亦即对劲路的熟练把握和自由运用,其背后 的客观内涵则是借助劲力虚实刚柔的动态配置和整合,扬弃简单的恃力抗衡方 式,恰当地处理敌我关系的机势效应;懂劲并不是个自我中心的范畴,并不限 于一厢情愿的主观安排。这时它已扬弃了动作。它当然也不是没有动作,而是 不执着动作;其中每个动作的幅度都不大(“动短、意远、劲长”),并且任 何一个动作都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举动全无定向,发劲专主一方”)。例 如太极拳的劲路构成就可分“搠、捋、挤、按、采、冽、肘、靠”八门“劲别”(劲 的类型)以及刚柔、轻重、长短、明暗等“劲属”(劲的性质)。其劲路特征 既有柔韧绵长的长劲,也有闪展惊弹的短劲,劲路性质讲究“绵里藏针”和“刚 柔并济”,强调操作中“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周身 关节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劲由内换”、“运劲如抽丝、发劲如放箭”,“蓄 而后发、后发先至”,还有“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随机就势、舍己从人” 和虚实变换,并表现出所谓“动短、意远、劲长”的特征。它的技击内容由此 进入“知人功夫”的劲路“自由问答”,包括有“知己功夫”、“知人功夫”和“人 我应对”这样三个方面。这时能熟练地掌握听引化拿发的功夫——听劲准,化 劲巧,拿劲稳,发劲狠。其要点在于顺遂;懂劲后,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 战术技巧,走以化敌,粘以制敌,粘走互用,攻防相生。“工弥久而技弥精”,“人 不知我,我独知人”,由此进 一— 一步迈向“神明”之高超境界。

“劲路”的文化心理意 义,是把自身力量充分发挥和把敌手态势力量的为我所用 统一起来,把敌手纳入自身的调控系统,表现出“顺而不屈”的巧用外力。它一方面是随机就势的跟着变 化走,而不是服从安排的按照计划办;另一方面又呈随心所欲的自我主宰,而 不是随波逐流的任人摆布。其心理发展阶段,近似于皮亚杰所说的那个动作内 化为表象的前运算阶段(童年期)和联系现实事物进行的具体运算阶段(少年 期)。它的主要心理学形式是感知、判断、决策;主要心理学内容是对象意识; 认识过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懂劲”不仅要“知己”之劲,还要“知人”之劲,更 要懂得双方劲路的关系和变换。“懂劲”的基本含义,就是把主体自身各种潜 力的发挥和客体对象各种力量的利用结合在一起,把敌手劲路运行纳入操作主 体自身的调控系统。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