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武术中有“操作”、“架势”、“招式”、“姿态”等综合含义,要求人们讲招式、盘架子、正姿势。李雅轩先生云:“拳术 中的一腿一脚,一掌一拳,皆可说是一着。”打拳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动作姿 势构成一定的“着法”,并通过这各个不同“着法”的连贯运转而构成整套的 武技拳械套路。每个“着法”及其变化(“着势”或曰“变招”)都有一定的 攻防应对含义,并由一定的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变 化组合而成。离开这些具有特定攻防含义和人体运行机理的招式着法及其变化 规律,只是漫无目标地手舞足蹈,那是很难称之为“中国武术”的。
“练”的前提。同时还有与此相应炼形、惜精、养气、凝神四大操作原则和阴 阳、虚实、表里、寒热八纲辨证应对方式的引入,使中国武术总体上着眼于生 命能量的涵养储备和有效使用,不雷同于西方式身体训练那“更高、更快、更强” 的单向度极限追求。其具体操作要求:一是象天法地、中正安舒;二是内外兼 修、身心一体;三是松静为本、动中求静。从客体方面考察,它呈现为动静开 合,强调松静为本;从主体方面考察,它表现为形神体用,提出意气领先。这 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心身运动,通过肌肉的舒张收缩活动和意念的兴奋抑制活动 (“调身”或曰“调形”)来调节人体生命过程;由此是身心一体、内外合一 的内功修炼。这个层面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个体性的强身、健体、袪病、延年。与 一般的体育运动比较,它强调内向挖掘潜能的自我体悟修为,落脚于人的生命 能量之涵养整合而不是消耗浪费,由此在路径上也明显区别于西方式外部灌输 的身体教育、技能训练和宣泄能量的身体娱乐。
在这里,形体招式变化娴熟,自然自如,便可谓之“着熟”;“着熟”的建 构手段是动作,建构方式是模仿,人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着法 是一定的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排列组合。它的动作 构成可分为上盘、中盘、下盘和每盘里的根节、中节、梢节共“三盘九节”功夫; 在交手应敌过程中,又形成手、肘、身“三重门户”,并旦提出“顾三前、盼七星”、“内 三合”、“外三合”和“三尖相照”、“上下相随”技术操作要领。其动作特 征强调松静、圆活、连贯、完整等基本要求。它的技击内容,这时还属于“知 己功夫”的“见招拆式”。它的文化心理意义,则是由肢体动作的外在规定性 内化积淀为体内的心理感受性,因而在发生心理学上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其发 展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那个动作没有内化的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期)和动 作内化为表象的前运算阶段(童年期)。其主要心理学形式是注意、想象、意向; 主要心理学内容是身体意识;认识过程尚在自发阶段。就认知对象而言,“着熟” 要了解动作的结构、造型、作用、意义、运行、变换;就运动训练而言,则可 以通过其行功走架过程中各种招式动作要素组合过程特征去追溯其构造要领和 整体要求,通过各种动作的局部掌握、全体掌握和整体内外各方面的协调掌握 循序渐进地来完成这个任务。
对象考察曰“形神” 。这 是生命活动中形之于外和主宰于内的一对范畴,更多的 是着眼于生命活动的环境应对而不是娱乐宣泄。任何形体动作都是在主体性力量运行中形成的;其关键在 于过程性的用力方法而不在于结果性的造型摆设,其目标在于自身体能、技巧 和智慧、道德的提高而不在于对手或观众审美的感受。徐震先生指出:“着熟 为初步功夫,不过求熟于法而已。所谓法者,在本身为各部骨节筋腱之动作能 相协调。在对角为于彼来力之线路能确实辨认。所以在此一步中,可谓重在应 用力学之练习。”必须明白,它这里的每着招式,都是前人养生和技击经验的 长期历史积淀,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要领和方法,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极高明 的用力技巧。我们强调,“着熟”的建构含义,就是要把这招式动作的外在规 定性“内化”为人体自身内部的心理感受性。
“着熟”强调一个“熟”字,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拳以熟为乖”,还 有什么“拳打干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理自现”等等。而在这“着熟” 背后的机理则是“气贯”,训练中所有招式动作,都有“打通全身气机”和涵 养生命能量的考虑。前面已经提及,中国文化所说的“气”并不限于“空气”,引 入气功修炼提高训练质量,借助运动中的呼吸控制以激发生命能量效应,这是 极富想象力的。尽管当代西方科学对此至今仍未能作出合理解释,然而其背后 经验的历史积累却也让不少人始终深信不疑。
从操作上说,本来中国武术在总体上都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用 意识指导动作”,然而在入门时操作者尚未能掌握武技的整体意念,由此只能 是“以形导气、以气驱意”,像气功入门时那样讲究“形正、气顺、神宁”,从“形 正、气顺”求得“意专、力达”。由此首先就要求人们在招式动作上循规蹈矩、身 体力行的“熟能生巧”。这里应该注意不要把训练原则跟表演要求混为一谈。这 个阶段的内涵为处理作为技术载体那人“身”的层面,亦即处理操作者身心关 系的“练体修身”(系统方法论上称之为处理系统内部基本要素的关系,哲学 上则属于处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并不是处理演员跟观众关系的“塑性作 状”,由此当要明确其基本内涵。《太极拳十大要论》云:“气之为用,不本 诸身则虚而不实”,太极拳中所谓心、意、神、气、劲等等全部都得行之于身、蕴 之于身、发之于身的“功夫上身”。在这里,身心协同以养精,炼精化气显功用; 其活动原则是“松静为本”,目— 标是“返璞归真”,操作是“意气领先”,效应是“动中求静”。
有意思的是,身体训练 | 明明是“动”,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却偏偏强调一个“静”字;深受道门影响的太极拳类养生理论 认为,在生生不已的大化流行中,人只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的生命机能需要 训练,但生命能量却需要涵养;训练当要付出成本,然而成本又“不能作亏本 买卖”。因此,生命不仅需要运动,而且还需要休息和保养。中医理论认为:“无 动不健、无静不康,动静互济、相得益彰;动求合度、静应适当,过静积弱、过 动致伤;动静结合、以动为纲,动中求静、保持健康”。所谓“无动不健”的“健”字,用 以表述生理机能的彰显强大,据“用进废退”原理,当通过动的方式去训练促进; 所谓“无静不康”的“康”字,用以表述生理机能的有序延续,当通过减少损 耗的方式得以维持;而“动静互济”,则用以表述动静对立统一关系,“以静 养生”,并不是不要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合理运动和采用恰当的运动方式,考 虑运动中目标上“有的放矢”和能量上“收支平衡”,由此维持整个生命运动 的协调有序状态。至于后面几句,都是表述人体动静的操作原则和实际功能,并 有大量经验事实予以证明。
所谓“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静两个方面原是可以互相依存和相互转 化的。从哲学上说,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个方面和把握参照,是旧过程的 终点和新过程的起点,是整个运动过程当中的“恒常”,由此正如没有动就没 有静一样,没有静同时也就没有动。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大多数武术流派往往强 调松静为本、动中求静,让动静两端各得其所而彼此不可替代,核心点是其相 互的变易和平衡,突出操作上的沉着和稳定。它颇为有效地把人的形体训练跟 心理训练结合起来,特别强调心理意念的作用,亦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意到、气到、劲到”。这心身运动的中介环节是“气”,通过升降出 入的“真气运行”去推动身心两个方面的活动,在身的一端表现为劲的发挥,在 心的一端表现为意的流行。这时的“气”是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尚未摆脱生 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其中呈现的所谓“气感”,则是身心调控的自我意识,体 现人类生命的自觉特点。这个层次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强身、健体,袪病、延年。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