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武术发展环境的恶化
1.重视竞技武术,忽视传统武术
20世纪50年代,竞技武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竞技武术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是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重心所在,从政策等各方面都给予了竞技武术良好的发展空间,使竞技武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各省市及大部分体育院校都建立了竞技武术专 业队,而且还成为了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的状态,举步维艰。尤其近几年来,对各种 传统武术的发展更加淡漠了,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2.激励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
对于体育项目来说,缺少比赛机制会影响激励因素的发挥,也就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而大多传统武术至今都没有大型的正式比赛,没有完备统一的竞赛规则,即使有些比赛也是竞技武术比赛的附属品,或者直接就是被“竞技”串了味的传统武术。
竞赛机制的匮乏制约了学习和练习传统武术良好氛围的形成,使传统武术发展后劲不足,严 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3.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对于传统武术来说,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所带来的较大影响就是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数的减少。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大量涌入,对传统武术形成巨大的冲击,从事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人与日俱增,无形之中掠夺了传统武术的人口,导致现有练习武术人口和武术将来发展的潜在人口减少,严重制约了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舔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回报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武术当然也不例外。而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必然会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1)由于传统武术不是全运会、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国家和地方为了争取金牌,都把主要资金投入到比赛项目中。经济投入不足使得传统武术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2)传统武术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向产业化发展,没有争取企业赞助,没有合适和持续的经济来源,因此,在没有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3)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步加强,而练习传统武术在短时间内又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改变了初衷,放弃了传统武术转而去追逐经济利益。这使得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一些传统武术失传。
(三)传斑武术理论基础薄弱
传统武术形成于农耕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深受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
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吸收的“天人合一”“阴阳”"八卦”“精气神”等一些理论较模糊、 难懂,因此很难使人接受。由于当时社会文化水平的有限性,这就必然使很多传统拳术理论不可避免地含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面对简明、直接、精确而丰富的现代西方体育理论就显得晦涩和单薄,难以解释和研究。
(四)传统武术训练手段的展始性
目前,身传口授仍然是传统武术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是历代拳家经验的积累,绝对含有科学的理念,在训练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其中也有很多原始、低效、不科学的训练方法。
传统武术中“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的务实精神虽有可取之处,然而,与现代先进科学训练方式相比,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单一训练方法就显得较原始。与 现代训练学中的科学选材、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智能训练、心理训练等系统、完整、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相比,显得更为粗糙和陈旧。
传统武术的原始训练手段严重地制约了传统武术自身优势的发挥,并进而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五)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绝大多数为师徒和血缘的传承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传统武术拳种的失传。
(1)传承的封建保守意识,导致传统武术“近亲繁殖”。中国长期以来稳定的农耕生活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维系的家族制度限定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各门各派在技术上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与传统,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武术的逐渐消亡。
(2)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一旦找不到理想的传人,该拳派也就会失传。尤其近些年来,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生活的改变,真正愿意十年磨一剑,勤学苦练的人越来越少,而导致一些拳种后继无人,这就加速了这些传统武术的消亡。
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武术如果没有大量风格各异的传统拳术和继承者作为支撑,很难真正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构建传统武术理论体系
1.立足武术本体构建武术理论体系
对于武术理论研究来说,立足武术本体构建武术理论体系是其研究的内核层。
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武术理论其实就是对武术实践活动由经验到理性的提升和总结,它揭示了武术发展变化规律,并用科学的武术理论指导武术的实践活动,推动武术的全面 发展。
武术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武术实践活动,而武术活动的主体也应围绕武术技艺传承展开,从文化三层次理论来看,虽然这属于“物器技术”层,受制于“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但是,它是贯穿武术活动的主线,按照逻辑结构大致分为教与学、练与用这样的过程具体呈现,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人,所以说武术理论科学研究是以人为主体。
武术活动的本体内容是传统武术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以武术的功能价值为出发点与归宿, 围绕着武术教与学、练与用这个实践活动主线,认识、评价和探索各种武术形成与发展规律,包括武术的价值取向,技法原理,教学、训练、竞赛的规律。
由此可知,必须从传统武术活动的本体入手,紧紧围绕着反映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特性的教与 学、练与用的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拳术形成理论、技击方法理论、教学训练理论、竞赛表演理论等一系列具体理论,最终遵循概念化一条理化一系统化一体系化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武术理论体系系统化、层次化、完整化,建立起完整的传统武术理论体系。
2.应用联系观点建立传统武术理论体系
从系统论观点探讨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武术理论的科学研究的外核层。
以往的传统武术理论研究往往会忽视整体中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将统一完整的武术肢解为局部孤立的来认识,从而产生片面性与局限性,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
传统武术理论是武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将武术理论分割成许多的子系统和子系统之下的子子系统,这样我们就会对武术理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又可通过对不同子系统和子子系统的研究而确定其在武术理论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可从较高角度来审视子系统与子系统及与子子系统的关系,而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全面认识“传统武术理论科学体系”。
用联系观点建立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就是将围绕着内核层所建立起来的那些学说进行宏观的整合,并利用某一学科或交叉学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的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 将其进行科学逻辑推理、归纳总结,从宏观上探索武术的活动规律,揭示武术的某种现象、特征、 功能价值的研究等,并最终建立传统武术理论分支学科学说。
3.采用全面系统观构建传统武术理论科学体系
全面而系统地构建传统武术理论科学体系,是将传统武术理论的内核层与外核层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理论研究。
辩证法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从实践一理论、理论一实践的反复提炼、升华、创新才能被世人接受。然而传统武术的实用主义思想(即重武轻文、重术轻道、重实战轻现代功用),严重制约了武术理论体系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外核层的研究上。因此,武术理论的科学研究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武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是由已知知识通过思辩之后而得出的新知识; 三是对武术现象的实验、观测之后的科学总结。
只有将传统武术科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汇集在一起,才能使传统武术理论的内核层与 外核层相结合,完成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浏览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