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 内部蕴涵为气势、态势、机势,其外部呈现为形势、趋势、走势。《孙子》云:“激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里强调的东西,是一种引起变化的内在力量 和倾向,是关于系统的动力学状态的分析;就运动学描述而言,势是改变事态 的“加速度”;就动力学分析而言,势是产生“加速度”,从而对事态的演变 产生加速、阻遏,或改变行进方向等作用的影响力。跟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 化的“势”更为突出主体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别无选择的客观必然性。《老子》 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观妙观徼”,只有一觉。一 觉之动,太极初开,有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所以临机要把握得住。《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亦此之谓也。 传统诸艺中主要指各种姿势、形态和美学意蕴、发展走向等。在中国武术里,“势” 则是指各种活力对抗过程中,基于对抗双方力量所处的时空背景和相对位置的 不同,从而造成某种变化可能和相应那能量发挥倍增或衰减效应。所谓“得机 得势”,具体说来就是对抗主体在双方时空关系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中,通过自 身努力去选择、获得和加强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可能性,从而使自身蕴含的 能量发挥得到倍增的效应。在这里,机、势于本质上是统一的;机为时间之势,势 为空间之机。二者统一起来,也可统一简称为“势”,即演化中的关系状态。即 使是在动物世界,老虎、狮子的狩猎也都首先要找好最有利的地形,选择最弱 的对手,看准最短的途径,把握最佳的时机,然后才猛然一击,不搞得不偿失 的实力抗衡。中国武术强调心主神明、气遍身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着眼 点完全是客观可能性中的主体性选择和利用;它在活力对抗过程中所关注的重 点,并不是既定力量大小强弱机械对比的不变秩序,而是双方关系发展态势,特 别是以弱对强各种可能的辩证把握。从哲学上说,这是一种讲求因果的“有定 论”,而不是迷信轮回的“宿命论”。
所谓“势从形生”,“形”是“势”的基础和表现。《孙子兵法》云:“战 势不过奇正”,战阵之“形”与奇正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里,形 为体,势为用;形是“运动中的物质”,即双方力量对比配置所形成的基本格 局和结构形态;势则是“物质的运动”,也就是由力量配置格局所带来的运动 效应和可能走向。中国文化重“势”不重“力”,表现出一种权谋特征。《虎 铃经》云:“兵之胜败,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胜,怯者不可必败,率由 势焉耳。”《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固能择人而 任势。”历来的兵家,都把“势”摆在高于“力”的位置上。他们的着眼点,并 不是僵死的“实然”,而是活生生的“可能”。这个原理对于个体对抗的技击 也是适用的。唐顺之《武编》云:“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 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可见势是在招式和劲路 的变化应对中产生的可能性走向。由此,他进一步发挥说:“拳有定势,而用 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作势之时,有 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 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
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说明“用势”要因应敌势进行虚实变换。 L1
Zhiwu VVeiwcn
诲亦
中国武术的运行具有所谓“拳不尽势”的特点。但这并不限止在所谓“表 象到意境的超越性层面”那“言不尽意”的美学领域,而更多的是体现在“现 实变化多种可能性层面”之“穷变易通”的操作领域,并旦还包含有“势不使尽、事 不做绝”那“留有余地”的要求。意义表达的难以尽述,本源于操作变化的无 限可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武术常用的势法有“位势”、“动势”和“气 势”三大类。“位势”是种基于对抗双方力量运用的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所产生 的功能效应,与此相应的则有各种抢势、占势、走势技术。“动势”则是种基 于对抗双方运动本身的惯性和速度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功能效应,有较多的时间 含义,与此相应的则有各种技术上“蓄势以发”和“用势不尽”的技术。而“气 势”则是一种在获取“可能优势”后发挥出来的精神效应或精神威慑,它似乎 更多地涉及技击主体的整个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2 .太极拳把握机势的若干操作要素
“势”是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但太极拳对机势的把握则是主体在应对过 程中选择出来的。其操作要素有寻机、造势、审敌、守中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是“寻机”,指寻找活力对抗过程中某个有利于己的时间关节点,突 出变化中可供利用的时间关系。
在宏观发展中,寻机似乎还应包括认识时代、看清时局、明确格局、分辨时势、把 握机遇、廓清环境等多方面宽泛和综合的含义。但在微观对抗当中,它主要指对 抗过程中战机的把握。这种战机不仅稍纵即逝,而且抗争双方又是种不均等的权 利。所以在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战机时,还要注意避开不利于自己的战机。
《兵经百篇》译“机”字云:“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 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有目前即是机,转瞬即非机者;有乘之即为机,失 之即非机者。谋之宜深,藏之宜密。定于识,利于决。” “机”存在于各发展过 程或发展过程中某个方面的特定关节点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盖然性;而寻找 和利用“机”的关键,则在因应自然与物推移过程中人的卓识和决断。活力对抗 中战机的来临往往非常偶然、非常意外;但在这偶然和意外的背后,也并非没有 规律可循。个体对抗中的战机, 我击中敌手而对方又来不及 瞬间。所谓“见微知著”、“料 是对攻击时机或变化中的时太极拳攻击时机选择的一般规律,就我方态势而言,主要是“逢化必打”、“逢 丢必打”、“摸实就打”,即敌手进攻力量被我分化和牵制达一定阈值之时、敌 手防卫力量跟我进攻力量脱离接触而出现空隙之时、敌手力量受我控制而转动 不灵之时,都应发动攻击;而就敌手态势而言,主要则是“彼将发未发之际”、“旧 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时”、“运转不灵、占煞发呆之会”,以及一般所谓“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之间”,亦可乘机而发。其总体的特征,是“彼不动、己不动,彼 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 o与此相应的技术要点,是因应知机、见微知著、拳 打不知、机乃得实。其所抓住的关节点,都是那将作未作、将止未止、将变未变、将 转未转的一瞬间。总之,一旦摸准敌手力量运行转折空隙处和被我抓住可以得 力的发落点,便是得机之时了。
第二,是“造势”,指造成或占领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发挥的空间位置,突 出变化中可供利用的空间因素。
在有多股力量需要分布于多点的活力对抗矩阵中,技击主体应力求形成一 个能保持自己力量的平衡和稳定,并能牵制或制约对方行动自由,有利于打破 对方平衡与稳定的力量组合格局。在活力对抗过程中,“势”更多的是指基于 对抗力量空间配置格局所引发的客观可能性,特别是其中的攻击角度所取得的 某种主动地位。这种主动地位并非经常出现而且稍纵即逝,因而需要我们在运 动中寻找和制造出来。
太极拳对“势”的把握,总的是要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我顺人背”的态势。这 里所谓的“顺势”,就是指短兵相接中的主动地位,攻守进退均由我便;而所 谓的“背势”,则指被动挨打的态势,攻守进退均不由己。这也就是兵法上说 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状态。太极拳在造势过程中,敌占势时须走化,我占势 时要封逼。在具体操作上,或静而待动、虚以应物,或顺手牵羊、引进落空,或 闪展腾挪、转换方向,或巧占外门、侧入竖击,或进裆封逼、步趋身拥;在精 神气概上,则敷盖对吞、因应自然、进退得体、神龙无方、从容潇洒、轻灵圆活; 其技术要领,是进以占势、退在避锋、势贵得横、以动袭隙。总之,从优化自 身内部及敌我双方这两重关系结构中,去谋取力量倍增效应。
浏览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