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功与养生
气功在我国传统养生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是古人在与 疲劳、病痛、衰老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气功,是一种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肢体活动为辅的健身方法,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行气”“导引”。气功通过练习者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以达到肌肉放松,精神安定, 思想人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锻炼,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练气功能调整高级神经活动,使神经系统处于压抑状态,使由于兴奋抑制不平衡而导致机能紊乱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得到复原, 使某些顽固的病理性兴奋灶转入抑制,促进康复。练气功时,由于腹式深呼吸,使腹腔脏器受到 有节律的“按摩”,有助促进肠胃蠕动,促使消化液分泌增多,练功后一般食欲增加、吸收良好。练 气功还由于心静身松,使全身小血管呈舒张状态,因而有助于血液循环,并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气功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道家气功、佛门气功与民间气功。其中尤以道家气功的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在中国历史上,气功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和民国初年是中国气功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气功与武术的结合愈来愈密切。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作为一门 养生之学,气功开始崭露头角。从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专气致柔”等气功基本原则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大巧若拙指导拳术的哲理,到庄子描绘的“吐故纳新''行气之术“熊经鸟伸”导引之 士,表明气功与武术有了结合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葛洪、陶弘景为代表的养生家研究、提倡下,其行气之法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完备、更周密。葛洪的“胎息”,陶弘景的按摩术与导引功,为气功与武术的结合进一步提供 了广阔的基础。
在唐宋时期,我国的气功取得了大的发展。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葛洪的“胎息”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行气术“天竺国按摩法”就是其代表作。北宋张君房集道家服食、练气、内外 丹、方术之大成,辑成《云笈七签》122卷,其中总结出70余种练气功之法,可渭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总汇。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气功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 把气功作为练武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通过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部的潜在力量,使气与力合而 为一。宋元之后,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匕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武术更趋于成熟和完美。
到了民国初年,中国气功又一次出现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社会上一出现了不少气功师和大量的有关气功的书籍,民间也兴起了一股武术气功热,后来守方又提倡“国术”,因而当时形成气 功与武术兼能并举的局面。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武术与气功逐步形成二者互相渗透、融合的特征,出现在理论与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
中国气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维持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 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 功锻炼主要目的是使人体元气充盈,达到内壮。气功这种理论为武术所用并根据自身的规律特点而提出:练武要练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是武功的基础和根本。武术家们还在实践中总结出,筋肉、骨骼、皮肤的强壮只是外壮,外壮是较为容易达到的。如果仅练外壮功,忽 视内功修炼,那么,不仅难以达到武术锻炼的更高境界,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一些拳理精深、 完备成熟的拳种以及武林修行已臻较高境界的拳家,对内功给予高度重视。北拳要求“外练手、 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形意练功则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内三合”。《少林拳术秘诀》则明确指出“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见武术与气功二者相通, 重内功,讲内壮。
武术与气功都主张“气盈则力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气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人自结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气;另一种是后天之气,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脉之中,称为血气,又称横气。根据气功理论,练气之道就是服存元气以消去血气,以先天补后天。表现在劲力上,就是练出柔韧连绵之劲,以消去刚猛横暴之力,以求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将气 功之术纳入自身体系的武术则同样强调练内功、增元气。练习时,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例如注重内功的形意拳劈拳,其外形动作看似简单,然究其内功并非如此。其起落钻翻, 横竖开合,每个动作看来平平常常,简单至极,不过上半步出一拳而已,然其内力雄沉,威力强大 一击,以致有人能“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在武术史中,凡武林高手,其在“气”与“力”方面多有相当的造诣,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所谓“内家拳”是这样,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挂、南拳等“外家拳”也无一例外。
气与力的高度结合,同样使人获得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动力。例如可以使人全身肌肉坚硬如铁,不怕外力击打,这就是武术的“金钟罩”功夫,也可以使躯体极其柔软,屈伸如意,这就是武术 中的“童子功”;又如武术中的硬功、养生功等,也是武术与气功相结合,以气功为主导技术的具体表现。武术与气功结合同样使武术技能中动与静达到高度和谐,使武术在刚、力之中合理吸收 柔、静,从而形成动静兼有、刚柔并存的局面。
总之,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在结构匕完成了 “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结构,使武术形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体系;而且促使武术理 论更趋丰富、合理与完善。
第三章传统武术健身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我国的传统武术动作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功法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武术的类型不同,其锻炼效果也不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锻炼身体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
一、传统武术与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身体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体魄强健、无疾病和体弱状态,即体重适宜、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头发有光泽、肌肉丰满、 皮肤弹性好。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练习者通过科学的传统武术习练,均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以下根据传统武术的类型分别介绍其健身价值。
(一)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价值是很显著的。在中国武术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健身作用,而后的两千多年中,中国武术的内家功太极拳类武术,就一宜在为人类的养生健身服务。太极拳是中 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它融养身、健身和修身功能于一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太极拳类武术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其动作要求处处呈弧形、螺旋式的伸缩旋转,始终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它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因此能畅通全身的气血。
(2)太极拳讲究内劲,而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因此对全身各肌肉群、各器官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练习太极拳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并刺激身体,促使内分泌物质保持适度的均衡。
(4)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5)在练习太极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内脏锻炼。
(6)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配合,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可以对人体整体的和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力量的运用及气息的合理掌控。应该逐步加大运动 量以及爆发力,在练拳时做到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就能够做到“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浏览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