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功
气功若离开了经络,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气功的关键是明经络。久练功者,把注意力集中逐渐转向身体内部,通过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可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古书上称:“小周天,百病俱消。”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叫大周天运行法。古书上说:“大周天,长命百岁,让气以丹田为基础,使丹田之气循经而通行全身,叫丹田运行法。凡此种种,功法不一,但都是为了疏通经络。
气功强调练气和练意,以意引气循经络运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中国传统气功的功法种类很多,但大多数功法都要求初练者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体表的某些脸穴上,如头部的印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气海和命门,腿部的足三里,足部的大敦和涌泉等。将全部注意力凝于穴位,不但能排除杂念,渐次人静,而且由于意到气到的关系,可使真气在此积聚,如高血压病人练功时,注意脐下、脐间或大敦、涌泉穴,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上升,这是气功与腌穴关系密切最典型的例子。
对于气功爱好者来讲,如果对气的运行路线毫无所知,想要沿着某个部位导气是不可能的。 相反,若熟知经络通道及气血的流注规律,通过观想体表经络穴位的锻炼,则会逐渐出现“内景返视”现象,即仿佛看到内气沿经络路线运行,因而产生“内视”特异功能,甚至可由经络部位发放外气,为人治病。
第四节传统武术与中国养生文化
一、中国传统养生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传统养生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那时人们已知道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等。甲骨文中有“沫”“浴”“洗”“扫”等字,殷墟出土的实物,有盆、 勺、壶、盂等洗用具,说明当时已有洗手、洗面、洗头等卫生习惯。以上事实均说明,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漫长时期,是传统养生学的萌芽阶段。
(二)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是其养生的主流。
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来被道教奉为始祖。其所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 老子首先提出“摄生”“长生”等养生学概念。老子的养生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净无为''"少私寡欲”。庄子是最早提出“养生”一词的道家杰出人物。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养生观,主张人类应该彻底摆脱所谓仁义礼智的束缚,完全按照人的自然本性,逍遥人世,即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他不仅强调人类要“顺之以碣理”“应之以 自然”,更重要的是“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即要掌握自然发展规律,主动地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身心,养护生命。
孔子也非常注重养生,其养生思想的特点是重视人格精神的修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之后, 孟子则进一步弘扬孔子的人格精神养生思想,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养生格言,以培养“浩 然正气”和“坦荡情怀”为目的,并倡导“养心莫善于寡欲”的精神观,以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作 于人”的崇高境界。
(三)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中医养生理论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养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养生学和医学日益结合,并随着医学理论的系统化,养生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 《黄帝内经》是先秦以来养生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秦汉时期,涌现出不少养生专著。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房中养生著作8家186卷,神仙著作10家250卷,另有经房中的食疗养生书《神农皇帝食禁》7卷。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养生文献,除了《黄帝内经》和近年来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外,在汉初成书的《淮南子》等书中也有丰富的养生论说。
秦汉时期导引术的发展有较为具体的身体锻炼理论和自我测量原则。1974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掘到一大批帛书和竹简,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帛书中发现 一幅《导引图》。据考证,属于西汉早期的导引图,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
华佗《五禽戏》的问世,标志着导引养生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五禽戏》突破了单一疗疾 手段的局限,其功能发展为“兼利蹄足”,具有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的重要作用。
(四)两者隋唐时期
到了两晋南北朝,我国导引养生术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东晋,已经比较成熟,并包含在儒、 佛、道三教的文化体系之中。代表人物之一是道教的养生家葛洪,其养生的原则是不伤不损。同时他还提出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损伤身体的各种因素,甚至提出了一系列防止“伤”的措施和方法。
隋唐时期的孙思邈不仅是一位文化巨人,同时还是一位中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他的养生学思想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剖析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他著述甚丰,《千斤翼方》和《千金 药方》是孙思邈最主要的两部著作。
(五)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十分流行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十分广泛,八段锦在南宋初年由无名氏所创编。由于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因此又演变出许多种类,如岳飞八段 锦、十二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各有所长。
元代的丘处机根据四时的变化,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在其著作《摄生消息论》中,根据四时的不同,提出了养生时要注意的事项。他认为人只有顺应四时变化,采取不同养生措施才能收到不同效果,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
明清是我国古代养生学发展得以完善和系统的时期,许多养生著作得以研究和整理,发挥精华,其崇尚的导引术继承了唐宋养生精华,是各种锻炼方法的综合,提高了锻炼身体的简便性和功效。
二、传统武术对养生的作用
(一)陶冶情操
传统武术贵自然,对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太极拳就是明显的例子。太极拳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根本,是深受我国传统哲学影响的一个拳种。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它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人身为“小太极’',自 然为“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印度的泰戈尔将之称为东方文明要素。太极拳正是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将诸多要领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缺陷处”;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运动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磕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 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因此练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
在古代,中国人一般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合为一,把“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联系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 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人之境”,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情操是非常有益的。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正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的推衍。虽然这种处世之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却对西方人所持的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忍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世外桃源”,太极拳的修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