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走访中我们发现,湖南很多中小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普遍 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健身和竞技功能,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仅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学校教育创新、特色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学校的呼声、学生的热情 参与和家长的积极支持,为武术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 遇。”“湖南开展校园武术效果明显,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全国提供了一 59个很好的范本。”“湖南校园武术创新了发展模式,为全国开展青少年武术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邵世伟等人不断发出感叹。这些成绩,都凝聚着游罡华和他领导的仁山 青少年武术俱乐部的武术智慧与辛勤汗水。说到仁山武术,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如此评述:“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 中,仁山武术开创了普及武术教育和专业体育技能的一个新模式。我 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我们 通过扶持仁山武术的方式,吸引具有专业水准的社会力量走进校园, 让武术成为最受全省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缓解中 小学体育教师匮乏和专业体育教学缺失的问题。”从五所学校走出,我们既看到了武术在校园的坦途,也看到了前进的道 路上铺满了荆棘。“推广武术,是对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体育部门和全 社会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就目前形势看,在中小学校推广武术,仍然面临 很大挑战。”“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我们 呼吁教育部门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由目前的校本课程, 变为人人必修的课本课程。”“师资缺乏,是开展校园武术的另一瓶颈。我国在体育师资培养中没有 将武术作为必备内容,很多体育教师没掌握武术的教学方法;而武术教练没 有教师资格证,很难进入学校的教学体系。”邵世伟的话语充满忧虑。忧则思变,唯变能进。“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湖南整合社会力量开展校园武术,对全国具有 启发和借鉴意义。吸引具有专业水准的社会力量走进校园开展武术训练,可 以有效缓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匮乏和专业体育教学缺失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 自己的情况开展武术教学,吸引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当然这存在学校编 制、资金、安全管理和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问题,但只要是从孩子的身体健 康和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将从2014年开始,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的 培训,有关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也将进入快速通道。我们还要 简化、规范校园武术的教学内容,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开展校园武术并不 是让孩子们将来成为武术家或专业运动员,而是让他们通过接触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终身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承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体 现,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啊,武术进校园关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这不是某 一部分人,或者说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虽然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国家政策层面上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至 少,我们看到了希望。现在来看看,我们的大记者们对于上述问题又是如何看待与呼吁的呢?新华社记者周欣以《“武术进校园”在湖南——社会资源急先锋》为 题,对湖南武术进校园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认为,在湖南全省中小学推广武 术进校园的热潮中,长沙、株洲、湘潭等11个市州近200所中小学开展了武 术活动,高中达到58所,参加武术练习的学生超过20万人。其中,“政府重 点扶持武术俱乐部,吸引社会资源”是最成功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正是 由于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的参与,派驻的专业武术教练精心的教学设置, 才让中华武术在广大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在文中,她这样写道:作为武术推广的“急先锋”,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早在2003年 就开始试点走进校园,先后在10多所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参与武术练 习的学生累计超过6万人。几年来,参加俱乐部免费武术普及班的学 生达到8000多人,提高班的学生有1000多人,数百名学生参加湖南省 青少年武术比赛和国家级比赛获得金牌350多枚。仁山武术俱乐部的前身是创办了 10多年的益阳市仁山文武影视学 校,曾获得“中国民办特色学校”等荣誉,校长游罡华和游亮东先后 荣膺“中国优秀武术教育家”称号。但成绩掩盖不了武术传统培训方式的没落,一度红火的传统武术学校无法适应学生的现代教育需求。据统 计,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的上百所武术学校如今大多数已销声匿迹。从小练武、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武术教学第一线的游罡华认识到:“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紧跟中国时代的发展步伐,要想突破武先术教育的瓶颈,首先要转变'习武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陈腐观锋念,采取与时俱进的武术教学模式,变守摊办武校为送武术进学校,通过吸引学业优秀的学生习武,培养文武双全的学员,然后带动武术 在中小学校园的推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人民日报》记者范佳元撰写的《为武术进校园叫好》一文,刊发在 2013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他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对中国武术印象和认识多来自武侠小说和影视作 品,帅气的招式、“高来高去”的身法是他们对武术感兴趣的直接动 因。走访湖南长沙几所开展“校园武术”的学校,选修武术的学生普 遍认为“习武”好处多多:身体更加强壮、学习更加高效、性格更加 开朗……武术运动令人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因此在一些学校武术受 欢迎程度仅次于足球、篮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老话用来形容体育课的师生关 系最恰当不过。借助“武术进校园”之力,一些具有武术专业背景的 体育老师走进了课堂,从“有形的招式”到“无形的文化”,学生们 在入门阶段就得到了专业指点,对中国武术了解和学习远不止于“强 身健体”层面。目前长沙几所学校的“师傅”来自仁山青少年武术俱 乐部这所民营机构,而要想扩大“进校园”深度和广度,仅依靠社会 民间力量还远远不够,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还需形成合力。近些年,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步履维艰、受到青少年冷落的 状况令人无奈;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课质量不高、青少年体质下滑也引 发社会关注。“武术进校园”为坚守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开出药方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多了一项选择,可谓一举两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如今各种“进校园”的活动不少,许多运动项 目都希望占领年轻人市场,把未来放在青少年身上,但是否都能取得 预期效果还需尊重项目发展规律并考虑学生意愿。相关负责人多次表 示,“武术进校园”不是培养武术大家、选拔武术运动员,而是培养 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掌握一种健身方法,最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这样的定位无疑更加务实。再来看看《中国体育报》记者季雪峰是如何看待武术进校园的吧在2013年12月2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的《武术走进校园传递正能量》 一文中,季雪峰对湖南武术进校园给予了充分肯定:“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 位,中小学是弘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关键、最基础的启蒙 地。在武术列入体育课教程的同时,湖南省积极探索,鼓励青少年武 术俱乐部走进中小学,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优良场地和设施,发挥俱 乐部的优秀教练员、训练方法与经验的优势,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积 极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把武术的精华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 中。经过几年的推广,武术成为最受湖南省学生欢迎的一门校本课 程,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健身和竞技 功能,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更是校 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学校教育创新、 特色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但文章里更多的是季雪峰的理性思索、担忧与呼吁:尽管很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武 术在青少年中普及表现出积极态度,对武术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但 学校仍然面临些许困难。

浏览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