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今武术的一个主概念。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 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能,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 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纪效 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练内容用以提高士兵 的身体素质。
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其社 会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体育方面转化则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 进入中国以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 “土洋体育”之争, 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师徒的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 体育教育转化,并逐步进入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 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
武术向体育归宿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 武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 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 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 有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 技与健身的要求。散打运动在技术形态上与实用的技击术基本一 致・摒弃了实用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并用规则限制了一些违禁 动作•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等,对运动员加以保护,仍然体 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与西方体育为中心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武术具有自己的特 点。西方体育以人体解剖学观点加以分解,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 有科学性;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 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竞技武术作为武术运动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与奥林匹克运动 接轨,做到既符合现代体育竞技的一般原则.又保留独特的运动形 式和方法。
四、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仇之一
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 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术。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 却没有一个体育项目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 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 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 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诸如武术的整体 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 尚武崇德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 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历史上曾遭 外敌入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却都没有因此而消亡。它与多 种文化形态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有 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 体系。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比如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这反映出民族的以 “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 良反映了刚健有为、人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 统;追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内在人格完美的 传统审美情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 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理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 实求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等。综上所言,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 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
第二节武术的内容及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种类颇多。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 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 为拳种及套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 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 交叉地存在。按其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 斗运动。
—、助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 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包括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等。内壮功 是一种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人体活动形式, 由于内功的习练以练气为主,故称为“气功”。外壮功一般也称 “硬功”,其练习方式往往采用被动抗打或主动击打,以及用抓、 乖、点等手段进行的功法练习。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 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组成的整套练习方式。套路运动包括单 人套路、对练和集体演练,其中单人套路又分为拳术和器械。
(一)拳术
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 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