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今武术的一个主概念。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 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能,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 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纪效 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练内容用以提高士兵 的身体素质。

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其社 会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体育方面转化则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 进入中国以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 “土洋体育”之争, 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师徒的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 体育教育转化,并逐步进入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 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

武术向体育归宿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 武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 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较量,同时 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 有一些距离,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 技与健身的要求。散打运动在技术形态上与实用的技击术基本一 致・摒弃了实用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并用规则限制了一些违禁 动作•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等,对运动员加以保护,仍然体 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与西方体育为中心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武术具有自己的特 点。西方体育以人体解剖学观点加以分解,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 有科学性;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 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竞技武术作为武术运动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与奥林匹克运动 接轨,做到既符合现代体育竞技的一般原则.又保留独特的运动形 式和方法。

四、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仇之一

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 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术。任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 却没有一个体育项目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 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 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 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诸如武术的整体 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 尚武崇德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 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历史上曾遭 外敌入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却都没有因此而消亡。它与多 种文化形态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有 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 体系。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比如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这反映出民族的以 “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 良反映了刚健有为、人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 统;追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内在人格完美的 传统审美情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 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理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 实求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等。综上所言,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 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

第二节武术的内容及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种类颇多。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 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 为拳种及套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 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 交叉地存在。按其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 斗运动。

—、助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 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包括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等。内壮功 是一种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人体活动形式, 由于内功的习练以练气为主,故称为“气功”。外壮功一般也称 “硬功”,其练习方式往往采用被动抗打或主动击打,以及用抓、 乖、点等手段进行的功法练习。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 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组成的整套练习方式。套路运动包括单 人套路、对练和集体演练,其中单人套路又分为拳术和器械。

 

(一)拳术

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 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 .长拳:是查拳、华拳、炮拳、花拳等拳术的总称,其姿势 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 挪、起伏转折或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而查拳、华拳等各 个拳种又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 性、弹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关节 的灵活性:、弹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同时长拳的动作大多数是由大 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耍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速度快,对肺活量 要求也较高,这对提高心脏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起着积 极的作用。长拳结构也较复杂,有伸屈、回环、平衡、跳跃、翻腾 和跌扑等动作,这些复杂的活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器官以及 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机能,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样,也就促进和提 高了这些系统与器官的机能,全面地发展了身体素质。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著名拳种之一,属于 短打的内家拳种。它是以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一种 柔和、缓慢、轻灵、圆活的拳术(阴阳指的是开合、虚实、呼吸、 刚柔、快慢等,因此,处处表现出阴阳对立的统一)。它以拥、挤、捋、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为基本十三势。在长期流传中,演变出陈式、杨式、孙式、武式、 吴式五大流派太极拳。其中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太极拳,其他流派 如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直接 或间接发展起来的。太极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 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前后贯串。但是各式太极拳也 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练习太极拳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 心脏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再 加匕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血脉流通而又不气喘,身心舒适,精神焕发。因此,特别对各种慢 性病患者——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肺 病、肝病、肾病、腰部劳损、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遗精、 内痔等都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 练习。

  • .南拳:南拳是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各地的拳种。拳种 和流派颇多,广东南拳分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南拳分咏 春、五祖等派。各门各家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一般的特点是: 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凑、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鼓劲而 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它特别能发展人体各主要肌群 的力量。4,形意拳: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 为基本拳法,吸取了龙、虎、猴、马、蠹、鸡、鹦、燕、蛇、骆、 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形象而组成的拳术。它的特点是:动作 简练,发力沉着,朴实明快,踊跃直吞,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练 习形意拳能使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步法的变换转行为中心的拳术套路。 它的基本掌法是:单换掌、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 掌、摇身掌、转身掌等八掌。它的基本步法是,起、落、扣、摆等 四种。其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沿圈走转,势势相 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轻捷、灵活, 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

  •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 内容的短打类型的拳术。套路结构短小精悍,发力刚猛,用震脚和 闯步以助发力。它对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协调都有良好的 作用。通臂拳: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 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等八法的运用组成的拳术。它的特 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来仍是掌;甩膀抖腕.放长击远.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