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竞赛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后,武术被定为表演项目,并在北京举办了 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法。并于次年将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武术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比赛形式。于1972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表演项目多达1000个,包括各种拳术和器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在结构、难度、腾空和跳跃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和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7年和1978年在内蒙古、湖南湘潭先后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项目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9年以前我国武术竞赛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竞赛形式,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竞赛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一时期,武术套路竞技比赛逐渐形成了以甲、乙级队团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比 赛,太极拳、剑、推手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武术学校为对象的民间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要。
自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至20 世纪90年代制定的竞赛规则,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了 7个版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 促使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向前发展。根据国内、国际武术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推出和采用必将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 士、三级武士、武童等五个等级,迄今已有46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早在1979年,国家体委就已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前后七届表演赛试验,于1989年国家体委颁布了 《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运动 员技术等级标准》。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武术散手 自1991年第七届全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2004年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共21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次年 11月,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深圳举行。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行,打破了套路与散打一统武术竞赛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武术的发展与振兴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进一步规范武术的发展,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即加大了武术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除已经实行的《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 和《武术竞赛规则》外,还推出了《武术裁判员等级制度》《武术教练员等级制度》《中国武术之乡评比制度》《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制》和《中国武术段位制》等。
其中,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 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实施武术段位制是深化武术项目改革、加强武术运动行业性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武术段位制实施办法规定:段位制的考核分为武德考试、技术考核以及理论考核。 其中段位制武德考试的意义在于加强现代社会习武人群的武德水平;武术段位制中技术考核的 目的不仅在于规范动作,而且在于保证段位制的公正、公平;武术段位制理论考核的实质在于适应武术发展的需要,把理论考核作为提高习武人群素质的突破口之一,从理论的高度实现武术训练的科学化,提高武术人口的“含科量”。
《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至今,在扩大武术锻炼人口、调动广大习武者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技术的发现整理以及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武术挖整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解放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持续不断,而大规模的武术挖整工作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组成了武术调查组到13个省、 市,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察。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 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284名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510 项。许多埋没多年的拳种,在这次大会上重新出现。技击对抗项目“散手”“短兵”,也在大会上作了尝试性的表演。后来又连续三年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对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9年《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下发以后,各地体委和武协为抢救武术遗产,对本地区的武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并使许多濒于湮没、鲜为人知的拳种得以挽救和复苏。 全国各省、市共编写出拳械录达651万字,录制了 394.5小时的音像带;共征集到了文物资料达 482本、古兵器392件、有关珍贵实物29件。这项挖掘整理工作,对武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武术科学研究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对武术给予了大量的关注,相应地带动了一批学术专家开始关 注武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部分武术工作者研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长拳和刀、枪、剑、棍等书籍,1961年还编写了一本《武术》,作为体育系的通用教材。
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使武术研究走向专业化。武术研究院开展了对武术运动的历史、理论、技术的有关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武术研究骨干,为武术在国内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在北京成立,湖南、宁夏、江苏等省也先后成立了省武术学会。武术刊物、武术理论著述不断增多。1981年之后,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对武术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党的武术方针政策的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广大武术工作者、研究者的辛勤劳动,这一时期编著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武术学概 论》《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国散手》以及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枪术、太极剑、南刀、南棍竞赛套路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这一期间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研究和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对武术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从文化的深层,诸如古典哲学、美 学、伦理学、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功能价值进行了科学探讨。各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国际国内的各种武术论文报告会对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随着武术逐步推向世界、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高,武术也渐渐为世人所尊重。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通过论证投票,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了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武术的学科地位步入了高等学府的博士学科行列,我国的武术人才培养也更匕了一个台阶。一大 批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数十名博士研究生,加入到武术科研队伍中来,壮大了武术科研 队伍。在广大武术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大批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