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的直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太极推 手往往在曲蓄的运转中,将自己周身安排妥当并让对方背势,同时又选择好发 劲的落点、方向和时机,自我感觉处处得力,这时劲路便可笔直发出,自然使 对方应手而出。当然,推手时笔直发力的方向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并且笔直中 兼有螺旋和转动。反之,对方直力打来,用曲横之力化解或同时一出闪战身法 配合,又是小力胜大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因而,动作中手臂中的接 触着力点,时时变换,如一中心点已过,即改用它点,这样节节是曲线、节节 是直线,处处是粘劲、处处是放劲,给人“周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撤开都是手” 的感觉。在这攻守回旋转化中,双方沿圆的任何点都有可能变成为直线而发或 被人发出。若只有圆劲而没有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发,若只有直劲而没有圆 劲,则遇有化者必落空,对方攻来也无法化解。所以这里的曲直也是相反相成、相 生相克、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至于其他武术的开合变化,其攻守的轨迹则 干脆表现为前后横直的简单直线。
如果把这开合曲直的空间变化转换成时态过程,一般武术的开合还有“先 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练功程 序,即所谓在动作上要由大圈到小圈,再由小圈到无圈是也。这无圈的功夫,是“其 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是由无数个常人难以觉察的微圈组成的直线,是曲与直的辩证统一。它是高度紧凑(合)的产物,但同时又 表现为充塞宇宙的透空大展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功要“明规矩而守规矩,守 规矩而合规矩。”总之处处舍己从人顺应自然,而又处处从心所欲不逾矩。由 此可见,太极拳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系列上的开合曲直,都同样明显地表现出 一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式智慧。
3.中国武术的动静开合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武术全都讲究刚柔相济,尽管仍然大量保留有原始野性刚 勇蛮霸之气,但总的偏向却是“尚智尚巧不尚力”的柔韧特性。中国武术的招 式动作特别讲究动静互寓、开合得宜、起落有致、轻重相间、转折圆韧、轻缓 比对。特别是作为整个中华武术代表的太极拳,在处理动静开合问题上更是突 出了它那阴柔松静、占中求圆和稳妥中庸、维持平衡的基本特征。
在活动形态上,太极拳特别讲究松静为本,并具有动静相兼、松静为本、以 动养形、以静养神、动以含机、静以变化、动中求静、返璞归真的辩证特点。这 也可以推广开去用以说明整个中国武术的特征。程大力先生在《中国武术——历 史与文化》一书中指出“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型武术。静态的特征表现在搏击技 术上,是强调下盘稳固,脚下要有根,站桩是无例外的入门初步。中国武术又 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靠不失重来求取平衡。于是中国武术的所有门 派,步法都是单脚交替移动,无论进攻、退却或起腿,都是或双脚同时着地,或 一只脚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时,另一只脚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双脚同 时脱离地面的那种腾空飞击,多半是功夫武侠电影中的夸张虚构。它事实上偶尔 的存在,只是败中求胜的无奈;所以它应该被看作静态被破坏时努力恢复静态的 方式,而不是突破静态的方式。”这些东西,明显地区别于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方 式追求速度之动态武术。
在开合问题上,太极拳讲究内动顺化,并具有开合相连、重内尚合、收敛 内聚、以曲求伸、消长往来、因应自然、曲中求直、占中走圆的内向性特征。《易 传》云:“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蟆之屈,以求信也,龙 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亦此之谓 也。这点推广开去,同样也 | 一 可以说明包括中国的武术、舞蹈和雕塑、建筑等在内的“内倾性”造型和“内聚性”动 作之文化意向。
可见,几乎所有武术流派的操作都十分强调在松静为本的基础上要守住中 线、通过有序的弧形动作、注意整个体态上的三尖相对、内外六合和运转上的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在己,要处处合住,互相呼应、不露空隙,使对方没有 可乘之机;对敌,要封逼拿闭,粘走相生、引进落空,让对方有力不得力、有 力无处使。在整体上则讲究开合有致、收放自如;其劲路有蓄有发,蓄而后发,其 训练“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如此等等。
(二)操作:形神体用
从操作论上说,人的身体活动不仅大大地区别于所有的机械运动,而旦跟 动物适应环境之简单本能活动也是明显不同的。必须强调,武术招式是一种具 有技击含义的身体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复杂文化活动,形成 手段与目的、结构与功能之一系列过程性的相互作用;而历代的文化积淀,也 就通过个体性的心理意念,融会在身体动作的举手投足之间,成为独特的“人 体文化符号”。由于武术操作者用动静开合的身体符号去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 内涵,动静开合在这里便充满了主体性的操作内容;由此我们便自然地从身体 活动对象化表现的动静开合,过渡到身体活动主体性操作的形神体用,讲究内 外一体的形神兼备和主体操作的体用一如。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