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有重要影响的武术流派

历史上关于武术的流派,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长拳”与“短打”

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的当时流行的拳法有“长拳”与“短打”的分类,记载了“势势相承”的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还有“张伯敬之打”“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和“鹰爪王之拿”等不同流派。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问答篇》记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后来人们将遐举遥击、进退急速、大开大合、松长舒展的拳术称为长拳类;而贴身近战、势险节短、动作幅度小、短促而多变的拳术称为短打类。

2.“内家”与“外家”

“内家”与“外家”之说见于清初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明清之际的内家拳仅是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林拳,到民国期间发展成“凡主于搏人”“亦足以通利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后来有把太极、形意、八卦归为内家拳的说法。

所谓“内家”即在家,是相对出家而言,内家拳则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明末清初人王征南精于此述。后传黄百家。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对该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术。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和十段锦等。

3.“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

曾流传于不同区域的武术,风格特点迥然各异,因而划分为不同的流派。民国初年《中国精武会章程》等书中,使用了“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以江河流域分派。

4.“南派”与“北派”

按地域划分的派别,见于民国时期陆师通《北拳汇编》等书使用的“南派”与“北派”的分法。 此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流传地域为基础,并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我国南方流传的武术拳法 多,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劲力充沛;而北方流传的武术腿法丰富,架势开展,动作起伏明显,快速有力,故有“南拳北腿”之称。

5.“少林派”与“武当派”

少林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后来逐步发展为与少林拳系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少林派拳技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等。 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以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为据,“有所谓内家拳者……盖起于明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清末又有人称太极拳传自明代武当道十张三丰。此后遂有将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曾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少林门”。现今有人将流传于武当山地区一带的武术称为武当派。

以上关于流派的不同说法,在某种角度上对流派起着分类的作用,同时这对人们研究武术技术特征、武术分布区域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与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武术技术流派的形成伴随着整个武术发展的历程,早期武术流派是以古兵器为标志的,有长兵、短兵的分类方法。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同技术特点风格的出现,形成了流派林立、百花争艳的局面。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另辟蹊径,并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武术的分类

(一)按功能分类

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将传统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实用武术等。

1.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里所说的竞技武术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它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等特点。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洲际性武术比赛。竞技武术在我国国内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竞技主要内容的结构模式。套路竞技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第二类为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查、华、炮、红、少林拳等)、其他器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而进行的实战比赛,以决胜负。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内容思想,使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发展是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2.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具有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健身武术涵盖的内容广泛,“源流有序,脉络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 拳种至少有100多种,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不同风格的套路以及各种功法等。健身武术的内容也包括针对武术普及和全民健身计划制定的“段位制”和“健身养生”锻炼方法。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武术广泛普及,推进了武术的社会化。

3.实用武术

实用武术又称军事武术,主要是以部队和公安武警为教授对象的武术。其特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暴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 其中擒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的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招,以实用武术为主。

(二)按运动形式分类

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传统武术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演练的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1)单练

单练是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徒手的拳术和器械等。

①拳术

拳术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包括自选拳、规定拳、传统拳术。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地躺拳、象形拳等等。

长拳: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为八要素。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伸、直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跃、跌扑、滚翻动作。其套路主要有适应普及的初级套路、中级套路,以及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白选套路。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搠、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 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各式太极拳都有其具体要求,总的来说:第一,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 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平稳,深匀自然。第二,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第三,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形成一个整体。第四,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第五,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

南拳: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诸拳种的统称。拳种流派颇多,广东有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有咏春、五祖等派。其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法,擅标手,常以发声吐气助发 力、助拳势。

形意拳: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五拳)和十二形拳(龙、 虎、猴、马、龟、鸡、鹤、燕、蛇、骆、鹰、熊十二形)为基本拳法而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将攻防技术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步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并包括推、托、带、领、扳、拦、截、扣等技法。 基本八掌包括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磨身掌、回身掌、转身掌等。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通背拳:通背拳以“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臂”,故名。其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 讲求圈揽勾劫、削摩拨扇。其运动特点是出手为掌,击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大开密合,击拍响亮,发力冷弹脆快。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