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术动作的协调完整和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时的适 宜、合理用力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 肌肉的用力根据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进行收缩和放松,该紧张 的紧张,该放松的放松,合理配合、交替灵活,使动作流畅、 协调、自然。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可先从简单的练 习做起,教练员通过讲解(动作路线、起止点、用力肌肉)和 示范(干净利落、准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通 过由慢动作或速度不太快、强度小的重复练习,使学生有意识 地、集中注意去体会用力顺序和相应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以发 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掌握合理的用力方法。身械协调性及技 术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同样也可通过以上途径,最大可能地 体会完成动作时相应肌肉的用力感觉,练习速度逐渐加快,强 度逐渐加大,增加肌肉用力的精确分化的程度。发展肌肉合理 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做动作的时空感(用力的时 机和肢体应达到的空间位置)和平衡能力。(2)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与少儿武术运动员所掌握的基础技术条件反射数 量有关,所以,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动作技术,也有助于协调 性的提高。在训练中,应不断给年龄小的运动员传授新的、更 多的动作技能,年龄大的运动员通过学习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技术表现各异的拳术或器械,发展协调能力。(3)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度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也可通过变换速度、节 奏的练习。如改变已有组合的习惯节奏,重新对速度提出要求 并改变动作频率;变换练习的条件,如场地、器械;增加异侧 肢体练习次数和掌握器械能力等,以发展专门协调性。第五节心理训练一、系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良好动机和态度良好的动机来源于思想上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良好的动 机,包括动机的力量和动机的特点两方面。具有渴望取胜动机 特点的运动员有填好的工作能力,永不满足,他们在认识、情 感,意志各方面,需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心理活动的紧张 度、思维过程的速度。他们可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可制止较早 发生的体力和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疲劳。反之,当运动员达到目 的的动机不积极,缺乏力量性特征,满足于现状时,则会出现 与上述特征相反的现象。良好的训练态度也需要通过长期心理训练加以培养。实践 证明,有些天才运动员未能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便过早地被淘 汰,有些运动员在生理机能方面已具备了承受大运动量训练的 能力,但训练中却坚持不了。这是因为他(她)们对武术多年 的、艰苦的,长时间的训练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而造成 的。所以,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良好态度是提高成绩 的重要方面。二)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与运动员良好的动机水平和态度有着 直接的关系。武术运动员应特别注意培养坚定的目的性、坚持 精神和自我控制力、勇敢和果断、倔强和顽强、主动性和独立 性等。这些品质是获取最佳成绩必不可少的。武术套路运动员所要演练的各种具有攻防意识的技击动 作,是在比赛的高度紧张、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进行的,比 赛过程中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活动变化大,动作演练动静相 生、刚柔并用、快慢相间,运动甚为剧烈,机体要忍受生理和 心理的极度紧张;比赛时的评分常常起伏不定,顺利与困难常 常并存并迅速转化;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 价,所有的这一切复杂的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表 现的水平以及当时的生理、心理状态交织结合联系在一起的。 它要求运动员在鲜明强烈、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中 形成和具备情感状态的高度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和始终保持 积极的增力的情感状态,以及一系列专项运动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意志品质。武术运动员训练周期长,要求从少儿抓起。较小的年龄就 要学习掌握较多的动作,要承受大运量训练,要与困难、挫 折、失败等做斗争,这便出现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技术水平相 脱节的现象。因为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 尚不稳定,心理素质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很容易因某个动作或 某次比赛、训练不好,而形成心理障碍,或因某个动作或某次 比赛、训练的成功,而产生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心态。少年 运动员的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需要通过意志品质训练加以 克服。而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则是少年 心理训练的突出特点。对青年和优秀选手的意志训练的重点应 该放在提高成绩所需的意志品质的训练上,放在克服因年龄增长带来的一些困难的意志训练上。这对于挖掘运动潜力,提高 武 和保持较好的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表现 学 特点的相对稳定的统一,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个 与 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 谡 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通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练 出来,它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武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武术运动员的各种专项 ◊ 运动心理特征的综合。武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少儿 运动员已有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专项训练和 比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又通过运动员的各种专项运动表现出 来,它制约着少儿专项运动的各种心理活动。武术运动在精神 特性方面、气质类型方面和性格特征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就构 成了少儿武术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精神运动的特性看, 从事武术运动的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的、灵活的和平衡的神经过 程。从气质类型看,人的气质类型是以个体的精神运动的特性 为基础的,是精神运动的特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的表现。根据武 术运动员的精神运动特性,在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分类中,胆 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其中间型都可以适合武术运动的特 点,而多血质和以多血质为主的胆汁质,或粘液质的中间型为 最理想的武术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从性格特征看,性格特征是 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武术 运动活动的结构、活动条件以及专项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决定 了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征。在对待现实的态度 方面是:对待专项运动的态度是具有目的性、事业性、主动 —X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待集体与他人的态度是具有集体主义 叱1精神、同情心、坦率、原则、热情与急公好义等,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尊心、自律性、谦虚和克己 等,在行为方式方面是具有乐群外向、聪慧、富有才识、理智 性强、独立积极、机警果断、情绪稳定、自律严谨和精明能 干,具有自立自强等特征或品质。但是,在任何心理范畴内的各种心理能力都高度发展的 “理想的”运动员是极少见的。实际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会 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心理能力得 到补偿。因此,心理学家和教练员还必须注重研究和提高运动 员心理能力的补偿机能。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工作能力、学习难、 新程度、运动成绩有密切关系。个性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的运动员, 其工作能力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甚至在情绪相当紧张的情 况下,也是如此。而当运动员为达到目的动机不积极,满足于 现状时承受运动量,便会产生诸如:冲动、固执、依赖性、情 绪低落及没有取胜的欲望等消极的个性心态,结果必然对工作 能力造成影响。个性与学习难新的关系:具有良好个性,渴望取胜的运动 员,他们机智、小心,有好的心理耐力,很少惊慌,心理稳 定,克服困难的积极性高,有独立的见解和高度的组织纪律 性,能严格要求自己。个性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具有粘液质和多血质气质类型的 运动员,他们不易惊慌,心理的稳定性高,有着坚强的意志品 质,体力充沛,善于思考,注意力集中。这些特征是与武术项 目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有利于提高成绩。而具有胆汁质、 抑郁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的情况则相反运动员通过心理训练可提高情绪兴奋性,并有较平衡的神 经过程,有较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能力。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