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
(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
擒拿术,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之可言。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 动之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 这种特性和弱点,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 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按扭,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 当即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擒拿术,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将力猛抓,拿住关 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若自恃力大而猛抓硬压者,不但因不成技法而难以奏效,且遇对手, 必被化解顿遭反擒,此乃“巧制拙、柔克刚”之理。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上,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动,切忌露形, 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势必就范。同时,还要善于 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一个 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挠尺两侧共4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 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不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要使手法合势,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二)尚巧劲,不斗拙力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术的必备之“内劲裹缠劲是裹抱劲和缠绕 劲相结合的内收缩劲。冷疾脆劲是一种异常急速而坚刚之弹抖发放劲。擒拿实战,乃斗技而非 斗力。艺精着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 或脱走,又可拼力反扑。若稍一不慎,不仅手法落空,甚至反遭所乘,故有“巧拿不如拙打” 之说。当对方反击和搏斗之时,应当随机就势,伺机再取,切忌拼力硬斗,自破章法;否则将 只有“力大胜力小”的可能,失却技艺制胜之良机。研习擒拿术,要善于用巧劲,施妙着,待机而动,顺势应招,轻取关节,巧施裹缠。只要 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将其前后之连带关节加以裹抱缠压,牵引控制,并运用螺旋收 缩之“内劲”,将其关节裹紧缠死,迫其势背力僵,使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拼不 上,这就是裹缠劲,即裹缠法之特点,也是擒拿法以巧制拙的根本方法。实践经验表明,拿而 不缠,必遭拙打,只有拿住而又裹缠住了,才算施术得势。既已得势,对方必然失去反抗能力, 急欲脱走或拼力僵抗,而这正是施术者乘势催力,巧冷疾脆劲发倒或擒伏对手的最佳时机。技击搏斗,力是基础,“千狠万狠、力是根本擒拿重巧,绝非否定劲力,而是尚巧劲以 戒拙力。这是由于擒拿术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擒拿术的 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这实际上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功夫。凡交手应招,首先要观察对手 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善于引化,使之无机可乘。这就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施 用招法,要讲究虚虚实实,善于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则必中。若无狠强的劲 力相摧,怎能拿而擒之。这就是方法与劲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手拿脚绊,上下相随
擒拿术,每当招法初使,手上刚拿住对方的上肢关节,就要迅速上步进身,绊锁其前脚。 因为,对方被拿欲变,必定从脚步变起,绊脚的作用在于,封闭步法,阻止变化,破坏其下肢 力点与支点间的平衡,利于充分发挥擒敌技法效用。运用周身整体之劲,手脚一齐动作,就能 更有效地制服对手。不了解擒拿法者,常误以为擒拿术,无非就是“抓住手、撇关节”,其实不然。擒拿技击术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技击法则,其制胜机理,全在于此.擒拿术对手法的研 究,当然是非常细致而又严密的;而手法巧妙,则有赖于步法与身法的密切配合。善擒拿者, 对于步法、身法的研究与运用,更是耗尽心力。身法与步法,是运劲、发劲,展开运动的关键, 在技击实战之中,身与步,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施术进攻,或解脱变化,每一招都是 从腰的转动和脚步的变换开始。施术进招“手到脚不到,等于放空炮;脚到手不掖,必定打自 己;手脚一齐到,金刚也得到”,此理不仅拿法如是,打法与摔法亦无不如是。尤其拿法,本擅 长于近身搏斗,故对步法的运用与变化,要求更高。主要是分虚实、忌双重、多绕行、善切插。 实践经验表明“步不紧,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步不稳,则手乱;步不灵,手难度手法 易会,身法难求,步法不活,周身不顺,技无所施,终必陷于被动。武术注重周身之功,无论是套路或散打,都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议一致,擒拿也不例外。 然而,擒拿术更注重肩、肘、腕、胯、膝在实战中的巧妙运用。因为擒拿术重在巧制关节;而肩、肘、腕、胯、膝5大关节,是擒拿制的重点目标。但是,由于它具有屈弯旋转功能,所以 又是擒制对手的基本手段。若能将肩、肘、腕、胯、膝运用灵巧,擒拿之术将如虎添翼,无论 是拿法、解法,或反拿法,每式每处都体现着肩、肘、腕、胯、膝的巧妙运用。
(四)强者智取,弱者生俘
临敌制变,贵在预谋,强者智取,弱者生俘,乃擒敌战术之精义。擒拿之道,以巧见长, 以计为首。贵神明,重妙用。每逢举动,必先料敌,洞察情势、敌无变动,我则待之,乘其有 变,随而应之;或奇战,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上惊下取,声东击西,形至奇速,使敌莫知所 措,战而必胜;或谋战,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固能而示之不能,诱而取之。实战之中,面对弱者,不可轻敌,慎而速取。骄兵必败,古之常理。面对强者,忌胆怯, 贵沉着。知己知彼,可先发制人,胸有成竹,疑虑无多;知己不知彼,宜后发制人,静而观之, 待而应之,察其虚实,观其变化,随机就势,把握主动,急来急应,缓来缓随,顺人之势,借 人之力,待机一击,出奇制胜。此乃应变之机理。若得明师之亲点,苦下工夫,实践日久,自 能领悟其中之精义。先贤师常言:山不陷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不深则败,根 深叶定茂,叶茂枝必荣。艺精着熟,善战多变,直来横取,横来直破,此奇正相生之理也。技 击之道,虚有其名,实无方略,好勇、斗狠,必遭灾祸。
(五)以拿为主,打跌兼施
擒拿招法丰富多彩。并且,正处在继续创新与发展之中。但是,擒拿招法之巧妙,亦非技 艺之万能。在“踢、打、摔、拿" 4大类技击法中,它只是其中一类;而且,任何一种技击法, 都有它的适应性和局限性。所以,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 “远打、近拿、贴身摔”的原理。 这就是说,在距敌稍远的情势下,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更能展其所长;在双方逼紧贴身之际, 使用摔法更易取胜;而擒拿法,则善于近身相持,巧制关节以擒伏对手。技击实战,是一种非 常严峻的拼搏、格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手脚交加,瞬息万变,闪展腾挪,进退神速, 加之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岂可恃一技而应千招。然而,武术毕竟丰富,只要巧妙地实施“打、 拿、跌”三位一体,并驾齐驱,则堪称上乘功夫。若能综合武术各技之长,灵活运用,宜拿则 拿,宜打则打,可摔则摔,随机就势,因势应招,拿中含打,打中带拿,手中有手,劲后有劲。 把握战机,巧施妙法,必能轻巧敏捷地制敌于一瞬。且善擒拿者,必精于其他技法。从学艺的程序来说,一般都是先学摔或打而后才接触到拿 法,并且是先会其技,后明其理。从擒拿的技艺特点来看,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几乎每招每 式都含有可打、可摔的着法。拿住之后,一撒手便可击伤,一挂脚立刻跌倒,而且,拿住后的 一击,将击得更狠,跌得更重,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故在实战之中,必须融“打、拿、摔”三 位于一体,集诸法之长,展拿法之妙,才能充分发挥擒拿克敌制胜的雄威。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