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赛形式上看,清代摔跤比赛已经从武术中分化出来,更重要的是给摔跤规定了演练、 比赛的服装:比赛时布库们上身必须穿跤衣(满语叫裕褪),腰系绳带(跤带),下身穿长裤, 足登高靴(跤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比赛场地和规则,比赛不分级别,一跤定胜负。从而使 摔跤运动具有独立的技术体系与竞赛规则,真正成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善扑营也随之瓦解,扑户们散落民间,为了生存以卖艺 授徒为生计。随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摔跤运动也日趋衰落。但民间跤手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苦练,设跤场卖艺。这些前辈艺人,对中国式摔跤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国初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比赛(国考),由全国各地选拔选手参 加。比赛分三个级别,即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采取三跤两胜制,不记时间,有的一场比 赛长达一个多小时:对消极和侵人犯规也没有硬性规定,时有反关节擒拿法,拳脚相加动作出 现。赛后武术界和舆论界强烈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摔跤规则。中央国术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反复修改,于1931年制定出了近代较为完整的摔跤竞赛规 则,即《国术考试细则(修正)》,并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名称“摔角”。从那以后,直至1948年 在上海举行的民国七运会上,中国式摔跤已多次被列为全国性的比赛项目。应该说,中国跤术 由于清王朝的倡导,已成为独立的运动体系;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国术馆将其纳入竞赛体制, 使中国式摔跤这一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名正言顺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并被国人所拥 护、所接纳。

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国家体委对中国的摔跤进行全面总结,为了 区别于引进的国际体育项目(古典式和自由式摔跤),把我们本民族的摔跤定名为“中国式摔 跤”,深受人民喜爱的中国式摔跤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起(除去 “文化大革命”十年),到全国第一至四届全运会,几乎每年都设有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参 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前任何一次运动会都无法比拟的。1957年,《中国式摔跤 竞赛规则》第一次出版。1987年,《中国式摔跤竞赛规则》的再版,使其比赛更加合理,也更加 有利于摔跤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国家重视恢复和支持中国摔跤比赛,使国内许多省、市、自治 区组建了专业队和集训队。频繁的全国比赛和全国性的广泛技术交流,促进了中国式摔跤运动 的发展和技、战术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举国体育制度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需要,国家体育部门主攻柔 道、国际式摔跤等奥运项目,1993年第7届全运会后取消了中国式摔跤项目,中国式摔跤又进 入一个相对低谷的发展阶段。但是,群众性的摔跤活动及各省市的邀请赛事仍未间断,现在,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综合赛事上均有中国式摔跤单项 比赛项目。进入21世纪,除每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和冠军赛以外,中国跤王争霸赛、中国式摔跤 城市对抗赛(京冀)、全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团体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等不同形式赛事的相继 举行,从点到面,多个角度地促进了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发展。

(二)国外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式摔跤最先在美国推广,并迅速得到了美国人民的喜爱。例如,俄亥 俄州立大学体育系将中国式摔跤作为选修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兴起了中 国式摔跤运动。进入90年代,法国、波兰、比利时、芬兰等国的中国式摔跤逐渐升温,许多国 家建立了中国式摔跤俱乐部,并相继成立中国式摔跤协会。法国从1992年起,每隔两年都要举 办“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该项目最有影响的国际赛 事之一。2001年3月,世界中国式摔跤总会在香港成立,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式摔312跤组织成为团体会员。

三、中国式摔跤的特点

中国式摔跤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 综合的社会功能著称于世。(-)站立快摔,动作舒展,规则简明中国式摔跤是一种站立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在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摔跤垫子上、场地中心 有9米直径的圆形比赛区内进行比赛,要求运动员把对方摔倒而自己保持站立。运动员除两脚 支撑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判负失分。比赛提倡不砸不摞、干净利落、文明大方。 因为胜负容易判断,观赏性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由于规则简单明了、易学易练,使 得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并为其丰富发展提供了基础。(二)技术丰富,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一个民族地域概念,泛指我国地域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展的所有摔 跤活动。中国式摔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各民族摔跤技术,以丰富其技术 体系。另外,也从武术中吸收安全有效的踢、拿、摔技术充实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 中国式摔跤细腻、丰富、全面、系统的技术特点。这从其步法、手法、脚法及其组成的千变万 化的跤绊技术即可见一斑,正如跤界俗语所讲:“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中国式摔跤在不断丰富自己技术的同时,还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技术流派,主要有京津 跤、保定跤、蒙古跤、山西跤等。四、中国式摔跤基本知识

(一)场地

中国式摔跤的比赛场地(图9-129)由硬度适当的海绵垫组成,厚度为6〜8厘米,整个场 地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表面覆盖革制盖单。场地中心9米直径的圆形为比赛区,比赛区为黄 色。比赛区边沿至垫子边沿为保护区。保护区的四角有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标记。比赛区中间相 距3米,各标出红蓝线,面向裁判台左红右蓝,开始线长60厘米,宽6厘米。沿开始线平行至 距垫子边沿50厘米处各标出红蓝线,长宽同开始线。(二)服装中国式摔跤的服装包括跤衣、跤带、跤裤和跤靴.跤衣跤衣是训练和比赛必须穿的专项服装,用六层棉布制成,在领襟、胸襟、小袖抓握部位要 缝得稍密。示意图为中号规格尺寸。大号和小号跤衣规格尺寸较中号增减4厘米,袖口增减2厘 米。特号跤衣比中号跤衣的尺寸增加8厘米,袖口增加6厘米。在跤衣扎跤带位置,以侧面中心 线向前后15厘米,各有一组高3厘米,宽0.5厘米,相隔2厘米缝制的穿孔,以备穿扎跤带用。 跤衣颜色为白色。跤衣所有的边缘两面分别缝有3厘米宽的红边或蓝边。运动员着摔跤衣后屈 臂90°,袖口要有一拳的空隙跤带跤带用六层棉布制成,颜色与摔跤衣相同。特号长4. 40米,大号长3. 70米,中号长3. 40 米,小号长3米,带子宽2. 5厘米。扎腰带时第一圈必须穿过穿孔再由腹前绕到后腰,再绕回腹 前打死结.跤裤跤裤为灯笼裤(棉布制成)。颜色与摔跤衣相同。沿裤缝处正反面分别缝有1厘米宽,间隔 1厘米的两条红条或蓝条。裤腿底部距踝骨2〜6厘米。跤靴跤靴为软底高腰靴。表演摔跤衣尺寸同比赛摔跤衣,但外层用红(蓝)绸缎。(三)常用术语跤绊所有的进攻、反攻、套摔等技术动作,在中国跤术语中均称为“跤绊”,俗称“绊子”。.跤架跤架是指在与对方交手时随时保持的站立姿势,这姿势始终贯穿于训练、比赛的全过程。 现介绍的跤架是“垂肘式跤架”,也有人把此架称为鸟架。其优点是底手前伸,距对手的小袖直 门较近,工作距离短,有利于进攻对方,同时活手的肘部下垂贴着肋部,使自己大臂周围(上、 下、左、右)四个可供揪抓的把位仅剩下外侧一个,这就给对手的进攻制造了困难,同时为自 己封挡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跤架的动作过程: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前后相距约一脚长,脚尖稍内扣,两膝关节 微屈,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中间或稍偏于后腿。底手(前腿的异侧手)前伸约160°,四指并拢成 瓦掌,拇指里扣;活手屈肘贴于肋部,肘关节夹角小于60°,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掌心向夕卜; 两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嘴,上体微前倾,面向对手,头部保持正直,目视前方。

浏览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