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劲主要有两种:(1)凸弧滚化:是利用圆的外缘滚动化解柔劲的主要方法。(2)凹弧吞化:是破坏刚劲的主要方法。主且是利用凹弧是退让的弧线,又利用了刚劲虽 整猝,但其劲短促的缺陷,刚好松柔走凹弧使短促刚劲找不到着力点,而落空的现象化解刚劲 称为凹弧吞化。发劲利用自己的刚劲发放对方称为发劲,在推手中发劲是进攻对方,摧毁对手的有效重型武器。 若能将听劲、化劲、刚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刚发劲的威力更大。就家现代战争中的,将雷 达预警系统,火炮导弹等及电子技术联网一样,其威力无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能这样, 就跨入了神明的高级阶段。下面讲五种主要的发劲方法:(1)化刚劲发:就是拳谱上说的:“化即是发,发即是化”,化发溶入一体,是针对对手的 刚发劲的,必须听劲超前,来接住对方发刚劲的劲头顺方向化发。其难度较大,趣味性强,能 身体力行其乐无穷。2)化柔劲发:主要是用于破坏对方刁钻柔动的,必须是先绷住,待时机成熟而放之。拳 谱云:“未见其动,腾空而跃”。就是化发的高层境界。(3)攻发劲:就是在推手中,用柔劲在进攻中找机会发放对方,这叫“引劲落空,合即 (击)出”的招式。(4)突发劲:就是趁其未备,突然用瞬间的爆发力刚劲发放对手。发劲前隐蔽得越没征兆 越好,表明功夫越深。(5)封劲发:就是对方想发劲,等其劲还没有发出之前,提前发放之为封劲发故。.问劲在太极推手中用来刺探对方水平高低的劲路称作问劲。一般都是谁手开始时用,用来摸对 方的底。方法是:与人接触后,轻轻用点刚劲发放一下,或是用柔劲轻逼一下,看对方的反应,如 果是紧张如临大敌。则水平较低,如果应对轻松自如,则遇高手、腰小心对待,决不可掉以 轻心圭寸劲在太极推手中意指,对方用刚劲发放时,在他的刚劲起动时拦击之,或是对方用柔劲逼时, 在他根节或中节拦住其逼道,使柔劲出不来等均称为封劲。在推手中封劲按节分有三种;这里 分节以手言之,化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掌为梢节。(1)封根节:不管对方用刚劲发,还是用柔劲逼,都必须先肩动,通过臂传给肘,若对方『大众武术…导肩微动,就封其肩,把对方的劲逼回去,迫使对方改变主意,放弃其进攻。(2)封中节:和封根节差不多,发现对方有进攻意图,用横劲憋其肘,或时向上托起肘, 将对方劲通道拆断,因为发劲的首要条件是节节贯串,即节节对正,才能传导劲力,将其肘憋 歪,或是托起,肘不能成为良好的导体,对方必然放弃其进攻意图。一般常用的封劲方法多是 封中节。(3)封梢节:一旦遇上高手,封住对方梢节,使对方不得进身来,哪怕对方功夫再好也发 挥不出来。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方法,推手比赛不提倡此法。方法是:与人推手时,自己双手 扶在对方双手刀腕部,只在身前转圈,完全不让对方双手靠近身体,把对方拒之门外。以此法 来保护自身安全。以上八大劲路中,最重要的是前六大劲路,必须掌握弄懂,才能使推手水平通向高阶的 道路。第三节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徒手相搏、使用各种摔跤技法破坏对方身体平衡,将 对方摔倒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技理,深受中 国古代哲学、儒家伦理、武学兵家、传统美学的影响。在健身、防身、尚礼、自娱等理论观念 的指导下,其独特的技术风格著称于世,成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动发生、发展的 基础上,历经整合、升华、规范与标准化了的产物。通过本章的学练,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式摔 跤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演变特色及文化内涵;有助于掌握中国式摔跤的基 本技术和实战运用技巧,了解中国式摔跤的裁判规则,从而清楚比赛中胜负的判定。
一、中国式
摔跤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毂抵、角抵、角力、 相扑、武戏、争跤、搅跤、撩跤、摔跤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 有了摔跤活动。但人类的这种原始形态的低级本能的方法,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因此 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摔跤运动,但它的确是摔跤运动的重要起源。据南朝人任畴著的《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取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 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 济汇编•礼仪典•军礼部》屋应邵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史记•李斯传》记 载:“秦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优俳之观优俳是百戏艺人,角抵与之一起表演,说明角抵已 经进入了百戏之中,具有供人们欣赏的社会功能。因秦销毁兵器,民间持兵练武受到限制,角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 的,可能是类似日本“大相扑”的“角抵”。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出土的木麓 上,绘制有古代摔跤画面(公元前208年),是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摔跤资料。画面上三个人均为男子,他们正在进行相扑(角力)比赛,气氛热闹紧张。左边一人双手平伸,似为比 赛做裁判,右边两人互抵正在较技,上边还挂着帷幕,表示这场比赛是在舞台上进行的。出土 的实物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摔跤的竞技与娱乐功能。手搏是汉代摔跤称谓。到了汉朝,摔跤的娱乐性、竞技性尤为突出,封建统治者每年都在 京城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和摔跤活动。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又称“相扑”、“拍张”。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各民族文化融合时期。中 原角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互间也经常进行比赛,各地的特点在交流中相互吸收,促进了摔跤 的发展。隋朝时期,摔跤之风更盛。《炀帝•本纪》中提到:“大业六年,角抵于端门,天下奇技异 技毕集,终月方罢。”这说明当时跤手云集长安,跤技已有突出发展。唐代“角抵”、“相扑”、“手搏”混用。摔跤已从百戏中分化出来,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 项目。唐高祖在武德年间就设立了教坊署,玄宗又把教坊署扩成为左、右教坊,之后在教坊中 单独设立了相扑棚。唐代摔跤形制如何,其说不一。但敦煌藏经洞里,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中人物赤身裸 背,光腿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现在日本的“大相扑”酷似。宋代军队中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考试、 选拔、晋升、赏赐的严格制度。宋代摔跤运动更为流行,摔跤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宋代在民间也出现了诸多的摔跤组织。据记载,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城里城外涌现了许 多演练摔跤的场子,称为“角抵社”、“相扑社”等。我国的女子摔跤是从宋代开始的。据《梦 粱录》记载(路歧人):表演摔跤,先以女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赏。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而蒙古族摔跤作为男儿三艺之一依然兴盛,且向增强观赏性演变, 由以前倒地后继续相搏逐渐改为倒地即分胜负。倒地即分胜负这一规则与相扑一致,沿用至今。明朝建立后,力图恢复唐宋旧制,提倡相扑,并将其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内容。 这使摔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此间,出现了专门研究摔跤的机构。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版《万 法宝全》一书,书中绘有明代摔跤的图样,它标志着摔跤运动的技术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清代是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活动。清朝在满族“布 库”的基础上,吸收汉、蒙古族技艺,大力提倡相扑。布库汉译为“撩脚”、“撩跤”,注重脚法。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