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考程与考试科目


  1. 生源:一是武学官生。明惠帝建文元年( 1399)设京卫武学,成祖朱 棣即位后,废停。英宗正统六年(1441)复设。次年,设南京武学,明武学 自此未停。二是由各地文武官举荐之人,要求举荐“通晓兵法,谋略出众”, “究极韬略,精通武艺,身家无碍者”口】。

  2. 考程:定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标准各省自控,无定规,中式 者称武举人。《明史》:“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 人。”工]会试在次年四月举行,各省武举人会师于京城。考试分三场,初九 日考核骑射,十二日考核步射,十五日考核策论。殿试始于明末崇祯四年 (1631),王来聘位居榜首,为明武举状元第一人。

  3. 科目:明代武举考试,主要考核策问、步射、骑射等内容。正德年间 的考核流程为先考骑射、步射,再到文科考场参加策论笔试。如此,无论是擅 长策论,还是擅长武技的考生,都有机会进入终场应试。到穆宗、神宗年间,


[1] 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41.

[2] 张廷玉.明史: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93. 因外患不断,边疆告急,朝廷需要武勇实战之人,武举考核逐渐偏重武技。

及第授官

明代时,在三场考试结束后,会将及第武人中弓马策论俱佳者的姓名与成 绩装潢成册,谓之《武举录》。因乡试不授予官职,殿试也是偶有为之,故此 处主要讲述会试及第授官的情况。通常授官依据有两条,一是及第者考试成绩 的排名次序,二是及第者自身的身份与地位。嘉靖年间,武举授官新增规定, 一是增加边疆地区录取名额与军官配备,按“边三腹二”比例录取,凡武举 落第者可到兵部报道,为下等军吏。二是升迁重军功,考虑年资,为常年踏实 勤勉,却无军功之人的仕途另辟蹊径。但明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是以武举官阶 低下者居多,且难以升迁。如王来聘状元及第为边地副总兵(从二品)之事, 实为皇恩特授,属于凤毛麟角。与“进士入翰林,翰林入内阁”的文举及第 者相去甚远。

名人逸事

抗倭名将戚继光生于将门,出于武举选拔。嘉靖二十九年( 1550),戚继 光入京会试,遇上“庚戌之变”,蒙古军突破边境防线,长驱而入,直逼京 城。明朝速诏各路边兵卫京,一应武举人被选为守城兵。戚继光上书出御敌之 策,此一战戚继光因其谋略之才得世宗朱厚熜重视。嘉靖三十四年( 1555), 戚继光任浙江参将,负责扫除倭寇。自此,英勇善战、军纪严明、威震八方的 “戚家军”登上历史舞台。戚继光花费十年,终与俞大猷等人平定倭寇之乱。 穆宗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调任北方,十年守边,无人来犯。最为可贵的 是,戚继光戎马一生,总结自己练兵、征战、制械、布阵的经验,著有《纪 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书,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军事文化遗产,一直为 历代兵家所称道!

明代武举一直在断断续续中完善。

六、清代武举

鼎盛时与废除日

清武举起自顺治二年(1645),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历时256年, 不曾间断。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各地反清复明活动不断。为了巩固政权,笼络 四方能人异士,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清王朝开始实施科举制。顺治二年,推 行乡试。次年,文举、武举同时开科,且文科、武科可互换“专业”,康熙主 张"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口],然真正文武交叉应

[1]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3.

试者寥若晨星,文武双全者更是少见!清代武举制的规模、程序、科目和及第 授官等系列制度趋于规范、完整,因武举而达官的士子数目剧增,成为我国古 代武科举的鼎盛时期。可惜,清武举一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已是封建王朝最 后的落日余晖,即使再热烈、繁华,也逃不过夕阳西下的没落与无奈。

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入侵史由此拉开序幕。 以冷兵器见长的武科举弊端日渐暴露,再强悍的躯壳,再锐利的刀剑,也抵御 不了钢枪火炮的威力。至此,大清王朝开始重新审视武科举,并采取系列措 施,兴学堂、革武学、废科举。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永远停止武科举考 试。具体诏令如下:“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 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 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口]延 绵1 000多年的武科举,在这一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生源考程与考试科目

  1. 生源


清武举首轮为童试,清朝称第一次参加武举考试之人为武童,是以“童 试”是指考试层次,而非幼童应考。童试开考前,规定各县担任教习的武举、 武弁、武生等,将各人所教武童姓名列明细表,并将同姓者会于一处,并为一 牌。若考生有人滋事、作弊,则惩处教习。外省任职人员的子弟必须回本县参 考,不准在任职地考试。[2]

康熙年间,曾发生一起武科举贪污舞弊案,但无一人受罚。这是为什么 呢?据说那年武科举考试后,康熙审卷,发现江浙一带及第者甚多。就琢磨, 向来这江浙之地崇文,河南、山西等地尚武,且江浙一带富庶,莫是有人得了 好处?!于是下令,将所有监考官逮捕。这时候有人出面向康熙皇帝解释说, 武举考试自顺治先帝开科取士以来,遵循的都是宋朝武科举制度,主要是以策 论文章决定武举录用与否。康熙帝一听,认为此举不妥!他认为,大清自马背 上打天下,推崇的就是这马上功夫,识文断字的本事略通即可。于是,他要求 武举考试要突出弓马技勇的重要性,强调今后的武举考试要以功夫高低论输 赢,不再以策论成绩为去留依据。

  1. 考程与科目童试,考中者称武秀才。在各县、府进行。先考外场,后考内场。外场分

  2. 清武举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轮。


[1 ]转自熊月之.冯桂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8.

[2]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61. 两场,首场考核马射,三箭俱失者淘汰;二场考核步射,五箭俱失或仅中一箭 者淘汰。两场合格后,再考开弓、舞刀、掇石三项。内场考试,初始是策论, 后改为武经默写。所谓武经,是指《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 子》《三略》《李卫公问对》七本书,又称“武经七书”。

乡试,考中者称武举人。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子、午、卯、酉年为正 科,若遇庆典之年,称恩科。安置在文试之后的十月。先试外场,考核马箭、 步箭并技勇。再试内场,考核策论。初期,试策一道,论一题。至康熙帝改为 论两道,策一题。到乾隆帝又裁去一论。后嘉庆帝直接改为默写《武经》,至 此内场考核的实际作用已经不大。

会试,考中者称武进士。定于乡试次年,各省武举人会师京城。内外场考 试同乡试,会试后加设复试。方法是:在会试之后,殿试之前,所有会试中式 者按会试科目之马步射并技勇逐一演武,由皇帝钦点官员评判,若是前后成绩 出入较大,则取消殿试资格,交监试大臣处置。[1]

殿试是武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定在会试之后的十月内。以外场马、步箭 水平高低为主要依据,至于内场策论或默写《武经》不作为去留凭证,殿试 由皇帝钦定甲第。共分三等,称为“三甲”。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分别是武 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又称“鼎甲”。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 进士出身。

为什么内场考试会降低难度呢?主要是武举考试中,不少武举人出现不少 让人不可思议的文字错误,诸如将“一旦”,写为“亘”,将“不一”写为 “丕”等。因外场考试已过,主考官往往会给予中式。武人识文断字困难,导 致策论之考被弃,改为简单的《武经》默写。

及第授官

清殿试之后,文进士要应试朝考一次,方能授官就职,而武进士无须应考 即可授职。

浏览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