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原诀】手托天门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解说】接上势,将上势左右平开的两手,转为掌心向上,指相对,于头上向上举托, 如托天门势,同时两目上观;随两手上托,以脚趾看地,脚跟上抬,并使腿和胁部同时用力, 使全身浑然一气;同时咬紧牙关,舌抵上腭,以鼻调息;稍停片刻,再将两手握拳缓缓收回, 自然下垂;在此过程中两目要始终随两手动作转移视线。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原诀】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侔。
【解说】起势同上势,然后将一只手掌心向匕向头顶上方托举,呈托天状;另一手掌心向下,朝下方拉按,同时仰面以双眸注视匕托的手掌,并以鼻调息,微微吸气。稍停片刻,再换手轮作,左右做同等次数。
此势以向天摘换星斗的动作姿势作为模拟的对象,亦为模拟功法。其动作要领近似立式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但又不能像八段锦那样轻缓,而是刚毅用力,要有擎天拄地的神态。此势中的“只手擎天”,即喻以单手托天。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原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解说】以两腿作弓步势站立,即一脚跨步前伸,膝头弓起,上身纵力向弓腿前移,一脚后撑;一手如握牛尾上部,在前上方斜拉,一手如握牛尾下部,在后下方斜拉;同时屏住呼吸,小腹空松,头向后仰,双目注视上手,将全身气力贯注于两膀。做毕,稍停片刻,换 另一方向再做。
此势亦为模拟式功法,它以倒拉九牛尾的动作姿势作为模拟对象,要求显示倒拉九牛尾的气势。“九牛”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九牛亡一毛”。这里“九牛”,喻牛多,力气大。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原诀】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解说】两脚与肩同宽,挺身直立,两目如视猎物向前怒视;双手亮掌用力向前猛推, 然后再将两手握呈拳,如抓获猎物一样,迅速有力地收回原处。如此连做七次,并以呼吸相辅助,推时呼气,收时吸气。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原诀】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石相轮,身直气静。
【解说】如“摘星换斗势''站立,将一手臂弯曲,抱于头颈后,手指向下勾探,一手臂扭向背后,手指向上勾探,直至两手相扣,头向抱头手侧仰,目视斜上方,全身以猛力为之, 但是始终要保持身直气静。做毕,再左右轮换。
此势名“九鬼拔马刀势”,非九个鬼拔马刀,是一个“鬼''位列第九,如“老几”。“拔马刀”是将背于背后的马刀拔出,故此势图像及诀均以此作为模拟对象,形象逼真。此势亦为模拟式功法。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原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解说】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两脚平行着地,两腿下蹲,臀部下坐,呈踞坐势(骑马势);匕体正直,含胸收腹,虚腋沉肩,舌撑上腭,口齿轻闭,正头平视;双手掌心向下用力撑按;然后再闭口瞪眼,将两手翻转向上用力缓缓托起,如托千斤重物,身体也随 之起立,直至两腿直立无斜。如此反复作。
此势名“三盘落地”,可能是由内家拳基本功八桩之一“地门桩'’而来的。地门桩又名“三盘桩“,以两腿圆撑,合而为一盘,称为“地盘”;以两手心含空,各呈一盘,称为“口、月天盘。 此“二盘落地势”,视其图与“三盘桩”功法相类似,因而与“三盘桩”可能有渊源关系(见沈寿《导 引养生图说》)。但内家拳“三盘桩”是一种静功,而且是一种高位桩(架位为高位),而“三盘落地势,,是一种动功,并且“按足开蹲似踞、是一种低位架势,因而又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只 能视为是对“三盘桩”的模拟,亦是一种模拟式功法。
第九势:占龙探爪势
【原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 息调心谧。
【解说】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尖稍向外扒;以一手握拳,拳心向上,端于腰际;一手五指分开,呈“青龙”势,掌心向后,由胸前向身体另一侧用力伸探,肩背随之川力扭转;双向前注视,调匀呼吸,安定神情。稍停片刻,收手换作,收手时,手要呈弧形过膝。
此势亦为模拟式功法,它是以民间传说“青龙探爪”的动作姿势作为模拟对象的。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原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身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解说】自然站立,两腿前后分开,前腿向前弓起,后腿向后力蹬;身体前俯,双手十指着地,背腰砥平,头胸昂探,调匀呼吸,左右换做。
此势亦为模拟式功法,以“卧虎扑食”的动作姿势作为模拟的对象。此图像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已出现,可以说,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导引术式之一。
第十一势:打躬势
【原决】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解说】两腿毕恭毕敬站立,将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肘弯曲端平,抱后脑勺,将脑及腰用力向膝间抚按,头向胯下俯探;同时合齿闭口,掩耳塞聪,舌抵上腭,调匀呼吸;及至难以坚持再缓缓将身直起。稍停片刻,然后再如法重做。
此势名“打躬势”,是由“打躬作揖”的动作姿势而来的,亦是一种模拟式功法。
第十二势:掉尾势
【原诀】膝直膀伸,推手至地,瞪口昂首,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 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唯备。
【解说】自然站立,两脚稍分开,向外作八字势;将两手十指交叉,两臂伸直,推手至地;同时将头昂起,耳瞪前方,精神专注。稍停片刻,将身缓缓直起,两臂自然放松下垂, 再以脚跺地21次,两臂左右伸7次。做毕,再盘膝而坐,两目微闭,心口静默,鼻调呼吸,神凝气定,然后收功。
“掉尾势”也是一种模拟式功法。“掉尾”,由“尾大不掉”一语而来。这里的“掉尾势”指如动物摆动尾巴的动作姿势。此势用作式名同时亦含有收尾之意,因为此势实际上是两势,不是一势,既有接上势的功法(为立式),又有收功的功法(为坐式)。所以练习此势最后应注意做好 收功。
【易筋经十二势后附原文】
此功肪自释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同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练动式,必心力兼到。静式数三二十数,渐加增至百 数为止。口行三次,百二十口呈功。气力兼得,则可日行二次;气力能凝且坚,则可行一次,务至意念不兴乃呈。
【解说】
此功法来自佛教,是以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或功得为主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因此,要练习此功法,就必须首先免去视听,抛开心思,专注精神,消除干扰,心境清澈,呼吸绵绵,直至神凝气定,然后才可按照以七功法去练习。在练习此功法的 过程中,必须将全部精神贯注于练功之中,不能只是运动身体。如果不是全神贯注,胡思乱 想,分散精神,转移注意,那只能是形体上的活动,而不能获得“思维修习”的实际效果。所 以开始练习动式,必须心力俱到。练习静式时,则以默数数字来计算练功的时间,开始时可 从1数至30为止,以后逐渐增加至数至为止。每天练习3次,连做120天,就可取得呈效。 如果能气力兼得,也可每日只做2次;如果气力能够凝坚,也可每天只做1次。但不论每作几次,只有全神贯注,才能获得呈效。
【简评】
从上述图说中可以看出,易筋经十二式与传统导引术有所不同。传统导引术正如《抱朴子》所述:“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俯仰安徐,屈伸有节,……或以逆,却未生之疾病(健身); 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治病”而易筋经十二势则着里在强身壮力,并不具体针对治病或补 益的需要;其动作刚劲有力,耍求达到“气盈力健,骨劲膜坚”,“坚而能勇,勇而能坚”,并 且强调在练功中要“气力兼得。“气力能凝且坚”。此外,还有动中有静,要求练动功时要“心力兼到“,练静式要以默数数字来计算其持续的时间。止是由于它具有这些特点,便自呈体系, 形成一个易筋经系统,其变式迄今已达20余种之多。还应指出,易筋经十二势是具有明显的佛教功法特点的一种健身法,它丰富了我国导引法的内容。
浏览1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