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躺拳的基本内容

地躺拳的拳法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地上翻滚,有些招式也包括一般拳法中 击打、脚踢等技术。此外,这一门派的打斗招式,除使用拳法之外,也有同样 在地上翻滚进行的地躺单刀、地躺双刀、地躺九节鞭等器械技法。

如今,地躺拳主要流传的拳术套路有地躺拳、地术、金刚地躺、地功十八 滚、八仙地功、十八连珠及地躺长中短套、八折拳等徒手套路;器械套路主要 有地功刀、滚躺刀(分单刀、双刀)、滚龙枪等。其中,标志性的招法有“狗 咬粽”“倒背镰”“金后剪”“蝙蝠腿” “兔子蹬鹰”及现代武术套路中常用的 “扑地蹦”“头顶转”“腾空反剪”“扑虎”“栽碑”等技法。

三、地躺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以跌诱敌巧取胜利

地躺拳围绕手法、腿法、步法和身法,以“跌、扑、翻、滚”等动作为 主体,形成了卧地进攻和倒地反攻的独特武术技法。地躺拳的现实形态,是长 时间被历史洪流洗刷、被文化浸润,充分吸收古代军事思想精华“败中取胜, 以跌诱敌”的结果。兵法曰:“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 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兵法》)以利诱之,不与之正面抗衡,此为“以跌 诱敌”;败乃表象,实则胜券在握,此乃“败中取胜”。“形退实进、上惊下 取、以跌诱敌、败中取胜”,地躺拳的文化特性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浸润中不断 发展和结晶的。地躺拳最主要的技术特点是“败中取胜、以跌诱敌”,讲究一 个“巧”字。地躺拳中所有的倒地进攻动作都需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 不可随意倒地。随意倒地容易给对手机会,将自己陷入被动乃至是“死地”, 这就是所注重的“巧”。地躺拳的腿法奇猛、跌法巧妙,腰身灵活,随机就 势,顺水推手。交手时的主动倒地看似处于下风,实则是主动进攻的一种手 段,“形退实进”;主动倒地给对手一种不战而败的表象错觉,“以跌诱敌”, 在对手进攻时抓住对手的防守漏洞迅速取胜。在实战中,地躺拳讲究“上惊 下取”和“杠杆原理”。所谓“上惊下取”,是指在自己进攻或防守时,主动 倒在对手的前面使对手惊慌,然后进一步采取进攻措施将其制服的方法;所谓 “杠杆原理”,是指在进攻时以自身为支点,采用反关节技巧使对手倒地的 方法。

内外双修

中医文化和传统体育养生学都讲究“人体内环境的整体观”,认为人的形 体是由五脏六腑和五体共同组成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对中国武 术锻炼价值的总体描述。任何一种拳种均能起到强筋健骨、改善内脏功能的作 用,地躺拳在这两方面的功效就尤为显著。地躺拳的套路结构紧凑而且安排合 理、衔接巧妙,轻灵自然,既高又雅,既快又稳,对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 速度力量及内脏功能均具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尤其是地躺拳中“跌、扑、翻、 滚”等一些动作,从外在锤炼人体的四肢和筋骨,由表及里地锻炼内在五脏 和六腑,最终起到强筋健骨和改善内脏功能的整体效用。

另外,现代竞技武术中的地躺拳,增加了旋子、旋子转体等一些动作,更 加增添了地躺拳的美感和观赏性,使人在练习或者观看地躺拳时,能感悟地躺 拳“美”之意蕴,从而娱乐身心,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第九章

峨嵋拳

峨嵋武术(亦称峨眉武术)以中国名山峨眉山(亦称峨嵋山)为名,带 有明显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是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拳种流派之一。明朝唐顺之 (1507-1560)所著《峨嵋道人拳歌》曰:“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 授……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这首拳歌道出了峨嵋拳术的特 质。拳经上讲,峨嵋拳术是“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嵋”, 注重的是,“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充分彰显峨嵋武术以弱胜强, 真假虚实并用的特点。

一、峨嵋拳的缘起与峨眉山

峨嵋武术的起源、发展与峨眉山是密不可分的。峨嵋武术得名于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风景秀丽,自古享有“峨眉天下秀” 的美誉。峨嵋武术是伴随着峨眉山的人文历史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关于峨嵋武术起源的记载很少。目前,峨嵋武术 虽然有人尊崇火龙真人创拳,但是关于火龙真人创编峨嵋拳的说法缺乏可靠 的历史资料佐证。除此之外,还有道姑创编峨嵋拳的说法。但是,近代以前 峨眉山上没有道姑入住,尼姑入住峨眉山是近代的事情,因此这一说法被彻 底否定。

关于峨嵋武术创始人的问题,据《四川武术大全》和《峨眉山志》记载, 峨嵋武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所创。他隐居于峨眉山中, 长期与峨眉山灵猴相处,模仿其动作,创编了一套动作灵活的“峨眉通臂 拳”。后来,他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因司徒玄空常穿白衣,徒众尊其为“白 猿祖师”。他创编的“峨眉通臂拳”,在民间世代相传,派生出通臂掌、通臂 功、通臂棍等练法。同时,司徒玄空还创编了 “猿公剑法”“越女剑法”“玄 女剑法”,并称为战国时期的三大剑法。在峨眉山市符溪镇柏松林出土的大批 战国铜剑,则为史料中记载的司徒玄空创编“猿公剑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同时,也是对峨嵋武术起源的最好证明。可以说,司徒玄空是有史料记载的峨 嵋武术第一人。

东汉初,中国道教在四川西南部兴起,鹤鸣山和峨眉山均为其重要的布道 基地。汉光武时(25—75),道学家史通平自会稽来蜀,在峨眉山中创五行之 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印度的佛教从“南丝绸之路” 传入峨眉。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上峨眉山,一些高僧、道士汲取道教和佛教 的文化,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长短相应、刚柔相济的武 功。道士们内练法门形成气功,以求益寿延年长生不老。平时参禅打坐之余也 常耍耍拳脚、弄枪使棒。一些身怀武技的武士也逐渐加入峨眉山的道佛行列。 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据《禅真逸史》记载,战功显赫的“镇南将军”林时 茂为躲避权贵迫害来到峨嵋山,在闲暇时间将自己的武功传授于年轻僧人。峨 嵋武术正是将佛道两家之长与狩猎技艺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动静结合、内外兼 修的练功方法。这套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 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

到了宋朝,峨眉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僧 人大增,自然武僧也为数不少。到了南宋建炎年间,峨嵋山一位叫白云的禅 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的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合,创编了 “气 桩功”。这门功法共有十二节,故被后人称为“峨嵋十二桩功”。与此同时, 一位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动作,编出一套猿拳,因为这位僧人眉毛纯 白,所以被人称为白眉道人,故这套拳又被称作“白眉拳”。白眉道人著有 《拳术》一书,对峨嵋武术做了系统的总结,是峨嵋武术成熟并自成体系的 标志。

明清时期,佛、道两家相争使峨嵋武术得到又一次的极大发展。明代,峨 嵋武术进入鼎盛时期,其拳法更为精湛。明代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从 起势到收势,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拳术的高超技艺。《峨嵋道人拳 歌》是现今找到的颂扬峨嵋武术的唯一专题诗篇。

峨嵋道人拳歌

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是日茅堂秋气高霜薄风微静枯柳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沙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天矫天魔翻翠袖第缺含沙鬼戏人壁焉磨牙^捕兽

形人自诧我无形或将跟洼示之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汉京寻橦未魅捷,海国眩人空抖擞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俱泄漏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明末清初,峨嵋武术的拳种和流派已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著 有《峨嵋拳谱》一书,把峨嵋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 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其中,“一树”指的是峨嵋武术,“五花”指的是五 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和灌县的青 城。

浏览1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