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整体性思维,即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把握对象,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要认识事物必须先了解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本质 和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道、太极、天理。阴阳五行、四时八卦,是构成 这个整体的基本要素。整个宇宙按照“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易传・系辞上传》)的结构来建立,把自然、社会和人生融为一体来考虑, 反对从局部出发思考问题。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的学说,是整体思维 最突出的表现。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并不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是以实现真善美合一整体 境界为最终目的,把自然之天与社会之人看成是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从天人合一的思维逻辑来看,天地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叫天道; 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叫人道。天道虽然自然无为,其无穷无尽的运行 体现了刚健有为的品德;人主动地按照天的品德去做,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品 德。人的这种自觉意识反过来又为天地立心,为广大的生民立命,为社会立言。 所以,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人和自然并不是主客观相互对立的二元本体,而是 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是一个双向调节,双向感应的 系统。自然之天可以被改造成具有意志的天,或者被塑造成人格化的天;社会之 人要顺应自然的运行,把自己的身心融于自然之中,崇尚自然无为,返璞归真,达 到清静澄明的状态,可以通过坐忘、齐物,专心守护心斋来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合 一,即通过顺其自然来融合于自然之中。整体思维的过程是以人为核心,关注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的行为规范作为天人共同的规范。这 是一种主体意向性思维,不是对象性认知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客观地认识自然 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中国人对客观自然的正确把握。这种思维没有真正的客 体,没有纯粹的自然,而是把客体主观化。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古代 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成为普遍崇尚德治教化,礼乐和谐的 谦谦君子风范的国度,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中国武术文化上,除了附带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礼制外, 还融会了一种整体和谐的审美情怀。如武当武术的太极拳,以太极冠名。所谓 太极,太者,大之最也;极者,端也,最初也。《周易・系辞上》日:“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泛指万事万物;四象 为春夏秋冬四时;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二气;太极为宇宙天地。北宋著名哲学家周 敦颐在其《太极图》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正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 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 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 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 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 曰: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知矣以太极为武术的拳种冠名, 是想在宇宙天地整体框架内,以拳理、拳法来描绘太极的含义。如太极拳中动作 圆活,着着不离弧形,势势皆呈现出圆像,整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犹如太 极图形成环形无端之象,也如太极推手时两人双双搭手之形,双方臂膀组成环状 不断变化,彼进我退,彼伸我屈,粘边黏随,恰似彼阴吾阳,彼阳吾阴,相互消长, 交替变化的道理。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哲学内涵和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发先合,欲收先放”等阴阳相互消长的辩证含义。太极 拳的所有劲力和形态动作处处都要走螺旋,“非圆即弧”,“非顺即逆二非自转即 公转,“手足之运绝无直来直去”,其刚柔、开合、虚实、快慢等都在螺旋中运动与 变化。“开,也是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也是在螺旋中合,而不是直线合。” 其内劲充盈、连绵运转的拳势,使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有将万事万物统摄于 一的动势。这是整体性思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反映。据考,太极拳起于明末。从早期陈玉庭的《拳经总歌》来分析,太极拳从戚继 光的《拳经》歌诀所脱胎,开始并无阴阳五行之说。直到18世纪末,才由王宗岳 援引宋儒太极学说阐述其拳理;到民国初,陈鑫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以太极阴 阳五行学说为主,参照三才、四象、六合、八卦之理,杂合洛书、河图,把拳理与天 象、地理、人事融合一起,构建出一个复杂的太极拳理论体系。他说:“开合虚实 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经尽矣”,“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一动一静,是尽拳中之妙。”所谓动静、开合、虚实,都是根据《易》道的阴阳学说 而来,是其在拳术中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说法。后来演习者将此奉为圭臬,在亲 身演练中去体验其中的某种哲理。整体思维方式在系统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从系统上讲,中国整体思维方 式虽然允许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但始终把斗争的幅度限制在整体框架内运动, 并按物极必反、复归其根的轨迹进行着封闭性的循环,一切对立最后都归于统 一、和解;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把变异作为常道的表现。一切变化 和对立都是在这一原则下的自我调节,以维持整体自身的平衡、稳定和常态,其 思维方式是自我封闭的,带有明显的辩证性思维特质。中国武术文化受这种整 体的辩证思维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武术内功修炼与养生气 功修炼。因为中国传统的武术内功和养生气功在修炼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 传统的阴阳学说,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来辩证修炼。按一年四季阴阳变化修炼春、夏、秋、冬的湿、热、凉、寒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练功方法:春夏为阳,秋冬 为阴。练功要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而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 一般春夏宜练静功,行“意念冰雪法"或‘搅海吞津法”以滋阴养阳;秋冬宜练动 功,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按昼夜时辰阴阳变化修炼一昼夜中有十二个时辰,分为阳时和阴时,阳时有子、丑、寅、卯、辰、巳;阴时 有午、末、申、酉、戌、亥。阳时主清气,阴时主浊气。因此,在服气时要按阴阳的 变化来服气、行气、练功。阳时为生发之时辰,则宜服气、行气、练功,阴时为死气 之时辰,则不宜服气、行气、练功。孙思邈在《备急千千金要方A书中指出:“凡 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服气经-秘要口廖池说:“凡服气皆取阳时”。因此,练功、行气应选在阳时进行。据现代科 学的观点来看,在阳时练功、行气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此时的空气中的氧 较为充足。按病情的阴阳不同修炼按照中医的理论推论,万端之病,分为阴阳,其症状分为寒热虚实。《内经》 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武术内功及养生气功的修炼也 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而辩证施功,如果是阳邪致病则宜用泻法,如果是阴邪致病 则宜用补法。陈继儒在其《养生肤语》中就明确阐述:“却病之术,有行动一法,虚 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弓I,吸努掐摄,外发 之功夫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人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 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按人体经络的阴阳不同修炼人体有十二经脉,分手三阴经、三阳经和足三阴、足三阳。任脉为阴经之海, 督脉为阳经之纲。在行大小周天功法时,就是根据阴阳消长变化来进行的。除 把握昼夜阴阳差别外,还要按人体经络阴阳不同而辩证施功。《养真集》载:“任 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进阳火‘、‘退阴符'而行河车转运之法……久久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即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也就是说,通任督脉 是一个阴阳调节。在火候上以武火为阳息,文火为阴消,并要求在一阳生时开始 进火,一阴生时开始退火。当经气通行阳脉之纲督脉时,称为“进阳火”;当经气 通行于阴脉之海任脉时,称为“退阴符”。

浏览1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