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到《老子》、《庄子》,从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阴阳”的概念成为学 者们思维与认识问题的杠杆。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术流派对“阴 阳”概念的使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学者们心目中的阴阳是两极世界 的一种理论概括;而在道教中,阴阳却成为修炼者在修炼中与炼养内外环境进行 沟通的'桥梁”。道教认为,养生修炼的内外环境无论怎样纷繁复杂,只要从理性 上加以把握,就可以发现其阴阳运动的特质。道教经典《太平经》曰:“天虽上行无极,亦自有阴阳,两两为合。”“地亦自下 行何极,亦自有阴阳,两两相合。于是一阴一阳,上下无穷,傍行无竟J这里的 ‘行”是运动的意思。“上行无极”,是说运动没有止境,天在运动,地在运动,但天 地不论怎样运动,总是以阴阳的形式存在。由于阴阳两极是相互对应的,所以能 够相合。道教养生修炼学说理解的“天地”,除了有养炼时的外部环境外,还有养 炼过程中的“人身小‘天地。道教在养生修炼中对这种“天地”的运行是非常重 视的,这主要是为了从动态中来认知修炼者的感受和状况,从而把握养生修炼活动中的玄机。道教不仅认为天地阴阳大化的状态存在,而且还认识到人与天地 的对应关系,人乃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一种结果。从王明的《太平经合校》中就有 明确的论述,日:“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 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万物。”天地乾坤 既然是大宇宙,人体就是小宇宙。在大宇宙之中有日月星辰、河流山川,在人体 中也存在着相对应的脏器血脉。《钟吕传道集》第三章《论天地》就论述了天地运 行变化的具体规律,并要求修炼者道法自然,遵循天地之机;第四章《论日月》分 析了日月阴阳的变化情况,要求修炼者'法效天机,用阴阳升降之理,使真水真 火,合而为一,炼成大药,永镇丹田”;第五章《论四时汝为时有生中之时、年中之 时、月中之时和日中之时。人之一日,如日月之一月,天地之一年,关键在于以一 日一刻夺一年一月之功,以人体小宇宙来模仿天地大宇宙的变化运行。道教养生修炼理论还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的符号体系,对应天、地、人并巧妙 地将其结构组合起来。《周易参同契》日「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 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圭卜,以为橐磨。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 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这是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 以乾、坤、坎、离四卦象征宇宙空间,认为在这个宇宙空间里蕴涵着阴阳大化的运 动规律。并且这个宇宙空间既是自然界的大天地,也是人体的小天地,两者同步 运行,有着共同的运动规律。养生修炼的要诀就在于把握人体与自然的共同运 动变化规律,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消长,把握养生修炼的玄机。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作了明确的阐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 之进退,阴阳之屈伸,高为火候,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 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 之妙矣。”效法天道自然,把握养生修炼玄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阴阳大化,必须明了 一些入门的法门。从空间的角度看养生修炼的天地门户,正如《太平经》所说: “然门户者,乃天地气所以初生,凡物所出入也。是故东南,极阳也,极阳而生阴, 故东南为地户也。西北者为极阴,阴极生阳,故为天门。”然空间一般是与时间相 对应的,所谓‘初九起甲子,初六起甲午”(《太平经合校》)就是时空对应的一种表 示。所谓‘初九"、六二是《易经》的术语,“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在 《周易》中,卦象既是空间符号,也是时间符号,所以‘初九”的卦爻空间对应“甲 子”的时间;'初六”的卦爻空间对应“甲午”的时间。这种时空对应的关节点,就 是天地的“玄机”。识破“玄机”,就能修道成仙。夏元鼎在《黄帝阴符经讲义》卷 一《道藏》中说:‘机缄之运不疾而速,机关之应,若合符节耳。人能明此之机,心 同造化,自然机应不失,则天道立矣。固非曰舍人道而别立天道,亦非曰先立天 道而后定人道也。盖人道即天道,天道即天机,天机即天性,所谓存其心,养其 性,所以事天也。”所以,认识和把握养生修炼的玄机,要把人道和天道贯通起来。 实际上,“天机”就在养炼者自己的心中,只要存心修炼,天机自然显露。长生不 死的法门,其实质就是把握阴阳大化的实践。道教的修炼活动十分讲究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形神的修炼首先是从人的 健康开始的。并从生命的演化理论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是精、气、神的聚合所产 生,也就是人在降生之初,生命体中的精、气、神本来是合一的,只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意识的开启,人间凡尘俗事开始对人进行大肆侵扰,使人先天所禀赋的精、 气、神逐步分离,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道教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其生命皆有 终结的时候,体现出道教的现实主义态度。其经典《太平经》说:“夫物生者,皆有 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但是,道教并不主张人们顺应天命,而是要 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办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我命在我不在 天”。并受到老子《道德经》“长生久视”思想的启发,认为宇宙演化既然有一个顺 向过程,就能够有一个逆向的复归。《老子》第二十五章日:“有物昆成,先天地 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 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道”运行不止,其运行遥远可称其为返回 它的原本。而生命是宇宙的缩影,与宇宙同构同源,同为“道”生,所以生命也是 可以复归的。《老子》第二十八章日:“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返老还 童是可能的,因为万物可以归根复命,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的复归,当然也是可 以的。而这种复归论从理论上给予了形神俱炼以依据和导向,其修持的意义就 是恢复人的淳朴本性,达到一种“常德”的状态。道教把老子所说的“婴儿”视为 神形炼养的初级目标。道教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道德真经章句训诵》卷 上。《道藏》第十二册中说:“吾身妙于婴儿,天地妙于无极,道体妙于大朴。”这种 以婴儿为人生之妙,并与天地、道体相提并论,就充分说明复归本根是道教所追 求的修炼目标。但是如何复归呢?道门人士陈致虚在其《上阳子金丹大要》卷 四,《道藏》第二十四册日:“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 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是先天地之一物耳。”所谓 “万物含三”,是指万物均有精、气、神。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精、气、神逐渐分 离了,修炼就是要使分离的精、气、神再度融合。“三归二”就是炼精化气,使精气 相结而有形,所以“三归二”是炼形的初步功夫。“二归一”是炼气化神,并由此进入“炼神还虚”,而使婴儿之体再现。虽然这种复归逆炼包含了大量的复杂的环 节,但无非是“形神俱炼”实践的一种展开。道教哲学总体上应该是一个整体。它在构建道教养生修炼理论体系中起到 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按詹石窗先生的话说,“道教哲学是以先秦道家理论为基 础、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自东汉末开始成型并且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 新、发展、完善的一种为修道成仙提供思想根据的宗教哲学”。具有“我命在我不 在天”的重生思想与实践精神。也正是这种思想和精神,在数千年中使无数仙道 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完善其理论与方技,使道教养生修炼具备了博大精深的 内容,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武当武术注重内丹、内功、内养,既是一种技击之道,也是一种养生之道,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我国的传统认知,就是“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把“修齐治 平”作为人生的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因此,有了 “诚 心、正意、格物、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统的人生修养理论。而且 把“修身’作为其中心环节,认为是立身立国之道。这种把修身养性作为基础、安 身立命作为根本的人生价值观,正是武当武术及武术内丹修炼的基础,也因此成 就了武当武术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时所采 取的形式,反映了思维的轨迹,受思维主体的内在逻辑支配。在对传统文化的讨 论中,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过总结,笔者认为 主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和直觉性思维方式及内向性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 直接影响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其文化内核之中,成为武 当武术被划分为武术内家功夫的核心部分。
浏览1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