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身导引在功法上多为动功
在导引法中,健身导引多为动功。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很早就提出运动强身,认为强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导引法中的动功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这点在第一章中已述,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说的是,在导引法动功中虽然有一些功法是用于 治病和保健的,但更多的功法则是用于强身壮力的。各种动功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量,其中用于强身壮力的动功运动量都是较大或相当大的。健身导引虽然是以肢体运动为主,但它又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它是通过一定的练功姿势、呼吸和意守等手段,在大脑相对安 静状态下进行的一种动静相兼、内外结合、松紧互用、刚柔并济的肢体运动,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锻炼方法,对身体起着动静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健身导引在形式上已组合呈套路
由于健身导引是着眼于人体的全面锻炼,形式便由多个单式组呈复合式,并且每式之间又是紧紧相扣的。它突出的形式是八段锦和太极拳。八段锦被形象地称为如“织锦”,含有“连绵不断”之意;亦说如八卦,“循环次第转《周易・说卦》把人身看呈是八卦的体现:“乾为 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特别足坐式八段锦,对人体的这些部分都涉及。同时人体的这些部分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相互制约的, 八卦的这些组呈部分亦是如此,并且是运动的,顺时针式的循环次第转。至于太极拳的“八门 五步”更是如此。
二、健身导引的手段及其作用
健身导引主耍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意念活动这三种手段来对人体产生作用的。 这三种手段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按其对人体“气息”的影响来说,不外乎“升、降、开、介” 四种作用。这二种手段及其对“气息”产生的四种作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的。
(一)健身导引的意念活动及其作用
“意念”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以心理活动调控生理活动的方法。同样,在健身导引中也被广泛采用。因为,导引无论是肢体运动、呼吸运动,都不同于自然状态的肢体活动和呼吸活动,它是一种受意念调控的肢体运动和吐故纳新运动。通常所说的“意守”即 把意念活动集中地“守”在人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或某一词义上,等等,而避免另外的动因对它的干扰。"意''是大脑的活动,"意守'’是由大脑主宰的。所以被“意守”的部位与大脑的相应部位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在大脑的相应部位就形成了集中的活动中心。由「人体有了 大脑这个活动中心的存在,并且由此向有关的组织器官不断地发出良性“冲动”(即生物电变化, 古人称为“媒)人体有关组织和器官,也就不断地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由意念活动的不断强化而得到加强。导引理论上所说的“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就是指 意念和意守的作用。
“意守”是导引健身活动中,对意念活动的锻炼。而意念活动又是导引健身活动的始动的主导环节。导引健身通过意念活动对身体施加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念活动 对体内“气息”影响的作用;二是意念活动对呼吸施加影响的作用;三是意念活动对肢体运动施加影响的作用。就其对人体气息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来说,概括起来可分为升、降、开、 合四种。以脐内中丹田为中心,意守脐以上的部位,例如“膻中穴”(在两乳之间)、“印堂穴”(在两眉之间)、“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等等,皆可引导“气息”上升。反之,意守脐以下部位, 例如“气海穴”(在脐下1.5寸处)、“关元穴”(在脐下3寸处)、“会阴穴”(在前后阴中心)、“涌泉穴”(在 脚心处),等等,皆可弘导“气息”下降。意守的部位越偏上,气息就上升得越高;反之,气息就下降得越低;意守部位居中的,则可使气息中和。故有些养生家把脐内视为人体的中心称 为“中丹田: 意守中丹田,可使气息中和,不致有所偏盛。因为此处主要是脾胃之所在,意 守此处,在临床上可见到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改善,并可由此反射性的地对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引起一系列的良好变化。因此一些内功修炼者把意守中丹田视为“筑基之法''。至于意守 的“开合”作用,自脐内以意领气向外扩展的为“开' 练功者有气息向外充盈的感觉;反之, 从身体四肢远端和体表部分以意领气向脐内收合的为“合”,练功者会有气息向内集聚充实的感觉。意念的开合多半是交替进行的,“开"偏于用,“合”偏于养。开以合为本,本在意守中 丹田。
(二)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及其作用
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亦称“调息”或“吐纳”,是在意念主导下进行的。《庄子・刻意》篇中所说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是导引的呼吸运动。这种呼吸运动不同于人们的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是生来具有的,是纯粹自然现象、生物现象。而作为人的一种锻炼手段的呼吸运动则是人有意识地对呼吸这一自然现象、生物现象的运用。就以“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这一导 引术式来说,它包含着深刻的锻炼内涵,并不能把此术式等同于一般的自然现象、生物现象的呼吸。这里的“吹”、"晌”、“呼"、"吸”分别含有不同的含义,“吹”、“口句”、“呼”是吐故法 的不同运用,"吸”是纳新法的运用。此在前两章均已谈到,这里不再重述。这里要说的是健身导引中对呼吸运动的运用。
健身导引中,要求呼吸运动从自然呼吸开始,逐步锻炼成为腹式呼吸,使它成为易受意念调控的锻炼手段。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对人体的锻炼作用,除了可增强呼吸、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腹式呼吸)外,对人体的气息运行以及肢体动作的升、降、开、合都起重要作用。这 就是吸气主“升”,呼气主“降、呼气主“开、吸气主“介呼气主“降,主“开”,是指呼气运动对人体的气息有“下降”和“外开'的作用;吸气主“升"、主"合”,是指吸气运动对人体的气息 有“上升”和“内合”的作用。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以意领气, “气随意行''和"意气相随、就是“气''对有机体产生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又受意的影响和引导。因而要有效地发挥呼吸运动的锻炼作用,首先要把呼吸和意念结合起来,用意念来调控呼吸运动。
(三)健身导引的肢体运动及其作用
健身导引主要是通过肢体运动来进行的。因为健身导引的主旨是强身壮力。上面谈到,强身要靠身体运动,一身动则一身强。肢体运动具体表现在练功的姿势和动作上。健身导引的练功姿势,有站式、走式、坐式和卧式等,但主要是站式和坐式。坐式主要用于体弱者和年老者。
健身导引的练功动作虽然是极其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升、降、开、合四类。 凡由下往上的动作,都属于“升式”,升式具有引导气息上升的作用。凡由上往下的动作,都属于“降式”,降式具有引导气息下降的作用。凡由内往外开的动作,都属于“开式”,开式具有引导气息外开的作用。凡由外向内合的动作,都属于“合式”,合式具有引导气息内合的作用。练功动作的升、降、开、合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限度内,它又受意念活动和呼吸运动的制约。同时,练功的动作,在升、降、开、合之中又存在着多种变化。就其升降的高度而言,有上、中、下三种不同的高度;就其开合的方向而言,有四个正向、四个斜向八种不同的角度;手臂的起落,有“阴面,“阳面”和“半阴半阳”(小指在下,拇指在上的手势) 二类不同的动作;以及头颈躯干和四肢的不同扭转方向、屈伸、虚、实,等等。由此,由简 及繁,由浅到深,交替互川,就产生无数的变化。因此,健身导引根据不同的原理和需要, 便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术式。
健身导引的肢体运动动作及作用的升、降、开、合,又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升与降, 开与令,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呈的。肢体运动动作的升降开合与气息的升降开合又是统一 的,即动作上升,气息也随之上升,下降也随之下降,开合亦如此。但在肢体运动锻炼上, 有时是向着统一的方向锻炼,有时又向着矛盾的方向锻炼。于是就产生动作和气息运行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两手上举时,气息也随之上升。此时,如果身躯也随之上起,就加强了气息的升势,这就是相互促进。与此相反,如果当两手上举时,身躯下降(如臀部下坐、膝屈曲等),就是升中有降,从而减弱其升势,以免气息上升太过,这就是相互制约。反之,就是降中有升,以制约其降势,免致气息下降过速。如此,有升有降,降中有升, 升中有降,互相制约,可使气息的升降不致太过;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可使气息的开合不 致太过。
浏览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