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描述董海川的学艺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这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由于当时的社会 正是国内阶级矛盾十分突出,帝国主义列强大肆侵略我国,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口益激化之时,使得董海川的学艺过程及师承关系不能公开化而杜撰上述情节,并以碑文形式流传下 来,这才产生了九华山学艺的传说,并且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对有呈就的武术名家冠以仙授,以增其神秘性。
第三种说法是:八卦掌就是由董海川所创。据考证,清代中叶,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做拳师,因此,八卦掌首先在北京盛传,后遍及京、津、河北一带。由于师承沿袭发展愈益广泛,技艺理论日臻呈熟,逐步成为我国主要拳种之一,并形成较多分支流派。这种说法得 到了国内大多数八卦掌练习者的认同。
据考证,八卦掌由董海川在北京首传的年代大约在同治五年(1866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 年)前后。董海川的八卦掌,以走圆圈为基本运动形式,技法突出,又宜于健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顺应了当时武术的发展。因此,八卦掌很快传播开来。其较有影响的分支为尹氏八卦掌和程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是以尹福为代表。尹福从师于董海川,其特点为:以“牛舌掌” 为基本掌型,以鹤形步为基本步法,其步法蹿、蹦、跳、跃似仙鹤飞腾,演练时除保持“牛舌掌”为基本掌型特点外,还兼有动作刚猛、多穿点和尚直劲的特征,所以世人称之为尹氏八卦 掌。
程氏八卦掌:此分支代表人物为程廷华,他28岁时拜堇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经过数十年的刻苦训练和日夜钻研,吸收了八卦、形意、太极精华,创立了以“龙爪掌”为基本掌形、 以“鸡形步”为基本步形的程派八卦掌。此派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
二、技法特点
(一)三形三势
八卦掌讲究“具三形备三势”。所谓“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所谓“三 势”,即“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它要求下盘腿稳固沉实,行步似趟泥,连绵不断犹如龙游;中盘身腰柔韧,收放自如,拧身走转,行如推磨,回身转换敏捷如猴,灵活多变; 上盘掌臂劲遒,滚钻挣裹,螺旋力连绵不断,抽身换势似鹰翻,手眼相随矫健。而三盘又必须是: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随,形成一个整体。
(二)三空三扣
“三空”是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八卦掌的出掌,必须使掌心内凹涵空,掌背绷紧,掌根有力;八卦掌的踩步,在行步走转中五趾抓地,使脚心在感觉上有向内凹涵之意; 八卦掌的身法,必须紧背、裹臂、涵胸,使胸部也微凹涵空,同时呼吸下行。“三扣”,是两 肩要扣,手心脚心要扣,牙齿要叩。“三扣”与“三空”有密切关系,两肩扣拢,有助胸部的涵空;手心脚心扣拢,有助于掌心和脚心的涵空。肩扣胸空,内气到肘;手扣掌空,内气到手;脚扣底空,桩步劲厚。叩齿则筋强骨坚。“三空”和“三扣”的目的,主要在于使上下肢和身躯的肌群处了张力状况下,使八卦掌在运动的轻灵之中含蓄着沉重有力,外若优柔而中实刚劲。这样,八卦掌才能飘而不浮,柔而有骨。
(三)三圆三顶
“三圆”是脊背须团圆,臀部须敛圆,虎口须张圆。背圆则脊背团圆胸自涵,身躯含劲, 其力催身,内力外送。臀部敛圆则立腰坐胯,实腹敛臀,可防止提腹撅臀,有助于上体节节松沉下坠,内气传承流导。虎口圆则虎口圆撑,气贯指掌,手掌含劲。“三顶”是舌顶腭,头 顶天,掌顶前舌顶腭是使舌尖轻顶上腭,能生津液,通脉络,口微闭用鼻呼吸,气沉丹国; 头顶天,是颈项自然竖直,下领自然里收,头部正直,使百会穴处有向上直顶的感觉,即所谓“顺项提顶、掌顶前,是两掌即使在屈肘竖掌时也须使掌心含有一股向前顶推的内劲,气 贯周身,力达臂膀,掌力雄厚。
(四)四坠四敏
“四坠”是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脚。八卦掌讲究两肩要有沉劲,腰部要有塌劲, 胯部要有坐劲,膝部要有剪劲,脚下要有踩劲。两肩向下沉,使肩的沉劲下坠到腰,与塌劲相衔接。腰向下塌,臀向下垂,敛臀提肛,腹部充实,使腰的塌劲下坠到胯,与坐劲相衔接。 胯向下卸并向里裹,使胯的坐劲下坠到膝,与剪劲相衔接;使膝的剪劲下坠到脚,与脚的踩劲相衔接。即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这样,身躯与四肢的周身劲力便通过“坠”的衔接而上下贯通一气,达到劲力完整的地步。
“四敏”是眼敏,手敏,身敏,步敏。八卦掌拳谱说:“心是帅,眼为锋”,“眼有检查之明”, 因此,眼睛必须敏锐,始终注视着手掌。“掌是兵刃”,“手有拨转之劲”,因此,出手换势也必须掌法敏捷。"身似弓弦”,"有转运之神”,因此,身法的翻转也必须敏快活泼。“脚似战马”, “有快速之力”,因此,步法的走转也必须敏快迅速。但是步法的敏快是在摆扣得法、屈脚趟泥、夹裆摩胫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离规矩、去,原则地强调步法的敏快迅速。
(五)十要三病
“十要”是指一要有意,意是用意识来引导动作,用心志活动去指导形体活动,把意识贯注到动作的攻守、劲力、意向中去。意也引导呼吸,做到以意领气,以气合力,即意、气、 力的结合。二要有气,气是呼吸,“腹乃气根,气似云行“,八卦掌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 气沉丹田。又须像空中行云那样,徐徐地调息,不可猛吸猛呼。三要有拧,八卦掌技法术语讲“拧旋走转”,要求腰要拧,臂要拧,手要拧,使头、手、腰、臂拧转朝圆心。四要有塌, 塌是腰和腕都须有向下塌坐的内含之劲。五要有提,提是提肛,将尾闾向前微微提起。六要有裹,裹是肘臂抱圆向里含有裹劲,将两臂绷紧。七要有垂,垂是肩垂、肘垂,肩垂则臂长 而灵活,肘垂则肱自圆,能护两肘。八要有搠,搠是搠撑劲,身躯和四肢在“四坠”的基础上具有搠撑之劲。九要有松,松是周身关节要松开,关节不松,动作就僵硬不活,因此,动作势势既要有棚,含蓄着绷撑劲,又要关节松开,使动作灵活自如。十要有顺,顺是身顺首, 脚顺膝,膝顺胯,胯顺腰,指顺手,手顺肘,肘顺肩,上下顺随,不逆不亢。
“三病”是努气、拙力、腆胸,八卦掌最忌这三病。努气就是憋气,容易使气血不和;拙力即是僵硬劲,容易使动作滞涩;腆胸突肚,则易促呈身法不活。
三、基本动作及方法
(一)手形
1.龙爪掌
拇指外展,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中指指天,无名指和小指可自然弯曲;或拇指外展, 食指伸直,虎口圆撑,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微微贴拢;掌心含空,掌背形似瓦垄,掌心向前, 掌根顶。
2.牛舌掌
四指并拢,拇指内扣,掌指向前,掌心含空,掌背隆起,以虎口一侧为上方。
(二)步形
1.弓步
前腿屈膝,大腿与地面约呈45度,脚尖微扣,膝与脚尖基木垂直;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两脚全脚着地。
2.半马步
前脚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距离约三脚K,后腿屈蹲高于水平,前腿稍屈,体重略偏广后腿。
3.夹剪步
两脚一前一后,全脚着地。前腿稍屈,脚尖正直,后脚斜外展,屈蹲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三)手法
1.托掌
掌心向上,五指分开,掌心凹空,沉肩坠肘,掌心向前上或侧上托起,力达掌心。
2.按掌
掌心向下,五指分开,臂微屈,掌心向前下侧按,力达掌心。
3.推掌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上分开竖直,拇指斜向上与食指呈八字形,掌心向外,塌 腕立掌,臂微屈,掌心向前推出,力达掌根。
4.抱掌
五指分开,拇指侧朝上,掌心向里,屈肘向身前做环抱状。
5.劈掌
五指分开,拇指侧向上,小指侧向下,掌指向前,山上向下直劈,力达掌沿。
6.撩掌
五指分开,拇指侧向上,掌心向里,山下向体前或体侧撩出。
五指分开,拇指侧由下向上挑出呈侧掌,掌指向上。
7螺旋掌
五指分开,拇指侧向上,臂外旋,小指侧对面部,掌心向外,掌指向上。
(四)步法
1.趟泥步
(1)直行
上体正宜,两腿弯曲,一腿向前迈出,另一腿擦前腿脚踝内侧前行,落地时脚趾抓地, 两腿交替前行。
(2)走圈
上体正直,两腿弯曲,内侧腿沿弧向前迈出,脚尖向前或微向外摆,外侧腿擦里腿脚踝内侧前行,脚尖微扣,落地时脚趾抓地,两腿交替前行。
2.扣步
当趟泥步走至右脚在前时,左脚向前上步,脚尖内扣呈八字,两脚尖相距约一横脚,脚趾抓地,扣步如钉,身体重心放在两脚的前脚掌和脚跟上,脚心含空,两腿略微弯曲,两膝似挨非挨。
3.摆步
当趟泥步走至呈左扣步时,右脚向右侧沿弧线迈出一步,脚尖外展呈摆步,膝部略屈而顶;左腿略微弯曲,身体重心在左腿,左胯向后稍靠,两脚前后按三七分劲,叫做三七步。 扣步要小,摆步要大。
(五)腿法
1.踢腿
脚面绷平,以足尖向前或前上方踢出,力达脚面。
2.点腿
松脆屈膝提起,脚而绷平,以脚尖向前快速点出,力达脚尖。
3.踹腿
提膝,脚尖勾起,由屈到伸向前或体侧踹出,力达脚掌。
4.蹬腿
腿山屈到伸,脚尖勾起,向体侧、体前或体后蹬出,力达脚跟。
浏览132次